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寓德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中
2009-12-24蔡超群
摘要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语文教师如果能利用好语文教材内容,充分发掘其中的道德因素,就可以在做好语文教学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真正体现,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本内容德育教育教书育人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我国古代就有“文以载道”的论述,语文诸多课文的字里行间,无不反映出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倾向性,教师以真挚的感情讲述、分析课文,就能产生以形感人,以情动人的德育作用。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渗透德育呢?
一、注意感染性、进行感恩教育
前苏联教育学家加里宁曾说:“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施行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成功的教育就是有效的感化教育。语文教学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正是反映了通过感染达到感化的特点。例如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作者开始是不理解母亲的,只是时时刻刻地想着自己二十几岁就失去双腿的不幸命运,等他真正读懂母亲,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总是要加倍的”,懂得母亲那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默默无私的爱时,母亲已经永远离开了他。史铁生只能留下满怀的歉意、悔恨和遗憾。课后,我设置了这么一个活动“设想母亲”,回忆母亲为自己做过的一件事,对自己说过的一句话,设想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与此同时,我又针对当前学生中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现象,进行了教育。让每个学生写一份发言稿,谈谈自己如何对待自己的母亲。最后总结说,父母为我们做过的事情何只千千万万。能被我们铭记下来的又有多少。也许,我们母亲并不都通情达理,温和贤惠,但她们对我们的爱是不容置疑的。
因此,在分析形象时我们应该扣住作品的文学形象,用准确的生动的语言再现形象,并深入挖掘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细腻的情感因素,用以打击学生的心弦,再加之以现实生活的比照,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的身心受到感染、这样激发起学生高尚、健康的情感,真正达到感化教育的目的。
二、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渗透性
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性,指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语文教育之中,而不游离于语文教学之外:要寓于一字一词、一句一段、一篇的教学中,要寓于听、说、读、写的每一项训练之中。以佳作中的真挚情感扣学生心弦,以文章之精要启学生心智,以教材中的榜样形象激励学生奋进。从而把高尚情感的浸润和深刻理念的渗透融为一体,使语文教学收到最佳效果。例如以课文《鸿门宴》这篇课文为例,刘邦是一个比较懦弱,遇事束手无策的人,而“力拔山兮气盖世”,顶天立地,光明磊落的西楚王项羽,却败在了这个市井小混混的手里。我们每个人都发自内心地为项羽感到惋惜,但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自负,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而刘邦才能远不及项羽,却很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招揽人才,最终夺取天下。由此引导同学思考自己又是怎样对待别人给你的意见的呢?对于老师、同学、朋友给你的意见,你能够认真地听取吗?
学了苏洵《六国论》这篇课文,我联系以前学过的文章,发现对于六国灭亡的原因各家说法不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的立场、写作目的不同。六国灭亡的原因很多,但是每个人都只看到了他想看到的原因,那么我们如何接近事实的真相呢?大家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盲人们都认为大象是自己摸到的样子。其实从本质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盲人,都永远只能看到世界的一部分真相,但我们往往会认为自己看到的是全部,那么如何能够看到完整的大象呢?大家如果不是固执己见,大象的形象也许更接近真实的大象。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随时随地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在分析教材的具体形象中,使学生不知不觉的地受到教育。只有这样的德育才是自然的、恰当的、有效的。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
同学们都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打球、上网、看小说等等。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这个事情上花的精力多了,那件事情上投入的精力就会减少。《归园田居》这篇课文是陶渊明弃官归田的真实写照。如果你是陶渊明,你会选择荣华富贵、名缰利锁的官场生活,还是选择清苦艰辛、平淡自由的田园生活。不管怎样,你都只能选择其一。我们常说的一个词“舍得”,“舍”在前,“得”在后,很多时候都得先舍去一些东西才能有所得。经济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做“机会成本”,又叫“择一成本”,是指在经济决策的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价或丧失的潜在利益,商家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是有限的,只能选择一个方案,那么其他被放弃的方案的收益就成了机会成本。所以,只能选择收益最大的方案。而同学们是让这些兴趣爱好成为学业的机会成本,还是让学业成为兴趣爱好的机会成本,让学业成为代价呢?
语言教学中的德育不同于政治课的思想品德教育。它不是直接明了地回答学生什么是真道德,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感受与体验,理解与思考,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由于语文课中多用形象思维方式,思考中伴有多样的情感活动,因此,对于同一学习内容,不同心理素质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倾向,得出不同的结论。如在讲析《漫话清高》一文时,针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谈谈自己对“清高”的认识和见解。各抒己见。
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既要保证共同施教达到统一的要求,又要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并有意识地从多方面、多角度引导学生的认识向多层次发展,向纵深发展。
四、注重文学形象的示范性
各学科的教学内容,都是相应学科的精华,都是以科学的世界观作指导,运用正确的方法编写而成,其中都蕴含着思想教育因素。语文教材更能直接、全面地反映人类认识,政治观点和道德风尚,加之语文教材以文质兼美为标准,使语文教学中德育更具有示范性。
语文教学可以通过正面形象的示范作用,使学生懂得怎样认识生活和理解生活,并产生相应的思想道德认识。如课文《荀子·劝学》里边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课文当中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可以多给学生举例示范,让他们明白同学间的差距,不在于智力,而在于毅力,从而鼓励他们建立自信。努力培养崇高的道德品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把知识的传授与强化德育辩证地结合起来,再用高尚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语言,使课堂上气氛生动,就能给学生一种艺术享受,学生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就会产生共鸣,更多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审美观。
作者简介:蔡超群,江西省上高二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