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时代影像传播的新内涵
2009-12-24裴磊叶彤
裴 磊 叶 彤
摘要本文从影像传播的技术,内容,方式,价值、意叉和国际竞争等六个方面简要的分析了视觉文化时代影像传播的新内涵,探讨了影像传播在当代大众传播媒介中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影像传播新内涵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今天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人类最早的影像记录——从阿尔塔米拉洞中的洞窟壁画,洛斯马诺斯岩画,卡莫尼卡谷地岩画,韦泽尔峡谷壁画到中国新疆的岩画群,都惟妙惟肖的展示了人类祖先的狩猎活动和人们的生活。在文字尚未发明的年代,人类依据人和动物的身体特征进行着最原始的意义表达,最简单,也最有力。
今天的大众传媒则为我们展示着现实的世界,它是依靠各种复制和重现技术创造的影像世界——影视,广告、MTV、卡通漫画和网上Flash等等的兴盛让人们目不暇接,尤其是新闻媒介以实时的影像支配着被再现的对象时,几乎所有的观点都可以找到与之匹配的图像,所谓的真伪变得一时之间难以分辨。
人类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从最早的口头传播、图像符号传播发展到文字传播,再到影像传播,视觉文化已经作为一种生活状态自然地延伸开来,影像的强势已经超越了文字,成为今天人们感知世界和认识世界的常见方式。“在传统的电影生产中,一个好的剧本是保证一个好的影片的重要前提。但是在今天,有的作家的作品被拍成电影之后,他的作品才卖得非常火。这些情况在视觉文化时代以前是没有的。就是视觉媒体具有强势,而文字变成一种次要的角色。”。甚至以前被文字绝对垄断的报纸,现在也以如何能最大限度地运用新闻照片争夺公众注意力,吸引读者,来作为各报抢夺市场的制高点或撒手锏,最终促使现代报纸也进入了“读图时代”或“视觉文化时代”。新闻工作者们做出如此选择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达成共识的,那就是影像直观的效果使人们更加容易把握和理解,现场或摆拍现场的直观存在把一切展示在观众眼前,刺激更加真实。人们随时能知道地球另一侧发生的事情,经历历史事件,参与历史变革,浸润其中,观众获取信息时对图像就产生了某种依赖。这种依赖使人们对文字的阅读越来越失去耐心,人们更希望自己的视觉长久地漂浮在图像世界上,以轻松地获取~切信息。互联网的便利使信息的交换在一瞬间完成,人与人的交往得以超越了空间的距离。
它带来的好处有目共睹:“影像的通俗易懂使人们在影像出现的短短二十年内,就懂得了画面的纵深、隐喻和象征。因此得以欣赏影像艺术的美。除此之外,视觉符号不受国籍、地域、性别、民族、习俗和语言差异的影响,它的传播范嗣远远大于文字所带来的局限。不仅不同语言间的障碍被打破,不同文字的壁垒也被打破,“地球村”的设想初步得到了实现。世界进入到了一个十分广泛的大众文化时代,全球的经济和文明都得到了空前的融合。在传媒过剩的社会,各式新闻已经无法单纯凭借文字抓住人们的视线,形形色色的眼球经济产品也随之诞生。
但它的另一面也存在着一些弊端:现代媒介的大量传播给了人们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但也产生了大量的过剩信息,在对人们进行疯狂的包围和疲劳轰炸。当人们习惯这种影像包围的生活,它便开始影响我们的思想、观念和判断,使人们越来越依赖它提供的影像生活。可以说我们越来越倾向于足不出户而在家中接受各种虚拟的影像,将这种影像作为我们的现实环境。一些社会问题如性与暴力在媒介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夸大,那些长时间接触媒介的人甚至产生了从上瘾到厌世等不同程度的病态。
影像传播的复兴和发展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传播方式的变化,它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其他方面。世界上任何真实的事件,只可能发生一次。如何捕捉到这种永远不会再现的真实情景,便是所有新闻工作者最关注的事。”媒介乐此不疲的为人们呈现世界的图景,人们对影像世界带来的社会变迁也是喜忧参半。影像传播作为当代最先进、最普遍的传播类型,从技术、内容、方式、价值、意义和国际竞争等六个方面看主要表现出了以下的新内涵:
1.虚拟介入真实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把握离不开媒介,尤其是以影像为主的视觉符号。但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见到的影像并不等于绝对的真实。数字化技术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当今媒体的高度发达已经构筑起了全球化的平台,数字化媒体将成为传媒主流。由计算机技术制作的虚拟影像不仅模仿真实的世界,也扩展了人们认知的领域,创造了很多从未有过的事物。以前,人类主要通过语言文字符号来传递信息和交流感受,数字影像诞生后,它通过“仿像”构造一种“虚拟现实”,因此使得任何的影像都是可制作的,影像不能再保证视觉的真实。当人们逐渐习惯了电影、电视、主题公园等人类制造的“真实”,“虚拟现实”就已经从实验室走进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西方视觉文化研究家伊雷特·罗格夫认为:“它所涵盖的范围远远超越了图像研究,甚至是最开放和跨学科的图像研究所涉及的领域。”
2.新闻充斥泡沫
数字技术解放了人类的想象,人类社会开始步入一个影像传播空前繁荣的大众传媒时代。魅力无穷的影像新闻包含比文字更多的信息,而且比文字更形象,更直接,“读”起来也更省时省力,优势显而易见,其视觉冲击力及蕴含的丰富深刻的意义胜过千万文字的描述。报纸、杂志、广播、影视等信息铺天盖地,人们往往还来不及选择信息便稍纵即逝。但当面对海量信息进行选择时,人们也往往发现其中存在着泡沫,无用的信息挤占了大量空间。毋庸讳言,当我们在为“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欢呼雀跃的时候,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没有多少“新闻含量”的空洞的影像信息也在慢慢滋长。
3.戏说取代再现
影像艺术诞生之初,人们是抱着看第一现场的态度来对待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从情景的再现中可以得到真实的满足。安德烈,巴赞这位真实论者说过:“摄影镜头摆脱了我们对客体的习惯看法和偏见,清除了我的感觉蒙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面貌,吸引我的注意以激起我的眷念”。然而随着媒体之间的竞争,抢夺观众成了媒体的首要任务。一时间一些收视率低的节目消失了,充斥银屏的大多是以“戏说”为主的喜剧、闹剧。“戏说”剧以门槛低的特点吸引着观众,哪个层次的观众都不会有欣赏上的障碍,慢慢形成了社会上的大众文化。正因为此,美国学者波兹曼发出“娱乐至死”的感叹:“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4.消费重于教育
文字媒体是一种抽象符号媒体,它必须通过语言文字的中介来间接地诉诸人的感官。因而需要经过个人的思索才能理解,较适于公民接受教育。电子影像符号则综合了视听两个方面,它通过具象符号,更为直接的诉诸人的感官,相对于印刷文字媒体而言,它提供的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感观消费。在这个意义上,语言文化被称为理性文化,视觉文化被
称为欲望文化,这种说法是基于视觉带来的感官刺激。应该说,这种感观消费实际上是通过数字拟像来实现的,也就是说,电子影像媒体通过大众传播制造了大量的“仿像”,因而社会对“形象”的“消费”达到了从未有过的空前的需求度,形象消费开始较大程度的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这样,视觉文化时代的影像传播的转型实际上意味着人类生活向诉诸人类感官的形象消费时代的转型。
5.媒介即是生活
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到处充满媒介的世界。早在50多年前,麦克卢汉有一个观点认为“媒介即是讯息”;30年前。波兹曼将这一观点延伸,认为“媒介即隐喻”。“隐喻”能所代表的意义很多,我们的语言也是一种媒介,这是一个不将媒介局限于大众媒介范围内的一个界定。所谓“媒介即是讯息”是说:“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如今虚拟影像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将这种观点再一次延伸,当沉浸性和游戏性变成了现代影像的一个重要特征时,当现代人离开了媒介。仿佛就缺少了工作、朋友和趣味时,我们现在已经可以说“媒介即是生活”,因为离开了媒介我们简直不知该如何生活。
6.文化成为武器
影像日益成为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把人类更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对全球化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值得思考的是——美国的影视等文化信息产品出口量已超过其航空航天业。居国家出口的第一位。而与美国同为五大文化传媒产品出口国的法、德、英、意等国同样遭到这种战略的“袭击”而不能幸免。所以西方有人士称美国为“文化帝国主义”。好莱坞把电影卖到了全世界,使全球的年轻人都认同美国人的价值观,熟悉吃汉堡、喝可乐的美国生活。面对这种文化的入侵,怎样做才能够实现有力的回击。同是亚洲国家的日本现在动漫产品在美国的销售收入超过50亿美元,是日本钢铁在美国销售额的4倍。让我们振奋的同时也在提醒我们:寻找并发挥我国的优势文化,提升我国文化产品的竞争力,争取在国际竞争中赢得自己的位置。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一种传播样式,影像传播如今已经成为大众传播的主流,人与人的关系、我们和世界的关系由于这种传播方式都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前关于“视觉文化”的研究正在升温,一方面是时代的必然,另一方面也为今后影像传播的发展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持。我们在适应这个时代的同时,也在建构着新的美学思维来面对这一深刻的文化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