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研究
2009-12-25冯莉
冯 莉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特性使得马克思主义在超过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从西欧迅速奔向全世界,它经由知识分子进行广泛传播,并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这一实践主体中被认知、掌握和运用,也随着各地历史条件的不同和本土化的过程不断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理念与事实之间不断的冲突与调适成为马克思主义全球化大众传播的主要特征。当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全球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理念与事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1;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9-0011-03
一、引言
从本源、依靠力量、发展过程和宗旨看,马克思主义是国际主义的。这一国际主义特质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由知识分子传播并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这一实践主体中被认知、掌握和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并逐步实现了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制度形态与社会形态的统一。
二、奔出西欧:马克思主义世界性的大众化传播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特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可以并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自身的大众化,它不断与当地的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在发展中传播,在传播中发展,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以地域和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为重心,马克思主义在全球的大众化主要有三个阶段的历史性突进:第一个是从《1848年供产党宣育》的发表到1920年第二国际宣布停止活动,马克思主义在欧洲尤其是西欧广泛传播。这个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同时,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欧洲工人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再度高涨,并逐渐走向国际联合。1864年,旨在声援和支持各国工人阶级反对本国资产阶级斗争、帮助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独立政党的第一国际在马克思、恩格斯的领导下成立,第一国际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工人阶级中传播,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而巴黎“公社无疑是国际的精神产儿。尽管国际没有动一个手指去促使它诞生。”巴黎公社的实践在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发展完善和成熟的同时,也证明了“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列宁认为:在这个时期的开头,“马克思学说决不是占统治地位的,它不过是无数社会主义派别或思潮中的一个而已。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是那些基本上同我国民粹主义相似的社会主义。”“1848年革命给了马克思以前的所有这些喧嚣一时、五花八门的社会主义形式以致命的打击。”到巴黎公社时期,“马克思以前的社会主义已奄奄一息。”但是,巴黎公社没能冲破强大的资产阶级力量的围攻,至此,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传播就和工人运动一起陷入低迷。虽然后来成立第二国际,但欧战时各国的国家社会主义派违背“非战”决议,帮助资产阶级去从事国际战争,于是列宁在1914年德国社民党议员在德国国会投票通过军事预算案消息后,就宣布第二国际已死。不过尽管如此,随着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工人阶级逐渐理解和掌握,各国工人党普遍建立,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工人阶级寻求解放的指导思想。在西欧工人运动中。“马克思学说获得了完全的胜利。并且广泛传播开来。”“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第二个是从1870年代到1990年代在俄国和东欧的传播和发展。实际上,俄国和马克思主义的最早接触始自1840年代,但其在俄国的迅速传播起自1870年代,当时世界各地掀起革命浪潮。一些国家相继建立了共产党或共产主义小组。普列汉诺夫不仅把大量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翻译成俄文,而且还出版个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其领导的劳动解放社的活动对俄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起了重要作用。1881年,列宁开始研读《共产党宣言》。1888年,列宁成为彼得堡马克思主义小组领导人,并创立“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向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不断的斗争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发表了大批马克思主义的著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破产,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各国共产党的建立,1919年,列宁领导创建了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团体的国际联合组织——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共产国际在捍卫马克思主义,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反对法西斯主义和帝国主义战争,促进国际共运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它在欧洲、美洲、亚洲帮助各国先进工人建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协助他们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加速了各国共产党的成长。恩格斯1885年在致查苏利奇的信中就说:我感到自豪的是。“得知在俄国青年中有一派真诚地、无保留地接受了马克思的伟大的经济理论和历史理论……如果马克思能够多活几年。那他本人也同样会以此自豪的。这是一个对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进步。”通过和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在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节——俄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和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诞生了列宁主义,并推动了苏联模式的形成和苏联的崛起。
但在理论和实践、理想和现实之间,探索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内在规律。实现制度形态和社会形态的内在统一始终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关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政权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先后建立,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队伍持续壮大。但僵化的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显得水土不服。早在1943年,波兰的哥穆尔卡就认为。战后的波兰和其它东欧国家可以在苏联的帮助下建设具有民族特点的新社会,但不一定照搬苏联模式。1945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哥特瓦尔也认为:“我们共和国正经历着特殊的发展,这不能套入任何共识。我们必须寻求我们自己的道路。自己的方法,自己的捷克斯洛伐克的政策。”1950年代开始,南斯拉夫明确提出:“我们自己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我们不再照搬任何套套,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为指南,考虑到我国的特殊条件,走我们自己的路。”不久,匈牙利宣布:“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按照匈牙利的特点和当前的历史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它不会机械抄袭其他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的做法,而要考虑到历史经验和成就,根据本国的情况,沿着匈牙利独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前进。”但是,随着冷战的爆发,东欧各国积极探索具有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中断。1990年代前后,苏东社会主义政权纷纷易主,马克思主义陷入低潮。
第三个是从1917年至今,马克思主义在亚非拉的传播和实践。这个时期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界点可划为两
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苏维埃俄国的指导思想,并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大洲。最令人鼓舞的是马克思主义在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的传播并最终形成毛泽东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出现社会主义运动的新高潮。随着苏联的崛起,社会主义形成世界体系,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以拉美为例,至20世纪中叶,拉美的共产党员人数已达30至50万。而从1955-1988年,在93个民族独立国家中,有55个民族独立国家的执政党提出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占民族独立国家总数的59%。这个时期,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们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索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的有机统一。如1960年代末。马克思列宁主义越南化的胡志明思想形成;而从1986开始的老挝“革新开放”政策,要求把社会主义建设的普遍规律创造性地运用于老挝的具体环境。秘鲁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马里亚特吉也提出,拉丁美洲人不想抄袭欧洲的社会主义,应把马克思主义同拉美革命实际相结合,并在拉美的现实中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他说:“我们确实不想在美洲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它应该是一种英雄的创造性事业。我们必须用自己的现实和自己的语言创造出印第安美洲的社会主义。”但苏东剧变后。世界共产党的数量“从180多个降到130多个:党员人数由9000多万减少到6000多万”。在亚非拉120多个民族独立国家中,只有58个国家仍有共产党存在,而且其中大部分国家的党员人数有限,长期困顿。全国性的社会主义政权只有中国等少数国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创。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为世界无产阶级运动提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理论指南。世界史的发展给予了马克思主义奔向全球大众化传播的历史机遇。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应运而生的科学的理论,是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才会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才会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认可,并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更是一种发展的学说,是与时俱进的社会实践的产物。它的每一次发展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所以它就不能不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必须“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历程正是这个规律的历史关照。
三、难以阻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百年历史发展
苏东剧变的关键是要对过去的错误进行恰当的分析,科学、正确地总结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总结苏东剧变的教训中不断发展和成长的。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历程,及时进行理论、实践和经验总结,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扬,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应有之义。
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着很多基础理论和不同方面:“因为具体的社会政治形势改变了,迫切的直接行动的任务也有了极大的改变,因此,马克思主义这一活的学说的各个不同方面也就不能不分别提到首要地位。”当国家与革命的年代过去,暴力革命就失去了时代合理性。当和平与发展成为历史的主题,建设很快就被推上了社会前进的正轨。大体上,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在我国经历了五四运动、民主革命、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等阶段。而每个阶段都赋予其不同的时代内涵和意义。
孙中山是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各派社会主义思想的革命家。他认为:“研究社会问题的人,不下千百家,其中研究最透彻和最有心得的,就是大家所知道的马克思”,认为“在马克思的学说没有发表以前,世界上讲社会主义的,都是一种陈义甚高的理论,离事实太远。而马克思专从事实与历史方面用功,原原本本把社会问题的经济变迁,阐发无遗。”称赞“马克思所著的书和所发明的学说。可说是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的大成”,并主张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孙中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是1920年前后,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瞿秋白等为代表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从此,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以《新青年》、《劳动界》等刊物为重地,组建共产党组织。在中国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热潮。李大钊认为,“马氏的学说,实在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我们不可“就那样整个拿来,应用于我们生存的社会”;而放弃留学法国机会的毛泽东在给周士钊的信中也说,“吾人如果要在现在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个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这些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向旧中国社会‘实境开火,尽管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他们在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化中国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成熟,也远没有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他们毕竟掀起了这一历史的伟大开端,揭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序幕。”
如果说五四前后是一个启蒙的年代。那么从1920年代到1949年,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就进入革命时期,该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夺取和建立全国政权,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占据首要地位。“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优点之一。”由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深入大众心灵并茁壮成长,中国革命采取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建国后,我国进入建设、发展和改革的年代。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被提到首要位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借鉴前苏联经验。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我国的时代任务。但“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化趋势和社会主义国家所发生的程度不同的挫折,客观上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深刻的教训。它要求我们重新认识世界,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大胆吸收和利用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在这样一种世界大势和时代要求的背景下,从改革开放到南巡讲话,邓小平理论顺势而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掀起了新一轮高潮。
进入新世纪,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论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世界历史的大发展相互融合相继产生。可以说,在近60年的探索中,“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样,以毛泽东思想为基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认为,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全球范围内的突进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一个半多世纪的全球性大众化传播是马克思主义自身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过程,也是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念和各国历史条件相结合的过程,并在不断的冲突、反省、磨合、斗争、调适、发展甚至迂回和失败中,它不仅促进了社会(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同时也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扬光大,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优秀成果,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无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促进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为广大群众所掌握。是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重要任务。
责任编辑张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