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六种学习方式”初探

2009-12-24周凤娟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10期
关键词:发现学习探索

【摘 要】“发现性”学习方式对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不断进行研究探索,总结出了具有“发现”特质的“六种学习方式”,即“质疑感悟式”、“参与表现式”、“探讨研究式”、“想象创新式”、“积累迁移式”、“搜索‘淘金式”。实践验证,这六种学习方式,在激发学生探索活力,挖掘内在潜智,增长语文才干,提升审美能力,培养健全人格等方面都具有非凡作用。

【关键词】发现 学习 方式 探索

转变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大体分“接受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两种。“发现性”学习方式是在对传统学习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它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完成知识的内化。基于“发现性”学习的特点和语文的学科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初步探索形成了“六种学习方式”,从而促进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使他们发现、开拓了更多的未知领域,真正成为学习的开拓者和创造者。

一、质疑感悟式

质疑就是提出疑问。“科学发展的历史结论是: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只有通过问题才能激励人们去学习观察和实验。因此我们语文教学成功的标准应定位为: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语文课堂重在‘努力增加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所以,质疑感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首选方式。我在语文课堂中,努力建立新型的民主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解疑。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甚至敢于向名人挑战。在学习陆游的《书愤》一诗时,“气如山”书下注释为“积愤如山之重”。一生提出质疑,她认为这句是上一句的“果”,“早岁哪知世事艰”是“因”,因而这句抒发的主要应是豪迈之情。本诗应是前四句写豪气,后四句写愤慨,所以“气如山”应该是“豪气冲天”的意思。我觉得她说的确实很有道理,也给予了鼓励。经过这样的质疑问难,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求知识的欲望更加强烈。

质疑和感悟是分不开的。依照后现代主义新课程体系的观点来看“21世纪的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语文知识浩如烟海,形象可感性又很强,应引导学生自己去探求、去感悟。教师在课堂上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把课堂的更多空间让给学生,而在创设情境或提供比较体验材料上多动脑筋。比如,学习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歌《我愿意是急流》时,播放学生事先录制的配乐抒情诗——舒婷的《致橡树》,通过比较,学生自会悟出两种不同的爱情观。对思想内容的感悟是这样,对语言材料的理解亦如此,因为学生个体的感知活动旁人是无法替代的,因此老师课堂上苦口婆心、喋喋不休的左分析右分析,无疑是徒劳的。

二、参与表现式

语文课的内容决定语文课堂应该是色彩斑斓、生动活泼的。应是学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大舞台。所以,我在语文课堂上,尽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表现的机会。

(1)每堂语文课都给学生5—7分钟时间锻炼自己,方式内容有多种。比如,高一上学期是口语训练,是有准备的抽签发言。高一下学期,则当场抽签,即席发言。高二则鉴赏古诗词。高三则评论焦点时事或展示语言才华。在此我想重点谈谈学生是如何展示语言才华的。全班轮流登台,学生自己选题,或扩句或仿写或对联或即景抒情,将其做成幻灯片,每节课的前几分钟由这一学生组织大家现场计时完成。学生们情绪高涨,频频爆出惊人佳作。不足两个月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以上这些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其表现欲、自信心也大大加强,可谓一石三鸟。

(2)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协作意识,我经常鼓励学生演课本剧。比如:在高一上学期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学生们就排演了“文言版”和“现代版”的课本剧。通过排演,不但增加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而且,还更深切的体会到了文言文凝练深邃、言简意丰的特点。高二下学期,教材中的小说、戏剧作品居多,我就调动多方因素,分几个小组竞演,然后评出最佳创作奖、最佳表演奖。这既提高了学生的感悟能力,激发了创作欲,又培养了他们的表演能力,发展了个性特长。

(3)在写作方面,由于注重让学生参与表现,学生再也不感到写作是一件头疼的事,而是以企盼的心情上写作课。我的做法是:班级设一个作文展台,全班分五个写作小组,形成竞争机制。每个小组学生自己评出两篇优秀作文,参加班级比赛。然后用一节课时间由学生当评委进行作文评比,师生共同评议,学生回去后再修改。学期末评出优秀写作小组给予奖励。

三、探讨研究式

“研究性学习”对老师对学生来说都是新生事物,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我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了由浅入深的探索。

首先,让学生品尝研究的甜头,比如,高一学生在学习《我与地坛》之前,四个研究小组自己确立研究角度,分别是“史铁生的人格魅力”、“我与地坛的关系”、“我与母亲”、“《我与地坛》的语言”。经过研究学生们自己就找到了史铁生由迷茫、绝望到创造精彩人生的心理路程及沉静、抒情、别致的语言特色。这就使学生初步有了成就感,进而再给他们需要花费时间更多,查寻资料更广,研究更加深入的一些专题。如:“古诗中的月亮形象”、“‘朦胧诗人李商隐”、“《西厢记》与宝黛爱情”……经过这样的专题研究,一方面使学生敏锐的发现问题,主动的提出问题,积极的寻求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另一方面这样的研究,是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

四、想象创新式

新的高中语文教材文学性更强。其形象性决定了学习语文必须善于想象,这样才能如临其境,更好的解读作品,解读作家的思想感情,并借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高二语文以诗歌、小说、戏剧为主,我就以教材为蓝本,给学生多创设想象的空间。比如: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在感受文中真切、形象、生动的音乐描写之后,播放《空山鸟语》一曲,让学生想象、联想,并模仿《琵琶行》的手法加以描绘。

学生的想象过程无疑少不了创造性思维的参与,即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所以想象的过程也就是创新的过程。创新是离不开想象的,没有想象便没有文学艺术,便没有创造发明,便没有科学预见。因此,发展想象力就是发展创新能力。

五、积累迁移式

积累语文知识是进行更高层次语文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为了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我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积累本变成手抄杂志,将语文知识分门别类的融入其中,其形式真是五花八门、各具特色。每月展示一次,互为补充,互为启迪,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开阔,自觉获取语文知识的兴趣也大大加强,同时搜集资料、分类编辑、排版插图的能力也有所增强。

语文重在迁移,进而形成语文能力。所以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迁移的方法:如作家迁移,学习一位作家的作品,可把他同时代或风格相近、相反的作家作品迁移进来,像学习孙犁的《荷花淀》可联系到赵树理及“山药蛋派”;内容迁移,学习贾谊的《过秦论》可联系苏洵的《六国论》、杜牧的《阿房宫赋》;思想迁移,如学习庄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可联系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想。经过这样的一些迁移训练,学生的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同时经过长期的迁移训练,学生的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六、搜索“淘金”式

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大语文观,充分认识语文资源的开放性、课堂的开放性、学习的开放性、实践的开放性、评价的开放性。语文的内涵涉及现实生活、纷繁社会、人生命运、思想情感。她是所有学科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其独特的美。我们学习语文,就是在不断地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和丰富美。我始终着眼于学生素养的提升、人格的建构、创造力的激发。所以我要求学生每周从现实生活中淘来一桶“金子”,能折射出“语文”光辉的皆可,然后把大家的作品装订成册,每周一期,相互欣赏,彼此切磋。慢慢地学生就有了一双慧眼,也成了生活的有心人。同时我还做了大胆尝试,每个月有一节语文课把学生带去阅览室,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书或杂志阅读,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作者简介:周凤娟,吉林省长春市137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发现学习探索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