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毛泽东诗词的豪放
2009-12-24邱霖峰
邱霖峰
苏轼开创了词之豪放一派,并把豪放词的创作推向了一个顶峰,后人几乎无人能与之媲美,但毛泽东诗词的出现,便使其豪放之气黯然失色。如果说苏轼之词体现了本人的英雄气概,那么毛泽东之词展示的是一代伟人的抱负,反映出他独步天下的人格特征,是苏词远莫能及的。正如臧克家所称道:“他的作品,给传统的诗词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从中看出他坚强的革命意志,博大渊深的胸怀,厚实的文学修养,高强的表现艺术,我们应该认真地学习他诗词中的那种民族气魄、民族风格与创新精神。”
毛泽东早年的诗词中就流露出旋转乾坤,主宰世界的霸气,仿佛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感。“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出声”。此时的毛泽东虽年轻,然其间之豪壮霸气,岂是俗人可比?
有远大的抱负,没有施展抱负的舞台,最令有志之士郁闷。然而,毛泽东即使在郁闷之中,其伟人冲天豪气也在。在《沁园春·长沙》中流露出急欲找到施展抱负的舞台的迫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诗人独立寒秋,眼见自然万物角逐,“看万山江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诗人按捺不住一展抱负的急切情怀,为自己的英雄无用武之地深深失落,回想起了少年时的“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而一旦权力在握,毛泽东胸中郁闷一扫而空,“天高云淡”了。尽管写《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时,红军的处境还不是特别有利,但他对未来的雄图大略已胸有成竹:“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伟人之所以这样豪放,因为伟人志存高远。毛泽东的志存高远,不但常人,就是那些历史上功成名就的帝王将相也难望其项背。1936年2月,毛泽东这时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已经巩固,红军在陕北也站稳了脚根,他有了施展抱负的广阔舞台,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毛泽东正准备亲率红一方面军渡黄河东征,开赴河北抗日前线。一场大雪铺天盖地而来,雪后毛泽东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写下了名篇《沁园春·雪》,为人们展示了他的万丈豪情:“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从此,那广袤的北国冰雪世界,就是他导演威武雄壮的历史巨著的舞台,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也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1945年,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间,被重庆的两家报纸发表,一时轰动山城。由于高瞻远瞩,胸襟博大,气魄雄浑,艺术精湛,不仅令全国人民振奋,而且蒋介石见此词后也大惊失色,似乎看到了自己王朝的末日。
《沁园春·雪》的上半阙写北方雪景,结合长城、黄河、秦晋高原来写。景象雄伟,在雄伟中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下半阙以“江山如此多娇”的警句,既总括了前边雪景的美的境界,又引出了诗人要突出歌颂的主宰这美丽江山的“风流人物”。柳亚子高度评价这首词:“毛润之沁园春一阙,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毛泽东在那空无一人的巨大历史舞台上,也有些寂寞了,当今域中,没有他看得上眼的对手,只好把目光投向历史,而历史上的那些风流人物怎样都不可能和自己比肩,剩下的就只有“欲与天公试比高”了。
从这些豪壮之词中,我们能窥见毛泽东的志向是什么?他要开天辟地,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世界;他要横空出世,扫荡传统思想观念,传统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改变人们传统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总之,他要乾坤旋转,天翻地覆。因此,他的诗词中会出现离经叛道的诗句:“有天有地吾为主,无法无天是为民”“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他不但要解放全中国,而且要解放全人类,“人类今闻上太空,但悲不见五洲同”。
这些豪放诗词中我们可窥见作者的雄才大略。作为革命领袖,毛泽东一刻也没有忘记夺取全国政权这个总目标。根据不同的形势发展阶段确定斗争策略,并让所有的策略和作为指向总目标。在这些豪放诗词中,我们也窥了毛泽东的人格基调:超人的胆识和气魄,强大的精神力量,钢铁般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无与伦比的自信。
总之,毛泽东诗词在风格上以宏大的历史叙事方式,展现大境界,大气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南国秋景;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诗人常作巨人之想,“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诗篇常常涌动黄钟大吕的雷霆激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巨人的诗,当然是巨人的境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此般豪壮之情,岂是凡夫俗子可以抒发出来的?○
责任编辑 梅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