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实施方法研究
2009-12-24韩燕汪亦红
韩 燕 汪亦红
摘要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浙江省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探讨浙江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震略和方法,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以此带动全民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现代社会,媒介的触角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科学有效地利用媒介发展自我、服务社会是现代社会高素质人才所必备的能力和修养。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和主体力量,在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当务之急。
媒介素养教育是提升人们媒介素养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他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的使用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形成对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做出正确和独立判断的认知结构。此外,还要使人具备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2008年浙江省教育厅《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组对浙江省部分高校的非传播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基本掌握了浙江省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在高校科学、系统地实施媒介素养教育进行探讨。
一、浙江省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浙江省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媒介需求,他们掌握了初级的媒介知识,具备一定的媒介分析、欣赏能力,但有效利用媒介发展自我、影响他人的意识还有待启蒙;目前浙江省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基本以学生的自我媒介教育为主,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还没有积极的开展起来。
1.大学生媒介需求强烈,但以沟通娱乐为主要消费动机
浙江省高校生源主要来自浙江省内。浙江地区经济发达,学生的经济状况普遍比较宽裕。浙江省大学生媒介拥有量大、媒介消费水平高。被调查的学生每人都拥有一部手机,电脑的拥有量也高于70.4%。在各类媒介中,大学生偏爱视听结合的媒介,特别是新媒介电脑和手机是当代大学生的首选媒介。阅读报刊、使用电脑和手机是大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要活动方式,媒介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是在媒介使用中,大学生把了解信息、娱乐休闲作为媒介消费的主要动机,利用媒介学习知识,提高自我的功能被忽视。
2.大学生在媒介拥有和使用方面存在知沟现象
拥有媒介需要一定的经济资本,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各异,因此在媒介拥有量上也存在差别,特别是在电脑、照相机等高档媒介上差别较大。另外,由于性别不同,男女大学生在媒介的操作和利用方面有明显差异,女同学对媒介的兴趣和操作能力明显不如男生。值得注意的是,调查发现,专业不同也会在媒介的使用上产生差异,理工科学生对媒介的需求和兴趣不及文科学生。普遍情况是,理工科学生媒介拥有量和媒介消费小于文科学生,但他们操作媒介的能力相对较强。经济条件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使得大学生在媒介拥有量和媒介使用等方面存在知沟现象。
3.大学生具备初级的媒介批判能力
当代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资本,具有较强的接受媒介信息的能力,具备了初级的媒介知识,对媒介类型、媒介语言有一定的了解,对各类作品具有一定的分析、鉴赏能力。大学生对媒介社会角色的认识也已经趋于理性。走出了媒介无所不能的认识误区。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媒介行为缺少必要反省和自控能力。比如,近一半的大学生经常上网超过预期时间;近六成的大学生认为现在影视剧中暴力镜头和床上镜头太多这样不好,但又充满好奇,寻机观看;明知媒介过分炒作名人绯闻不好,但又对名人绯闻乐此不疲。
4.大学生的媒介创作能力有待提高
在与媒介的广泛接触中,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媒介结构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但相对而言,大学生的媒介创作能力较弱。大学生对媒介信息制作普遍有很高的兴趣,但缺乏媒介信息制作知识和相应的创作平台,绝大部分同学没有参加过媒介的创作活动。另外大学生还处在被动的接受媒介信息的状态,对媒体的影响力认识不足,缺少与媒介互动的意愿和能力,利用媒介解决问题、影响他人的意识还有待启蒙,
三、浙江省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实施方法
目前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主要是建立在日常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学、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学方式来实现自我媒介教育,有效的利用学校资源实施媒介素养教育还没有开展起来。结果是虽然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较之四年前有了一定的提升(与吕巧萍四年前研究相比),0但还很难达到较高的水平,在高校实施科学、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必经之路。
1.适应社会,树立大媒介素养教育的思维范式
在飞速发展的媒介社会,认识媒介,解读、甄别媒介信息,有效地利用媒介,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才必备的能力。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及时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对学生和对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和深远的意义,树立起大媒介素养教育的思维范式。大媒介素养教育思想即是:媒介素养教育不仅仅是传播类教师单一进行的专业教育,而是广泛的、多层面的综合素养教育,渗透于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目的是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媒介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服务社会。
‘
(1)将大学生从被动的媒介消费者转变为积极的媒介使用者。大学教育应注重引导学生带着某种目的、某种需求接触媒介、利用媒介。在各科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性,讲究探究性教学,教师有意识的布置些研究课题。让学生课余时间通过媒介查找资料完成课题。将学生对媒介的盲目的娱乐休闲需求转变成有目的的学习探究的需求上来,达到高度的自律和对媒介的有效利用。
(2)开展活动或举办竞赛鼓励学生利用媒体发展自我。学校的电视台、电台、校报、网站等校园媒体应鼓励学生积极投稿,还可以举办校园影视作品大赛、网页设计大赛等活动,吸引大学生的参与。在参与中使大学生了解媒介的相关知识和运作流程,提高对媒介信息的分析、鉴赏能力以及主动参与媒介互动、利用媒介发布信息的能力。
2.完善教育环境,减少知沟现象
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影响着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和发展。经济条件的差别、男女性别的差异、专业学科的区别以及年级的不同使得大学生在媒介的拥有和使用方面存在知沟现象。尽量减小知沟现象是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任务。
(1)改善硬件设施,消除经济资本差异,争取接触媒介方面人人平等。目前大部分学校计算机配置数量少、运行速度慢,影响了学生使用计算机的积极性。视听结合的电视是大学生喜爱的媒介,但目前各个高校电视机配置很少,大学生在校期间很难看到电视节目。增加电视、计算机、照相机等媒介的配置、更新设备是高校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
(2)课程设置人性化,使得在社会资本、文化资本方面有差异的同学能够得到相应的指导和帮助。按照教育部规定,各所高校都开设有计算机课程,普及计算机知识。但由于大
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计算机基础有很大的差异,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进度很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建议计算机课程实施分层教学,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计划,特别是对于女同学应加强实际操作的训练,最终达到统一的教学目标。
3.利用校园媒体,提供实践平台
具备良好的媒介创作能力是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媒介创作能力的培养,需要同学们具有一定的媒介制作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要有相应的创作平台提供实践的机会。
(1)“接近性原理”认为,所发生的事情在时间、地点、心理或利益上与人们越接近,人们的关注度就越高。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大学生对校园网、校(院)报、校电视台等校园媒体关注度较高。利用校园媒体,设立网页或开设栏目,介绍媒介知识,提高大学生对媒介作品的鉴赏水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培养大学生媒介创作能力需要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从实际情况来看,从社会媒体争取实践锻炼的机会可能性很小,高校内的各种媒体应该承担起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锻炼其媒介创作能力的重任。目前各所大学的校园网、电视台、报纸等校园媒体主要是组织学生从事日常的采编工作,为部分大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但是能够参加校园媒体工作的同学毕竟是极少数,笔者认为可以缩短同学换岗周期,比如,每位同学在校电视台工作一个学期,即可离岗,由新同学接替其工作。当然,这样做必将增加指导教师的工作,但可以换来更多同学实践锻炼的机会。另外。学校还可组织兴趣小组,利用学校的设备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媒介创作。
4.开设必修课程,整体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
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不仅需要学生自我媒介教育、更需要科学系统的课堂教育。从世界范围来看,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模式有三种形式:一是作为独立的一门必修课程;二是作为某一正规课程的一部分;三是作为一门选修课。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教育发展也存在极大的差异。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实施不能做统一要求,应根据当地的教育发展水平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浙江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较高,学生或学校能够提供较好的媒介使用环境,具备了有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硬件条件。在师资方面浙江省也具备一定的条件,据调查,浙江省现有高校46所(本科),其中有30所高校开设有传播类专业,这些学校具备了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所需的师资力量。另外,浙江省教育厅2007年开始实施了杭州市高校校际教师互聘的措施,基本可以解决没有开设传播类专业的学校缺少媒介素养教育师资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浙江省高校具备了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条件,可以把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作为全校非传播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或基本素质课在各所学校试行,促使浙江省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有一整体的大幅度提升。
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的迅猛发展和深入。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每一个现代国家不可忽视的时代课题,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关系到全民媒介素养的提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强盛。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水平。确定适宜的媒介素养教育方式,尽快使媒介素养教育走上常规化、系统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