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多读、多想、多练”引领语文教学

2009-12-24蒋镇一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7期
关键词:领会语言表达课文

蒋镇一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得到了加强,为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多读、多想、多练”等措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出一系列教学办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工具性语言素养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社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讲,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立足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显得更加重要。首先,从阅读教学来看,名著的魅力往往来自于语言的艺术。因此,阅读教学应重点突出文本的语言教育。其次,从作文教学来看,单纯强调写作技巧忽视语言素养提高,导致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语言低幼化、公式化、网络化倾向更凸显了提高语言表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基于此,我认为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通过“多读、多想、多练”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一、让学生多读

1增加阅读篇目。根据不同的学习要求,阅读内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精讲课文。学习的要求较高、较全面。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思想内容都有要求,有的要熟读背诵,有的要作为写作借鉴。要求精讲精读的文章,有时还要加强阅读方法指导,把“钥匙”传授给学生。第二类是略讲课文,比照精讲课文,要大胆让学生自己阅读,各取所需,举一反三。教师加以提示、引导、检查、答疑。既扩大与加深精讲课文的教学要求,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三类是泛读素材。一种是印发教材,由教师作综合性的讲述、评价、提示,由学生自己去阅读、背诵,如古诗选读。一种是抄录报刊文章或名著,加上简要提示、评价,贴在“每周一文”或班级“语文之窗”。供学生课外阅读。此外,与教材配套的阅读教材也可以好好加以利用,供学生自学。

2多让学生自己读书。我们坚决改变那种讲读课的“新程式”,即每教一课书,都是由教师泛泛地“讲”一遍,点缀性地向学生“问”几声,结论性地在黑板上“抄”几条,尽量做到教师该讲则讲,该细则才细讲,决不“以讲代读”,越俎代庖。一定要有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地读书,看注解,查字典,辨析字句,领会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辞章特色,领会文章清新的意境、深邃的文思。我们提倡“见课读三遍”。第一遍着重弄清字句,概观全文大意。原来不认识或读不准、弄不清的字要查字典,词语要辨析,句子要读懂,课文中好的字眼、句子要圈注,若有疑问,也要标出。第二遍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掌握段落结构,弄清文章的主旨。第三遍细细领会文章表达的深意以及所用的方法及语言风格特色。多让学生自己阅读,教师多作引导,可以使学生学得主动,改变课堂沉闷的气氛或表面热闹而实际上受益不多的状况。

3掌握灵活的阅读方式。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朗读、默读等都是常用的方式。朗读,要求读得响亮、清楚,努力做到准确、流畅、传情。准确。就是不读错一字,不增一字,不减一字。不前后颠倒;流畅,就是不读破句,不打疙瘩;传情,就是把文章的感情,用声音表达出来。也就是前人所说的“见于书,入于目,发于心,出于口”,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默读,要求不出声的读书,可以边读边评点圈记,边查工具书,写摘要点,要求没有象对朗读那样高。有时是为朗读、背诵作准备。浏览则不要一字一字地读,对速度有较高的要求。能看得快,看得准,对学习的用处是很大的,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训练。对不同文体、不同长短的文章,根据不同的阅读要求,采用恰当的阅读方式。可以说,这些不同的阅读方式各有侧重,如运用得当,可各尽其妙。

二、让学生多想

如果说,在讲读课教学中,教师越俎代庖“以讲代学”是第一个大毛病,那么,第二个大毛病便是以教师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既不让学生仔细地读、认真地学,又不引导学生多思多想,那么,教学效果是难以提高的,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也是一句空话。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的结构和过渡是必须经过读者自己多次诵读课文,揣摩思考才有所理解、有所领悟的,不让学生多读几遍、多想几次,而只凭自己三寸之舌,讲讲抄抄,是不可能使学生透彻理解的。关于“精恩”的道理和方法,前人论述已详。如朱熹提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把学习、思考、实践融为一体;古人还提出在学习中,从发生疑问,到深入思考,到清除疑虑,求得实学的所谓读书“三境”的经验,都可供我们借鉴。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辨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透过语言辞章,领会文章旨趣,都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登堂入室的过程。例如,《祝福》中有这么几个句子:①“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祝福的时候,感到自身寂寞”;②“人们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③“雪花落在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如果引导学生辨析中的“寂寞”、“寂静”、“沉寂”,认真思考,不仅可以丰富词语,提高语言水平,而且可以加深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与蕴藏的深刻意旨。又如在学生阅读全文后,引导学生着重领会祥林嫂三个不同时期的形象变化,加以比较、分析,就可以帮助学生从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加深对主要思想的体会。这一切,都必须细读、深思才能有得。因此,文学作品,如果不是很好地引导学生思考,不仅难以正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教益,甚至连作品的语言艺术也领会不深、学习不到。特别是对一些内容深奥、感情复杂的课文,更要引导学生思考。

三、让学生多练

多练就是多练笔。首先要求学生有意识地作各种文体的练习,以便促使他们学习和掌握各类文章的写作技能。如散文、小小说、杂感、随笔、诗歌、读书笔记、观察日记等。事实上,练笔便于多种题材和体裁的训练,而且更便于发挥各自的特长,有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其次,开拓和发展学生的智能,活跃他们的思想,引导和启发他们去仔细观察生活,认真思考,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认识能力,激发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觉地多练。第三,当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兴趣也有了,就把主要注意力放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启发他们不断提高认识,全面考虑问题,以使他们的看法更正确,文章更有说服力。

因为练笔不受命题的限制,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能够及时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和想到的各种事物和思想写下来,印象新鲜,具体新颖。此外,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生活和思想中自由选取材料,逐渐养成了细致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坚持长期的练笔活动,积累生活素材,做一个有米之炊的“巧妇”;坚持长期的练笔活动,将各式各样的生活、事物倾注笔下,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坚持长期的练笔活动,积累了生活素材,在以后从事创作或高考作文时,也许你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笔者认为就是语言表达上的得心应手。活泼贴切的口语表达也好,纵横捭阖的书面表述也好,给你一种现象,你能鞭辟入里地展开分析,这就是水平;给你一种事物,你能栩栩如生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就是能力,而“多读、多想、多练”是我们语文教学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经。

猜你喜欢

领会语言表达课文
当代年轻人不能领会之痛
数学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慈悲
端午节的来历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背课文
活力课堂源于有效感悟
小小主持人
看图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