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与“香菱学诗”
2009-12-24宋丽华刘加臻
宋丽华 刘加臻
【摘 要】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从《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可以看出探究性学习理论在人文学科中运用的可行性。在新课改取得丰硕成果的今天,我们再读《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可以发掘一点探究性学习的真谛,让新课改的步伐走得更稳健些。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香菱学诗” 引导者 建构者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使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由《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江苏省高中语文名著名篇阅读《红楼梦》)可以看出探究性学习理论在人文学科中运用的可行性。
一、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引导者
林黛玉虽多愁善感、生性孤傲,但却是一位学识渊博、热情大方、具有诗人气质的好老师。她善于在学习者和教学实践潜在的损伤性影响之间维持一个缓冲,指导香菱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而且言简意赅,所以香菱才能很快悟入门径,获得成功。
1.重视学习者投入学习的情感
当香菱求教她时,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乐为人师,当仁不让,打破了她与香菱之间的尊卑关系,拉近了两人的情感距离,为下面香菱倾心学诗作了铺垫。当香菱面对探春的笑请入社说“我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顽罢了”时,黛玉笑道:“谁不是顽?难道我们是认真作诗呢!”心里羡慕,才能用心去学;“顽”中学习,才能调动情感体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2.帮助学习者增强学习的信念
她首先鼓励香菱树立学习的信心,作诗是“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诗在文学里是属于较高层面的,对于香菱来说是难事,是“天天疑惑”,她这一说,首先消除香菱心理上的畏难情绪。又说“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对香菱的素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又从时间上缩短了学诗的进程,让香菱看到希望。有了信心,香菱自然上了劲,从而有信心有兴趣学下去。香菱先后作了两首诗,她没有像宝钗那样,全盘否定:“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不象吟月”,而是说“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自然难为她了,只是还不好。”承认有进步,鼓励香菱直至作出成功的诗来。
3.指导学习者发展学习的技能
林黛玉简明扼要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实的对虚,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提纲挈领,高屋建瓴,道规律,明要旨,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缩短了教和学之间的距离,让香菱懂得了“取法乎上”的重要性。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香菱循序渐进,“先读王维的诗,再读老杜的,次再读李白的”,并“细心揣摩透熟”,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重视积累、诵读和感悟。
4.提倡学习者自主建构意义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会话”是协作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要实现意义建构,必要进行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学习者在对话过程中明确、外显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好的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进行监控,以达成对问题的共同的理解,建立更完整的表征,从而解决问题。黛玉在教香菱学诗过程中,紧抓“会话”这一环节,强调实践和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她能做到及时检查反馈、交流讨论、订正总结,从而提高成绩。当香菱送书换杜律时,她问“共记了多少首?”“领略了些滋味没有?”“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将别人的经验、理论变为自己的。我们从香菱对“直”“圆”“白”“青”以及“上”是从“依依”两字上化出来的对话中看到香菱的想法明确、外显化了,对“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直至她作出新巧而有意趣的佳作来。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须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说法,使学生逐渐自求得之,卒感于不用教师教授之谓也。”
二、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香菱聪颖灵秀,求师心切,不但好学乐学,而且善学苦学,这是促成她主动建构意义的动力和手段,也是实现意义建构应当具备的条件。
1.主动参与与乐于学习
香菱在《红楼梦》中是一个“痴”“憨”的悲剧角色,但她原也是清白书香人家的小姐,诗的气质适合她。她在众女儿中原是属于诗的一群,一如诗在文学里是属于较高层面的、具有极高贵血缘的表象。她的废寝忘食的学习态度和专注固执的学习热情,是一个诗性女儿对诗性情怀和诗性人格乃至诗性理想的执著追求。她求助于宝钗遭到婉拒后,并没有丧失学习的信心,直往潇湘馆来,直言求教于黛玉“好歹教给我作诗”,终于得到了黛玉的教诲。乐之才能主动参与,主动参与又能增添兴趣,这样良性循环,使之自主完成意义建构。
2.积极思考与善于学习
香菱很善于学习,按照老师的方法“细心揣摩透熟”,注重积累和运用。我们从她和老师讨论领略王维诗的滋味,尤其是对“余”“上”二字的理解上可以看出她在学习的过程中悟性很高,善于把学习的内容所反映的事物(诗歌的意象)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生活经验)相联,并对这种联系加以思考,把这种联系、思考和协作学习中的交流、讨论(与黛玉的对话)结合起来,悟出诗的滋味和真谛,实现对诗的意义的构建。
3.自我反馈与勤于学习
爱迪生认为成功等于九十九份勤奋加一份天才。香菱学习不但是靠聪敏,更是靠勤奋。因为学习者对知识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学习的意义是学习者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对新知识的应用并不是简单的套用,具体情境总有自己的特异性,所以,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自我反馈,不断深化,走向“思维中的具体”。
我们看香菱在得到黛玉的教诲后,即刻借书吟读。“宝钗催他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当她拿回作诗的题目,“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她边读边悟边写,原有认知结构不断扩充、改变、重组,终于写得一首,但因措辞不雅、了无新意,而被要求重作。“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地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完全进入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迷醉心境界。第二次诗作失败后,“便自己走至街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至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这样一番“慕雅女雅集苦吟诗”的学习过程,是“同化”“顺应”交替出现、相互协调、平衡的过程,终于使得她在诗社里分享了为诗的众乐,达到了“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空灵诗境。
在新课改取得丰硕成果的今天,我们再读《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能否再发掘一点探究性学习的真谛?在探究过程中,避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探究活动,让新课改的步伐走得更稳健些。
作者简介:宋丽华,江苏省海安县南莫中学教师;刘加臻,江苏省海安县南莫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