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

2009-12-25

中国新闻周刊 2009年47期
关键词:小农经济华北共同体

新书推荐

《错觉》

[美]约瑟夫·哈里南

中信出版社

定价:28元

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约瑟夫·哈里南制作了一道行为学的大餐:心理学和神经学做调料,经济学和消费者行为学做陪衬,地理学和航空知识做谈资,橄榄球赛事和股票投资做饭后消遣。

《密涅瓦火柴盒》

[意]翁贝托·埃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定价:29元

作者是欧洲重要的公共知识分子,这本集子是他的专栏文字结集,内容涉及政治、法律、媒体、科技、艺术和宗教等各领域。

《欧洲精神》

[法]亚历山德拉·莱涅尔-拉瓦斯汀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定价:30元

欧洲首先是一个精神国度。或者说一些精神的家园,它的重心是对人类尊严的维护,它的优越性存在于新的“政治道德”之中,跨越了国境。

《财富与他者——一个古镇的商品交换与族群关系》

吕俊彪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定价:48元

作者通过对清末民初一个繁华商埠衰落的观察,探讨中国乡土社会的商品交换与族群关系问题。

《字解日本》

[日]茂吕美耶

广西师大出版社

定价:39元

本书分为食、表、住、游四大主题,挑选38个关键字,以字为经、故事为纬,带我们领略日本文化的精髓。

华北“现代化”的败局

苏琦

“华北”一直是海外汉学界的热词,大家名下几乎都有一本关于“华北”的书,比如黄宗智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彭慕兰的《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裴宜理的《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等等。

流风所及,近年来国内的学者们也对这一场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其学术成果在《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李怀印),《近代华北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张思),《黄河中下游家族村落民俗与社会现代化》(段友文)等书中多有体现。

仅从这些书的标题中就不难看出,“小农经济”“乡村共同体”“国家”“社会变迁”“现代化”等语词是学界解析华北的标的所在。当然,它们同时也是海外汉学界“中国叙事”中的关键词,只不过放在“华北”这个场域中,便被赋予了与另外一个汉学热门谱系——“江南”相比照的意义。

在“江南”的场景中,这些语词意味着现代性的起点。从“小农经济”中破茧而出的市场,从“乡村共同体”中脱胎的市民社会,从绅商的转型中所折射出的构建现代国家的努力,无不昭示着“江南”作为中国朝向“现代”变迁的舞台的重要性。总之,“江南”承载着现代中国的可能,它甚至可以与“现代中国”互文互换。

同样的语词放到“华北”,却被蒙上了一层令人沮丧的挫败色彩。在这里,“小农”标识着传统的强大与顽固,“乡村共同体”意味着对市场经济的抗拒,“现代化”总是伴随着国家的“内卷化”——当国家机构试图扩大其对社会的整合能力以“迎接现代化”时,却无法靠提高旧有或新增机构的效率来扩大其行政职能,而只能靠复制或扩大旧有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如传统的乡绅包税体制)来增强其对乡村的“资源提取”功能。如此,这条“现代化”道路的终点只能是革命与叛乱,从而使“华北”更加“腹地”化,对“市场”等外生变量更形抗拒。

任教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王建革先生在其《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一书中,从一开始就不拘泥于为“华北”的“现代化进程”做注,而意图以更超然的姿态解画作为“生态共同体”的“华北”的流变,反而在不经意间消解了笼罩在传统社会上空的生态神话,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彻底解构了一些人群近年来一厢情愿的“生态复古主义”思潮——原来从北宋末年开始,华北的生态疲惫就使得汉家王朝难以凭此地与草原势力抗衡,而有清一代面对华北因人口压力而更形脆弱的生态系统,更是将主要精力都消耗在应对连绵不绝的水灾、旱灾、蝗灾上,而民国时期人们的现代化努力也夭折于因“三料(饲料、肥料、燃料)危机”齐发而导致的顾此失彼中。

华北的生态危机得以缓解。主要归功于此后大规模化肥的施用和矿物燃料的施用所带来的“三料危机”的解决,以及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对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势头的遏制。不管这其中有着什么样的“副作用”,带来什么样的“现代病”,都没有任何具有现实性的“复古之路”可资替代。田园牧歌式的“小农经济”过去无法解决前现代的“华北”的生态危机,将来也不可能成为后现代的可行性生态方案。

猜你喜欢

小农经济华北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作业设计初探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农民发展致富途径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纬度对比研究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