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美文”转“俗文”
2009-12-24练建安
练建安
作家黄征辉散文集《心灵故里》近日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征辉散文,行内人称赞说“写一篇是一篇”,可以称得上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美文”。十多年前,一篇《走月亮》,醉倒了众多读者。《走月亮》是妙品神品,冠豸山月,浩浩长风,至今令人回味再三。
《秋水入梦》、《大美不言》两书,佳作比比皆是,《寥廓江天》、《西施雨》、《青丝永定》、《汀州走笔》、《莲山风铃》、《渤水蜚英》、《小镇香肴》、《河源米冻》诸文章写景、叙事、状物、抒情恰到好处,“增之一分”“减之一分”则为过。
征辉散文所体现的古学功底,几乎是有目共睹的。他的诗赋才华,在闽西或闽省堪称一流,闽西有关部门近年刻石文赋,多求自征辉手笔,如《虎啸雄风赋》、《豸赋》、《世纪钟赋》、《江山睡美人赋》。这些文赋,论者誉为字字珠玑而意境高远。近作《土楼赋》,又更胜一筹。直使诸多地方学者专家,赞佩良多。
以此功力写散文,渊源有自,当然是气象不凡了。
征辉谈散文创作时,道出心得甚多,一戒“滥情”;二戒“水词”。于是,我们看到,征辉散文中的抒情一般是平静地寓于叙述与写景状物之中。写山水,山水有声;写花草,花草含情;写人物,言行简略寄托深情。曾记得其散文《莲山风铃》,一波三折,心绪随莲山随风铃起伏跌宕,羚羊挂角不着痕迹之间,叙事主人公的万端愁绪随风飘散。
“水词”为时下散文一大流风。征辉散文却删繁就简,如三秋树,似二月花。《渤水蜚英》叙写客家名村培田,时空跨度大,历史文化丰厚。若是一般作者,根据此地大量的现存资料,一出手就可以洋洋洒洒演化为长篇散文。征辉独惜墨如金,行文三千,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文末,征辉写道:“村口,又飘来了几朵红云。”言已尽而意无穷。
《心灵故里》散文集,收录了作者57篇长短不一的散文近作。书名一语多关,写心灵,写故里,更是写心灵故里。书中篇什,多写乡土人物、民情风俗,如《汀州佬》、《三婶》、《嫒媛》、《老茂》、《村里这帮同年哥》、《小巷鲜汤》、《廖兄》、《几回梦里蛙声脆》等等。当然,征辉“读书万卷,行走万里”,集子里收录“行走”散文也有一些,《泰宁古韵》、《沈园千秋》、《上善周庄》、《匡庐绝笔》、《武夷拾趣》、《沙漠上的月亮》等等属之。两相比较,主流仍是“故里”。
“行走”散文的写作风格,秉承以往笔法,一个重要特点是以精美文笔演绎人文事象。此时,征辉通常以锐利的目光,寻找稍纵即逝的“美人美景美物美事美言”,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的风雅,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的美好。读此散文,我感觉到沉重生活中存在希望,物欲横流的喧嚣间“善”与“美”的坚韧。
“故里”是根,是源,是心灵世界安妥的地方。父老乡亲在这里生生不息,他们按岁时节令而集体欢愉成为民俗,他们的劳作生活饮食起居有万般风情,他们依托大地春秋代序而往事如烟。征辉热爱他们,熟悉他们来自故乡泥土的呼吸,因此,一一摄入了篇篇散文。原生态的纪实风格不许可征辉“文化苦旅”式的妙笔生花,因此,他必须换一副笔墨,要点是一个“俗”字,纤毫毕现的“俗”。
或许,我们从征辉散文中的诸多“题目”中可以看出,既然写“俗”文,往往就直奔主题了,用长短句,甚至是人名地名。这与他的“美文”整饬而富含诗意的文题相映成趣。
对于一位多年从事“美文”创作成绩斐然者而言,“俗”是好事,抛弃了乌托邦图景的“俗文”却是脚踏实地的“美文”。大俗而大雅,或许正是作者追求的目标。
以文学角度而言,当代中国社会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乡土社会。以深情的笔触描摹乡土社会的“俗人俗事”,可以肯定是来自乡土的我们的一种写作方向。
从“乡土意义”来看,征辉由写“美文”转而写“俗文”,是他散文创作的一次飞跃。令人惊喜的是,征辉在写“俗文”的同时,“美文”进入了更高远的境界,借用“清水出芙蓉”来比喻征辉新近“美文”,应该是适当的。此时,征辉散文创作态势清晰地勾勒出了一幅远景图——“美俗相长,美文愈美”。
人到中年,“壮年听雨客舟中”。人生况味,在缥缈江天。《心灵故里》,还让我想起了这么一句古语。
责任编辑 石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