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大学生就业舆论导向研究
2009-12-24曹燕宁
曹燕宁
摘要目前。传媒大学生就业舆论导向仍有不完善之处,传媒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原则。注重报道策略和传播艺术,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科学发展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舆论导向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世界各国(包括中国)的经济,这给我国毕业的600多万大学生带来严峻挑战。大学生不仅面临就业压力,同时更遭遇思想困惑。如何确保大学生在严峻就业压力下思想稳定、心理健康与观念进步,是传媒必须直面的使命,亦是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体现。这些使命和工作,就构成传媒大学生就业舆论导向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舆论导向的一些误区
构建正确的大学生就业舆论导向非常重要。但当下传媒导向做得好吗?就笔者随手翻阅的案例来看,似能说明一些问题。
[例1]热炒。1500名硕士竞聘猪肉连锁店员工”新闻,把“硕士”与“卖猪内”两个词语反复强调和时立,宣扬“硕士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只能摆摊卖猪肉”,
[例2]某地招聘套报道用“大门被挤摔一半”、“仍旧难以控制近乎失控的场面”,“现场有多名学生被挤倒”的字句,并配以万头攒动,混乱不堪的现场画面,
类似报道还有许多,都说明当下舆论导向的一些问题。
第一。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紧张的情况下,传媒竞相把镜头对准汹涌的“人潮人海”,渲染求职学生人数之众、气势之大、形势之严峻,以耸人听闻的报道吸引受众眼球,难保不会给受众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心理压抑。
第二,只报道热点,不加强引导。片面认为热点之时就是报道时机,盲目追逐一段时期内大学生就业的“热点”,如很多大学生竞相报考公务员和研究生,认为这才是“铁饭碗”,传媒也跟进大量报道,引发更多大学生效仿。实际上,对很多大学生来说,真正要面对的,不是录取率极低的公务员或研究生考试,而是社会。此外,对一些大城市的热门职位的竞争,传媒也是不遗余力地报道,渲染数百比一的录取比率、多少多少万的年薪,而对于中西部小城市的就业报道,总是一笔带过。长此以往。传媒不是在引导大学生,而是在被大学生盲目的就业取向引导。
第三,盲目喊口号,不考虑大学生实际情况。如目前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而不是就业,很多传媒开出大量版面报道大学生创业故事,大力宣传创业的好处,但有些媒体片面理解国家政策,认为只要开店就是创业,举出的例子不是练摊就是卖水果。方向是对的,但是方式不妥当。大学生创业,需要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同时受市场因素影响,绝不是开个小店就是创业。如果不在具体信息和细微心理上给予大学生实实在在帮助。创业报道很有可能成为虚幻的“乌托邦”式报道。
第四,只是下达政策,没有上传民意。某些传媒认为,大学生就业舆论引导就是套用就业政策来引导学生。实际上,国家制定的大政方针正确。并不代表在各级政府和各地区实施起来一定正确。国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方向,并不代表着各地政府出台的就业政策就完全合理。传媒要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不能用错误的政策引导,检验的标准应该是实践,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就是最生动的实践。传媒要多反映他们的呼声,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二、大学生就业舆论导向原则
首要原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传媒的舆论引导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定要有宏观意识、大局意识,即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大学生中树立科学发展观,既是高校职责,亦是传媒责任。大学生就业最终要走人社会、迈进科学发展实践中去:大学生就业从表面看只是社会行为问题。实质上也是心理问题、思想问题。只有面向大学生充分宣传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外延和与社会实践的关联,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面临就业的大学生的思想。大学生头脑中才会有一根稳定的标尺,立中流而不倒,进而适应社会现实。
其次要具有全局的视野、高瞻的视角,把大学生就业舆论与中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结合起来。大学生就业不是简单的求职问题,而是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紧密结合的。大学生是中国教育的直接成果,大学生就业是中国教育面向社会交出的一份答卷。这份答卷的成绩,将直接或间接影响中国教育乃至未来经济发展的走向。传媒能否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人生观,将直接或间接影响中国教育的发展和国家建设的进程,正如国家行政学院院长马凯指出,当下要“鼓励就业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成才观,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有利的社会氛围。。传媒的大学生就业舆论引导一定要有这个认识高度:
再次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贴近大学生,想大学生之所想,急大学生之所急,尽量不讲空话、不放空炮,提倡说实话、办实事,直接关注大学生的现实利益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深入到大学生中去,切实了解大学生在金融危机环境下面临的就业难题和产生的就业心态,通过调查研究和感同身受的报道,从大学生角度出发报道问题、热点和难点。只要是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信心,找到就业机会的舆论,我们就积极倡导。那些不但不成事、而且过度渲染就业之难、缺乏建设性意见的所谓“报道”,我们绝不提倡。那些不但不出力献策,还捕风捉影、滥传谣言、伤害大学生自尊和自信的报道,我们坚决抵制。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要,坚持保障大学生就业权利,积极维护大学生就业信心,用科学发展观理念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只有这种舆论引导,才能真正激发大学生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有利于大学生走向社会,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是团结稳定鼓劲原则。虽然目前大学生就业遇到了很多矛盾,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传媒要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全党和全国工作的大局,坚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不要过多报道负面消息,要从积极、建设性的角度解读金融危机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要通过报道鼓舞大学生投身经济建设、建构美好生活的信心与信念,通过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激励大学生在社会大舞台上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三、大学生就业舆论导向策略
李长春说,传媒开展舆论引导时,必须坚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重视研究传播艺术,注意利用现代传播技巧,善于运用受众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把握报道的疗向和重点,注重引导的时机和节奏,提高舆论引导的有效性。”。这就要求大学生就业舆论导向要讲究策略。
首先,掌握舆论引导的规律,坚持辩证的报道艺术。大学生就业舆论引导不能光讲“一面理”,更要讲“两面理”。就业报道中,既要通过对严峻现实的勾勒使大学生清醒的认识到就业环境,又要鼓舞激励大学生迎难而上、树立奇斗的决心和创业的信念;既要鼓励大学生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多元
思维、通过多种渠道灵活就业,也要用科学发展观思想规范和指导大学生人生观与就业观,树立不变的人生信仰;既要运用党和政府关于大学生就业政策引导大学生开展就业实践,又要从心理和思想上对大学生及时疏导、细致教育、缓解大学生不良情绪;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既要适度关注。又不能关注过度,引发紧张气氛,从而“把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结合起来,把增强忧患意识与坚定信心结合起来,把坚持正面宣传与疏导公众情绪结合起来。”传媒还要注意报道时机和报道方式,不要指望短时期内集中宣传来收到效果,一定要循序渐进、讲求实效、贴近学生、注重方法。
其次,善于选择“议题”,变生硬单调的宣传为灵活贴心的教育。传媒的大学生就业舆论导向,实际上也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舆论的“议题”类似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介体”,所谓教育介体,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用来影响受教育者的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以及把这些思想品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的各种活动方式和内容。教育介体只有符合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适应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才能引起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变化,达到教育目的。在传媒对公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选择合适的介体(或议题),善于发掘议题中关乎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因素,而忌无限扩展,纠缠在细枝末节和无聊的内容上大加发挥。议题要符合大学生就业情境,就能对大学生的就业思想和就业观念具有重大启蒙作用,或对不良思潮具有纠弊改偏功能。传媒舆论引导正是要敏锐抓住此种议题,进而一石激起千斤浪,引发社会反响传媒工作者只有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困境
再次,发挥传媒了望者的角色与功能,及时传达党和政府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精神,同时注重服务性,帮助大学生获得就业信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传媒要发挥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努力使党的政府的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大学生中去。当下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大学生就业,党和政府正积极制定各种政策和措施,帮助大学生度过难关,这些政策和决议既是反映党和政府对大学生重视与关怀的窗口,也是大学生获得就业信息与市场动态的重要标杆。传媒及时报道和解读这些政策、决议与措施,给大学生及时提供政策指导和信息支持。当然,面对大学生就业危机,传媒报道不能止步于“报危”,更要有针对性解决现实问题,这是传媒服务性的重要体现。如金融危机影响了大学生就业,传媒不仅要提供就业信息,也要提供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助,逐步引导大学生摆脱就业困境,走出结构性矛盾误区。《羊城晚报》注重引导就业方式的转变,报道“技校生走俏”,通过“广州市技校生的就业率逆市上扬,达到96%”的事实,为大学生指明另外一种技术型就业模式。”同时,要发挥传媒的榜样与典范作用,通过典型报道,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提供策略参照。如《人民日报》报道兰州大学法学硕士苏军生创业故事,表扬他“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意识,为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们的择业观、事业观与人生观的建立提供指导。
最后,传媒要与高校合作,把坚持大学生就业舆论导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作结合起来。目前。面向大学生开展就业思想教育,似乎只是学校的职责,然而实际不仅是学校的职责。学校的媒介有限,影响力和吸引力有限,面向的大学生受众更是有限。如果大众传播媒介能够介入,与高校小众媒介一起形成宣传与教育的“合力场”。必能收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对大学生就业起到不小的促进作用。如我校就主动“出击”,让校内新闻网与市新闻网联动共建,一起举办科学发展观宣传及就业指导(包括和各企业就业信息的联动),既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面,又真正扩大了学生的眼界。使学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信息服务,很受学生欢迎。由此看来,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校级媒介与大众媒介结合开展大学生就业舆论引导,应该成为当下金融危机背景下、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中不可忽视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