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恭立:教师•商人•义工
2009-12-24廖冬梅张素娟浩博
廖冬梅 张素娟 浩 博
静听着张恭立先生的故事,不由得感叹,原来人生可以如此精彩!他曾跟“牛鬼蛇神”站在一起过,也曾跟国家主席握手过;他吃过忆苦餐,也吃过燕窝鲍鱼;他骑过自行车,也坐过名车;他曾在农村的牛棚待过,也在五星级酒店住过;他既进过毛泽东的纪念堂,也进过蒋中正的纪念堂……
他继承着父辈的生意,但是他却更愿意将他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服务和奉献上,对张恭立先生而言,“米行”的生意仅仅只是他生活中的一段物质插曲,奉献和服务才是贯穿他一生的主题。
他常笑言自己是“不务正业”,他的这种“不务正业”却正反映出他对社会服务的热爱,还有责任!
人生的旅程,多彩而有韵味
品读张恭立先生,不经意间发现,他的人生与奉献紧密相连,于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却包含着让人心生敬佩的不平凡,他的人生经历多姿多彩,品读起来,如品尝一杯封存了几十年的陈年老酒,醇厚,而且别有一番韵味。
张恭立先生祖籍广东汕头,出生于香港,他在大陆度过了美好的学生时代。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后,性格温和的他走向了讲台,在广东佛山开始了他的一段长达八年的数学教学之旅,成为了一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佛山,也因此成为了张恭立先生的第二故乡,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他将他的爱心,毫不保留、从不间断地洒在了这片他深爱着的土地上。
张恭立先生笑言:“教书育人八年,正好一个抗日战争的时间。”作为一位人民教师,三呎讲台上,他兢兢业业,诲人不倦,他的玉壶里,存放着的是他的一颗冰心,诲人无数;他的朱笔下,书写着的是他的师魂,恩泽四方。这八年中,也曾穿插着一段与在讲台上讲课无关的记忆,那就是文化大革命,张恭立先生被迫站在批斗场上,接受批斗。历经文化大革命的磨难,张恭立先生尝尽了他人生中的酸甜苦辣,但是这段历史,乐观向上的张恭立先生只是轻描淡写了一番。
1973年,张恭立先生正值而立之年,为继承父辈创办的“嘉元米行”,张先生离开了讲台,来到了香港,这次他走的是一段商业之路。经营米行与其它行业不一样,张先生的米行生意比较而言显得风平浪静,没有太多的大起大落,张先生解释说:“那时候,我父亲已经和香港其它四十家米行一起拿到了专利权,可以直接将泰国的米,带进香港,是香港六百万左右人口的粮食。做米行,政府会给一个固定的利润,既不会赚很多的钱,也不会如打工者那样辛苦,所以,一直以来,我的生意都是稳稳当当,生活也很安逸。”所以张恭立先生有很多的时间可以用在社会服务上。2005年米行生意结束。与其说张恭立先生是一位商人,倒不如说他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因为他身上的文人的味道比商人的味道更重。张恭立先生一段米行“兼职”之后,又开始了全职性的“不务正业”,服务的模式更加稳固。
他常对儿子说:“一定要知道自己的位置,一个人不在于你认识世界有多少,而在于你认识自己有多少。”此番言语,显示出他的大智慧,这也正是他的人生态度:“人生无外乎就是几十年,有位学者曾说过:‘改变历史的是天才,逆转历史的是庸才。顺应历史的是人才‘,我也是顺应了历史。”香港与大陆之间几经辗转,“主业”与“副业”相辅相成,张恭立先生只是在平凡与不平凡的经历中,享受着一份朴实的美,一份淡定的快乐。
在金钱面前,张恭立先生始终保持着一种很浅、很淡的观念,在他看来,钱不要很多,只要生活过得去,就已经满足。也许正因为他的这份澹泊,才让他的人生旅程显得稳定而多彩,也正是因为这份澹泊的态度,才让他在之后几十年的家乡和社会服务中,走得如此平稳、踏实,持续不断。
服务的脚步,持续而坚定
回看张恭立先生走过的路,正如十几年以前,《佛山日报》记者在报道这位政协委员时,所用的标题一样:教师、儒商、中国人。在张恭立先生的概念里,做生意只是他的“副业”,而社会服务才是他的“主业”。对于祖国,张恭立先生一直爱得深沉。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为感怀祖国,张恭立先生读陆游的《示儿》,反其意,步其韵,而用之,赋诗一首:《七绝•回归》,耻辱百年尽扫空,香江喜与九洲同。普天同庆回归日,我自举杯慰邓公。短短四句话,其情也真,其意也切。平日里,他最喜欢看大陆拍摄的诸如《东方红》之类的电视剧,这是对祖国最好的一种怀念。在香港回归后的第一个国庆里,张恭立先生百感交集,于《佛山日报》上刊登了他执笔的文章《回归后的第一个国庆》,文章里写道:我站在维多利亚港旁,仰望这万紫千红的夜空,遥望北方,我默默地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香港特区稳定昌盛,亦祝福我的第二故乡——佛山有更美好的明天。香港终于回归了,作为中国人,他心里满是自豪,满是骄傲。
张恭立先生回忆起近两年发生在祖国的振奋人心的一幕幕,难掩激动的心情,他说:“去年汶川特大地震中,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上下一心,抗震救灾,让全世界人为中国人感动,8月8日,地震灾害发生之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祖国还依旧能将奥运会如此成功地举办,我想,除了中国外,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做到这样,今年六十周年国庆阅兵仪式,更是让人激动,中国很伟大,作为中国人,我很自豪。”
听着张恭立先生的话语,能清晰地感觉到他对祖国这份深厚的感情,在他对祖国的这份挚爱中,蕴藏着一股信仰的力量。张恭立先生是香港佛山工商联会秘书长,他说:“回归前的很多商业团体,都是保持一种中立的态度,在政治方面,既不参与,也不过问,成立的宗旨里也都没有‘爱国、爱港、爱乡这一项,香港回归后,这些字眼才逐渐出现在章程里张恭立先生为在香港佛山工商联会的章程里,增加这一项,也曾遭到了非议。”这股信仰的力量支持着他要坚定不移地将“爱国、爱港、爱乡”的思想正式列入到商业团体的社团章程中。他提议采用数学上一一对应关系的原理,将“爱乡”这一项,一一对应到祖国的各个地方,他将“爱乡”投放到了广东佛山等地。
千禧之年,香港佛山工商联会捐款100万元,在高明捐建了一所小学,并取名为“千禧小学”。汶川地震后,张恭立先生和同仁一起将几十万圆善款,以会的名义捐给了灾区,那是一份“祖国同胞一家亲”的情谊。
1978年,佛山经济水平相对较低,教师的生活环境也很艰苦,从这年开始,张恭立先生在佛山的几间学校设立了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奖教、奖学金,加之其它为支持家乡建设的资金,每年十多万。二十多年以来,从未间断,共捐款三百多万元。张恭立先生为家乡做出的贡献,家乡的父老乡亲都记在心里。因为这份难得的坚持,1992年,佛山市授予张恭立先生第一批“荣誉市民”称号,张恭立先生破例性地连续四届担任佛山市政协委员,这既是一份荣耀,更是对张恭立先生持续奉献的肯定与褒奖。最让张恭立先生记忆犹新的是1978年,他捐赠给母校——佛山四中的第一台26寸的彩色电视机,是当时整个佛山市最大的一台电视机,备受瞩目。
张恭立先生去年经香港中联办的推荐,参加了“2008年北京大学香港爱国社团认识国情研习班”,他非常高兴和认真地学习。他说,听教授学者的讲课可以提高参政议政的水平,更好地做好社团工作。同时又圆了几十年前的“北大梦”。也正是他的政治热情和智慧,张恭立先生几年来都被佛山市政协评为优秀的信息工作者,全国政协的《人民政协报》曾报道了他的事迹。
张恭立先生兼任香港广东社团总会常务副秘书长等众多社会公职,每天做些义务工作是他全部的工作。他的“不务正业”让他的生活更加地充实而有意义,他的“不务正业”也为家乡,带去了实惠,他的“不务正业”让人钦佩。其实,这些“不务正业”也正是他的正业——爱国爱港的事业。
张恭立先生是一位非常懂得享受生活的人,他爱好体育、文艺,而且有着相当高的水平,他当年曾几度获得华南师范大学象棋和乒乓球双料冠军。尤其会演奏钢琴、拉手风琴和吹口琴等乐器。自弹自唱,不在话下,如《十送红军》这首歌,时至今日,张恭立先生还能准确无误地将其唱出。曾有人评价他说:“能像张恭立先生这样开业余音乐会的人并不多。”足以显示出,张恭立先生在音乐上颇有造诣,而指挥合唱,更是他人生中最大的享受,他说:“今年我六十七岁了,这届政协做完退休正好七十岁,我的一些朋友提议在我七十岁的时候,举办我的慈善个人音乐会。”这既是对生活的享受,也是对社会的另一种奉献方式。
【人物简介】
张恭立先生,嘉元(国际)有限公司东主、香港佛山工商联会秘书长、香港广东社团总会常务副秘书长、香港汕头商会副秘书长、佛山市归国华侨联合会荣誉主席、佛山海外联谊会副秘书长、佛山科技学院(佛山大学)校董会副秘书长、香港区潮人联会副秘书长,连续四届担任佛山市政协委员,1992年荣获佛山市第一批“荣誉市民”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