APP下载

叶圣陶《自力二十二韵》的主体性教育思想浅析

2009-12-25梁永国

学理论·下 2009年11期
关键词:教育思想叶圣陶主体性

摘要:叶圣陶先生的《自力二十二韵》以人们扶携幼儿学步为喻,形象深刻地阐明了教育的规律及其教育的艺术。其主张立足学生主体性进行教育活动,教师通过启发与诱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此达到教育促进社会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这一立足师生主体性的教育思想对各个层次的教育都有重要的启发与指导意义。

关键词:叶圣陶;《自力二十二韵》;主体性;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9—0056—02

叶圣陶先生于1977年应《人民教育》编辑部之约,做诗《自力二十二韵》[1]。其诗云:“学步导幼儿,人人有经验。或则扶其肩,或则携其腕,惟令自举足,不虞颠仆患。既而去扶携,犹恐足未健,则复翼护之,不离其身畔。继之更有进,步步能稳践,翼护亦无须,独行颇利便,他日行千里,始基于焉奠。似此寻常事,为教倘可鉴。所贵乎教者,自力之锻炼。诱导与启发,讲义并示范,其道固多端,终的乃一贯,譬引儿学步,独行所切盼。独行将若何?诸般咸自办: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学者臻此境,固非于一旦,而在导之者,胸中存成算,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当其放手时,此才必精干,服务为人民,于国多贡献。扶翼获致是,宁非大欢忭?”先生以人们扶携幼儿学步为喻,形象深刻地阐明了教育的规律及其教育的艺术。其文朴实无华,其理则深刻醒人。其中的立足主体性的教育思想,实乃先生一贯的主张。《二十二韵》文字虽短,但其蕴涵博大精深,今仅就其大者略做阐释。

一、以人为本的育人观

(一)自力之锻炼

如同引导儿童学步,目的是使其能“独行”一样,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辩,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叶老强调“自力之锻炼”,目的是“诸般咸自办”。实际上,先生是在明确地告诉我们教育应该做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样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另外,从先生的语言表述中,我们也深深地感到其对教育的关怀,特别是对人的关怀。教育的目的是育人,但要育什么样的人?首先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有“自力”能“自办”的人。其次是全面发展的人,适应社会的人,创造价值的人。育人观的第一关怀正是人,人的价值。

(二)服务为人民

教育的宗旨在于育人,同时也服务于社会、国家。人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是一致的,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相通的。人的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与社会是不可分的,社会是人的集合体,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因此,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同一历史过程中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割裂二者的关系,强调一面而轻视另一面,都是片面的和错误的。在文化多元,重视个性的今天,教育在协调人与社会的平衡中的角色地位就显得更为重要。

二、立足主体性的教育理念

与以人为本的育人观相联系,是其立足主体性的教育理念。

(一)诱导与启发

叶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一贯主张用诱导、启发的教育方式。或“扶肩”,或“携腕”,但不论如何,目的只有一个,即“独行”与“自办”。导者绝不能越俎代庖。否则,学生的独立思考、钻研探索等良好习惯,其自主性、自觉性、创造性,自立与自办等都无从谈起。启发式教育是我们的优秀教育传统,但过去的应试教育却违背了这一教育思想,今天的素质教育应该怎么做,很值得反思。这里的诱导、启发关键在于“导”字,要在“导”字上下工夫,做文章。离开这一点,谈不上教育,更谈不上主体性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感兴趣,愿意学。这里包括两个方面,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一使需之切,能文意乃申,况复生今日,交流特纷纭。一使乐其业,为文非苦辛,立诚最为贵,推敲宁厌烦。”[2]教师要引导学生产生鲜明的学习动机,热爱所学,使所学成为自身发展的必然需要。与之紧密相连的是通过第一步引导,进一步让学生达到敬业乐学的境界。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3]其次,要把握好启发的时机。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3]只有在学生苦思冥想而想不通,想要表达而说不出来时,才是启发的最好时机。不掌握教育规律的所谓启发式,只不过是做表面文章,徒走形式罢了。当下素质教育不可不鉴。

(二)逐渐去扶翼

与诱导、启发相联系的是“逐渐去扶翼”。这里的“去”是离开、丢掉的意思。“逐渐去扶翼”有着叶老深邃辨证的学生发展观。

相对而言,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逐渐养成,逐渐锻炼出来的。因此学生的主体性还需要提升与完善。教育就是培养完善学生主体性的过程。在教育中,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身心发展的辨证过程,有针对性地教育,因材施教。并有意识、有目的地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逐步到达“不教”的目的和境界。

在由“教”到“不教”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师生之间的辨证关系。教学相长思想是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叶老继承了这一传统,指出:“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方能做学生的先生”。(《叶圣陶全集》第11卷)[4]师生关系是一种互为主客体关系,两者角色互动,各向自己的相反方向转化,在角色互转中,提升主体人格,实现教育价值。这应该成为教育者的自觉意识。然而,由于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在学界虽然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但在教学这一师生矛盾运动中,只承认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否认学生由非主导地位向主导地位的转化,也就是否认学生主导地位的合规律性及合目的性[5]。实际上,只是把“教学相长”、“做学生的学生”等思想看作是教师的一种美德而已,并没有把它做为教育的规律看待。这也是学生被动接受性学习的重要思想根源。教师的主导地位固然是主要的,但看不到学生由非主导地位向主导地位的转化,也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三、教育的境界与艺术

(一)胸中存成算

教师要有既明确、又正确的育人观,又要能因人制宜地实施启发式教育,并且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运用好教育艺术,这些都必须明了于心。否则,谈不上运用教育规律和掌握教育艺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担负着为未来培养人的重要使命。今天的受教育者,就是未来社会与时代的主人,所以,教育者不但应该是学生的导师,而且是未来的参与者、建构者和设计者。教师对学生的发展、成长,从现在到未来的每个环节,都应装在心里,即“胸中存成算”。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研究者,不仅要研究所教学科的规律,还要研究教育的发展规律。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真正“胸中存成算”。

(二)终成放手愿

由“不离其身畔”到“终成放手愿”这既体现了学生发展过程,也体现了教师施教的过程,这是个主体性生成发展与完善的复杂过程。

叶老一贯主张,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人们从教育应该传授学习方法的角度去理解,这是正确的,但又是很不够的。因为教师传授的方法,只是一家之言,而解决问题并非只有一条途径。教师的方法并不适宜每个学生,学生差异性,要求老师必须因材施教。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引导学生,自己研究探索出不同的方法。实际上,不传授方法的教学恐怕是没有的,我们过去的教学不是没有传授方法,只不过这些方法并非万能而已。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这样的方法传授了又有何益呢?所以,我们还应该看到更深层的问题,即教师在教育中的角色和作用与学生发展的关系问题。这是长期以来,没能说清的问题。叶老却用“逐渐去扶翼,终成放手愿”形象地表述出来。教师要充分研究、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最需要的时候,关键时候,给以引领、指导,而更多的是让学生充分地自我学习和发展。当然这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活动,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运动。教师总是在最需要的时候帮助学生,给予精要的指导和点拨。此外,要自觉地让学生唱主角,即教师不能一味垄断所谓主导地位,而应自觉地让学生主体主导自己的学习。教师的作用体现在诱导、启发,体现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叶老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中说:“所谓训练,当然不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第一,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2]叶老特别强调好习惯的养成,他在《认真学习语文》中强调:“好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2]叶老认为“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6]叶老培养习惯的教育思想是对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宝库的一个重要贡献。[7]

在这里还要特别强调,教书育人是有其规律可循的。填鸭式灌输,不敢放手等,是无视学生主体性的表现,是违背教育的规律。相反,走向另一个极端,放任自流,无所作为,是无视教师主体性的表现,同样违背教育规律。只有“诱导与启发”,“逐渐去扶翼”,“胸中存成算”,才能“终成放手愿”。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艺术和真正的教育境界。这一立足师生主体性的教育思想对各个层次的教育都有重要的启发与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自力二十二韵[J].人民教育,1977,(1).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四书五经(宋元人注)[M].北京:中国书店,1985.

[4]吴积累.叶圣陶关于师生关系论述的探究[J].现代技能开发,2003,(8).

[5]梁永国.论师生主体地位提升及内部运动规律[J].教育与职业,2004,(20).

[6]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卷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7]李亚英.叶圣陶论语文习惯[J].上饶师专学报,2000,(20)2.

(责任编辑/石银)

猜你喜欢

教育思想叶圣陶主体性
霜的工作
燕子,住下吧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文学寿星叶圣陶的养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