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区扶贫办“雨露计划”培训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2009-12-24吴燕
吴 燕
一、基本情况
截止到2009年7月底,全区共完成“雨露计划”培训人数1324人,用于培训资金50.6471万元。开设的专业有电脑、缝纫、驾驶、家政、模具、加工、安全生产技能及农村实用技术等。开设的专业主要有电脑、缝纫、驾驶、农村实用技术(种植业、养殖业)、数控、模具等,培训人员369人(含一村一名中高级技工24人),青壮年劳动转移就业率达96%。
二、主要措施及成效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职责。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民生工程,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多方的协作与配合。区委、区政府对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十分重视,成立了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
2.加强宣传动员,增强社会影响。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利民、惠民的好政策,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贫困群体的关心。为了让这项政策能做到家喻户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在全区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积极引导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参加培训。
3.严格把握政策,精心周密部署。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根据上级的政策和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了“雨露计划”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培训的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培训范围、培训方式、培训对象、补助标准等内容,保证了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4.强化监督管理,提高培训质量。督促培训基地改善教学和生活条件,为学员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加强培训的教学管理,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操作有机结合,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紧跟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培训专业,提高转移就业率。
5.丰富培训方式,促进转移就业。多方收集用工信息,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开设培训专业,加强本地区工业园区企业的联系与协作,积极为企业用工开展订单培训。
三、存在的问题
1.招收学员困难,组织培训难度大。当前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都会出去打工,留守在家的主要是老弱人员和儿童,少部分在家的青壮年劳动力有的是文化程度低的,不太适合培训,有的是特意留守在家里帮人做农活的,不愿参加培训。
2.部分群众培训意识淡薄。农村贫困地区的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部分群众认为培训不重要,没有经过培训也可以通过熟人介绍进厂工作,这种思维影响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3.培训补助资金标准偏低,培训效果受到影响。目前培训补助标准明显偏低,据调查,培训要取得较好的效果时间应至少要3个月,费用在1000元以上。因此,造成目前的培训大部分只能以短期培训为主,影响了培训效果。
4.转移就业学员流动性大,跟踪服务比较困难。学员培训结束进入企业上岗就业后,由于企业的效益、技术更新、岗位减少等原因,造成学员离岗、转岗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其中既有企业自身的原因,又有学员的原因。因此,学员外出务工就业流动性较大,给跟踪服务和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四、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参加培训。一是把宣传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加大对乡、村两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宣传动员,宣传好“雨露计划”扶贫政策和国家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的有关政策,增强农民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挖掘、宣传参训学员转移就业的成功例子,用事实说话,靠典型带路,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自信心。
2.突出培训重点,提高培训资金补助标准。培训资金补助标准偏低限制了培训的时间和有些专业的开设。如果提高培训资金补助标准,可以更好地安排培训时间和开设相关专业。3.建立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统筹安排,提高工作成效。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三个部门,应建立起一个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管理、服务为一体的组织协调机构,围绕“民生工程”建设,部门之间相互沟通协作,形成合力。
[作者简介]吴燕,女,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扶贫办副主任。
[责任编辑:杨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