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要突出“四性”

2009-12-24孟蕴华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四性学校德育受教育者

孟蕴华

学校德育过程就是教育者(学校)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学生)施加思想、政治、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学生)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过程;它是以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标,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学校德育过程要想实现德育目标,必须围绕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突出“四性”,即层次性、主体性、互动性和实践性。

一、层次性

所谓层次性,就是指在学校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和人的层次性,根据受教育者不同的思想状况,确定不同层次的具体德育目标和措施,因材施教,分层次进行教育。

1.要注意教育对象的层次性。个体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不同的成长环境中,各年龄阶段和教育阶段的学生的品德、思想、心理等发展规律是不同的,即使是相同年龄阶段和教育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到的家庭影响、社会影响不同,个体的内在需求和价值追求等也会存在差异,每个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接受特征,所能理解和认同的思想政治观点也不同。因此要注意区分教育对象的年龄层次、性别层次、家庭层次,针对不同的层次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

2.要注意教育内容的层次性。我国的德育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社会基本伦理道德教育,它具有很强的外在强制性,其关键在于养成,需要把日常的道德规范要求内化、升华才能成为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二是理想信念教育,它是对生命存在和社会理想的一种终极的确信和追寻,是提高人生境界所必需的。在德育内容选择上,应遵循由易到难,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理性的原则,循序渐进,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层次的德育内容,即公民意识教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教育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二、主体性

主体性是作为对象性活动的发动者、承担者的主体的本质特性。它体现为主体在一定的对象活动中对客体所具有的主动态势、能动作用、积极态度和支配地位。

1.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德育有效性,就要认识到学生是自身品德形成和构建的组织者,外在的道德规范体系和道德需要只有通过学生自愿(进而是自觉)的实践,取得认同,内化为他自身的道德需要,才能真正起到外化指导道德行为的作用,所以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认识到学生与教育者具有平等的独立人格,学生是德育学习的主人。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允许和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要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开展师生间的对话,以理服人,反对强制灌输和居高临下的说教,使德育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觉提高的过程。

2.要高度重视德育对学生主体需要的满足。德育的接受主体是有情感、有现实需要的人,德育接受活动是在学生自身需要的驱动下进行的。德育活动只有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满足学生主体的内在需要,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因此,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发人的需要,激发人的潜能,帮助学生制订有针对性的符合品德规范、适应社会需要的德育目标,使德育成为学生自己的内在需求,使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人,让教师成为学生德育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促使学生实现对自身原有状态的超越。

3.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自我教育就是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自觉地对思想行为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调控和自我矫正,以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职责在于创设一种真实而深刻的道德激励境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德育过程,在自我体验、自我探求、自我顿悟中找到自我尊严和自我价值,在自主教育中实现德育的内求自塑。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加强品德能力的培养和促进品德素质的提高,把德育的策略转换到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能力和思维能力上来。

三、互动性

所谓互动性,是指构成德育系统的各要素内部之间、各要素相互之间及德育系统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在互动中调整各种因素及相互关系,以期达到德育过程整体功能的优化。学校德育过程是各个组成部分按照一定方式相互作用的一个有机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只有当各要素之间形成和谐的互动关系、建立起有机关联,才能使德育过程整体功能最优化,完成德育的任务和要求。

1.促进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学校德育过程作为一般的教育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相互学习与促进的过程,是一种双向交流互动的关系。所以教师必须注意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疏通和拓宽与受教育者沟通交流的渠道,加大教与学中的相互渗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相信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开展心灵的对话,调动和提高受教育者参与德育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增强德育的有效性。

2.加强德育内容与形式的互动结合。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德育也不例外。一定的德育内容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德育形式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传统的学校德育教育内容脱离实际,教育方法单一,缺乏实效性。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始终注意针对一定的德育内容必须采取相应的德育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寓教于事,寓教于乐。

3.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互动配合。德育环境是构成德育过程的要素之一,学校德育过程总是与一定的环境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互动,学生德育只有在学校、社会、家庭的互动配合中才能达到其有效性。家庭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单位,在塑造学生灵魂,特别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充分地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各种教育形态的优势与长处,形成“教育合力”,有利于解决当前学校教育所面临的许多棘手问题,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

四、实践性

德育工作属于精神活动,而精神活动必须要以物质实践为基础。把握德育过程的实践性,就是要求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受教育者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学校德育必须构建从课堂教学通往现实生活的实践性教学体系,以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融会到现实生活中去,在实践中巩固认知,加强体验并转化为行为,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1.改革教学方式,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传统的教学方式单一,单纯依靠课堂的理论讲授,单调的理论灌输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感,提不起学习兴趣,从而降低教育的接受度。要使德育要求在学生身上“内化”、“外化”,必须把理论讲授与教学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创设德育情境,在对话中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生活情境进行自主选择和自主判断,促使学生实现从理解规范到践履规范的转变,最终帮助学生达到对自己合理的内在控制。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以学校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以校风为灵魂的第一课堂、课外文体活动等教育活动。教育者要根据学生思想活动的需要,建立有利于德育实践活动的新体制,组织丰富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德育实践活动中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大社会实践力度。学校的教育只是成才的基础,人才的成长是在社会的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学校应努力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环节,从而发挥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功能。要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关注的热点,不回避社会问题和矛盾,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看待社会现实问题,使他们在比较中提高鉴别能力;要敏锐捕捉参与社会实践后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进而使思想道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4.在评价体系中加入实践环节。评价具有引导功能。实施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突出实践特征、知行统一的德育内容与方法,建立与创新精神相适应、突出内在素质、科学完善的评价制度。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操行表现、社会实践(实习)情况等纳入德育考评,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视野中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促使学生投身德育实践,加强实践锻炼和自我教育,努力做到知行统一,促进德育育人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澍军,王立仁.论德育过程的内化机制.社会科学战线,2003(02).

[2] 孙喜亭.教育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78-79.

[3] 陈荣武.论德育自治与德育互助.思想·理论·教育,2003(11).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四性学校德育受教育者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人大工作要体现“四性”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新材料作文有效教学应把握四性
“五统”、“四性”是怎样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