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素养教育:整饬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的路径

2009-12-24陈少徐张晓冰

新闻界 2009年5期
关键词:媒介青少年素养

陈少徐 张晓冰

摘要媒介素养是大众传媒时代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整饬网络行为失范要从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入手,通过教育,媒介和社会三个视角构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路径,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的发展以及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使“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也成为当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我们将这种素质称之为“媒介素养”。当前,我国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现象比比皆是,有必要构建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范式,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

一、媒介素养缺失: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的主要原因

青少年是我国网民中的“主力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7月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中国3.38亿网民中,青少年网民规模达1.75亿人,占中国网民的51.8%。网络媒介越来越成为青少年新的精神文化生活空间,成为他们学习知识、获取知识、相互交流、结交朋友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然而,互联网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效应。在网络不良信息的诱导下,青少年逃课上网、高消费攀比、滥用暴力、网上侵犯性行为等“失范”现象满目皆是。相关调查显示,近半数青少年接触过黄色网站;43%的青少年收到过含有暴力、色情、恐吓、教唆、引诱等内容的电子邮件或电子贺卡。。一部分青少年网络成瘾,少数青少年涉足不良网站和色情聊天,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和自绝不归的道路。各地警方发现。网络游戏引发青少年犯罪居高不下,80%以上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网络暴力游戏成为他们违法犯罪的直接或间接诱因。。

青少年因网络负面影响而造成行为不良或犯罪,称为网络行为失范现象。对这种失范现象,除了网络传播的特性为不良网络行为提供了适生土壤以外,网络用户的不当使用和媒介素养缺失是网络行为失范的主观因素和主要原因。

因此,整饬网络行为失范要从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人手。

二、青少年媒介素养缺失的表现

根据涵化理论,受众接触媒介的时间越长,其对于社会真实的认知越有接近媒介所呈现的媒介真实的倾向。我国大部分青少年长时间接触互联网,但对网络媒介属性缺乏足够的理性认识,无论是在认知、使用方面,还是批判性思考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缺失。具体表现为:

1.接受与认知的失衡

传播学认为,也就是说,媒介建构的只是一种“拟态环境”。这种“拟态环境”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误导,以及信息的重复、缺失、虚假等造成的误导。一部分青少年无法认清媒介这种“再现现实、重构现实”的本质。往往将媒介语境所构成的“拟态环境”等同于客观现实,并习惯于通过网络媒介虚拟环境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暗示,来定义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行为方式等等,并根据媒介提供的叙述信以为真地采取行动,从而迷失了方向。

此外,青少年对媒介的社会性和商业性也存在认知上的不足。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意识形态国家对青少年争夺的触角已经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西方国家的新闻内容渗透着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同时。一些网络媒介生产者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游走于道德与法律的中间地带,生产挑战社会道德价值标准的众多色情、淫秽、低俗信息。一些网站利用忽悠、煽情、刺激等手段,炮制令人“感动”、“震惊”或“愤慨”的情节进行恶性炒作。而我国的_部分青少年缺乏必要的传媒素养。同时,在网络中,青少年极易受到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渗透和潜在影响,陷入错误的舆论场。

2.接触与使用的失衡

由于缺乏正确有效的引导,一部分青少年不能正确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他们更多的是把网络当成娱乐消遣工具,如QQ聊天、看电影、BBS论坛等。有的经常浏览色情、暴力信息。沉迷游戏,更有甚者,借网络宣泄压抑情绪,逃避现实,网络成瘾。

网络生活的超现实性和刺激性,对于大多数人特别是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他们将网络视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交往方式和精神寄托,并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和情感进行QQ聊天或沉溺于网络游戏、色情网站等,一离开网络他们就感到孤独、失意、不安、焦虑,最终沦为数字化、机器化、工具化的存在,久而久之,造成对网络过度依赖而导致心理性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生理性不适,即网络成瘾症。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09年5月公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青少年网民中,网络成瘾者占十分之一。

青少年对网络的避分依赖、沉溺,还使他们盲目模仿网络上的暴力行为和炒作行为。网络上的暴力信息,以及飙车、砍杀、爆破、枪战等逼真的暴力游戏,使青少年逐渐将游戏中的内容“类化”到日常生活中。

另一方面,近年来“网络明星”的低龄化也将青少年的盲目模仿行为表露无遗:“90后贱女孩”近乎骄傲地批判了道德对“贱”的否定,“香水女生”沿袭“90后贱女孩”的炒作方式,短短几天迅速蹿红网络……一浪高过一浪的炒作向依赖网络认识社会的青少年传递着这样一种假象:只要能在网络或者纸媒上“出名”,很快就能成为公众人物,名利双收。

3.接收与批判的失衡

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来防范大众传媒的错误影响和腐蚀。然而,在媒介市场化竞争不断加强的环境下,文化的深度模式让位给感性化的模式,媒介再现呈现出浅化、“傻瓜”化、平庸化的特征,图像化成为直观而简单的媒介信息形态。这种特征对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极易造成思想和智力上的“钝化”,使他们的辨别、思考、批判能力不断弱化。他们习惯于单纯地接受、模仿媒体强加的一切,甚至形成了固定的、单一的、无序的、平面化的思维方式。

同时,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让受众只能根据需要进行筛选或做“浅尝式”、“扫描式”的阅读。网络扫描式的阅读方式使青少年逐渐形成“浅阅读”的习惯,这种习惯在开阔青少年视野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因为这种阅读是浅显的、不全面的、缺乏深度思考的,它阻碍了青少年理性思维能力和思想深度的发展。而感性肤浅的思维方式又使得他们容易陷入盲从和轻信的旋涡,这使心智还不太成熟、自控能力较差的青少年无法抵御网络中不良信息的侵袭,批判能力不断弱化。

三、构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

针对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缺失现象,如何帮助青少年完整和客观地评价媒介的性质、功能,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本文认为,应从教育、媒介、社会三个视角出发,构建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

1.教育的视角:构建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课程体系

媒介素养教育首先要解构隐藏在“媒介现实”背后的机

制,让青少年自主分辨“媒介人物”与客观真实,提高对媒介传播内容的鉴赏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取舍能力。

要使青少年正确把握媒介“再现现实、重构现实”的本质,比较正规、系统的教育途径是通过学校开设相关课程等方式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中小学还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没有针对青少年公开出版的媒介素养系统的教材,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大多是从德育工作这条线进行,教育的内容也大多停留在对相关理论的空泛介绍,且教育形式单一。这种情况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学校要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多维立体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e针对青少年的认知特点,这种课程体系尤其要注重实践教学,让青少年在制造媒介产品的亲身经历中体会和理解媒介的本质。其主要策略有:

(1)让青少年通过自主活动掌握相关的媒介制作技能。鼓励青少年主动参与到媒体制作的过程中去,让青少年从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媒介呈现方式、制作技术对节目真实性的影响。

(2)制造媒介信息。可以通过办报纸、做节目、第二课堂等形式,让青少年根据自己的兴趣动手制作媒介作品。通过参与其中,使青少年学会理性地辨别媒介符号所建构的意义,正确分辨、选择、评估媒介及其内容。

(3)开放校园媒体。可以利用学校的广播台、校报、网站等校内媒体,通过制作互动类的节目等形式,让广大的学生参与节目制作与传播过程。也可以通过制作班级小报、DV比赛、校园新闻博客等形式,让青少年制作个性化的媒介产品,在实践中认识“拟态环境”的构建过程。

2.媒介的视角:构建媒介素养教育的共建基地

媒介是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中坚力量,充当着参与者和推介者的双重角色。作为参与者,媒介及其从业者要身体力行,强化专业素质和职业操守,更好地充当社会“守望者”的角色;作为推介者,媒介要从文化战略的高度当好“把关人”,通过生产高质量的新闻产品建构社会文化,启迪民智,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传播优势,最大力度地宣传和酱及媒介素养知识。应制作相关的媒介素养节目或媒介素养教育网页,开辟相关的专栏或论坛,向大众普及采、编、播方面的基础知识,促成全社会对媒介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媒介应对受众开放,注意与受众积极互动,制作节目时多请受众参与,为他们创造在媒介面前表现自我的机会;开展受众调查,调整自身的传播行为,了解受众的关注点;重视受众的反馈信息,建立互相信任,友好沟通的关系。此外,媒介还可以和学校结合起来,形成共建基地,并为其提供亲自动手的实践机会。

3,社会的视角:构建“社会参与”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

培养媒介批判意识是一个内涵丰富、内容庞杂、周期漫长的过程,需要政府、学校、社区、媒介、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这一点我国比较欠缺。2006年,我国复旦大学成立了媒介素养研究中心,但这只是一个研究性的学术机构,实践领域内的中国媒介素养教育机构还相当少见,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教育机构,要充分整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包括政策资源、资金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对这种机构的成立给予大力扶持。同时。鼓励具有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成立专门的媒介素养研究中心,鼓励企事业单位或团体成立专项的基金会提供经费支持。通过学校、媒介和非盈利性媒介素养教育机构等的多方合力。引导青少年用批判的眼光评估各种信息资源,并透过媒介信息的表面,判断其内在实质,辨析信息传播者的传播意图,从而抵御不良的、消极的信息污染。

猜你喜欢

媒介青少年素养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