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
2009-12-23黄正祥
黄正祥
[摘 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写作教学共同构成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它是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美感的重要方法,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以至整个小学教育阶段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尊重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要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虽然人们对阅读教学一直潜心研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道路的拓宽,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今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出现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人文内涵
阅读教学,是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和识字、听话、作文教学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着重于“理解”,是和说话、作文教学的不同点;着重于“书面语言”的理解,也有别于听说能力的培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所讲的对话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两个人之间的谈话,而是一种教育理念。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师生、文本之间的多向交流、深层交流的过程。其不仅具有人与人的言语交际特征,更突出的是人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在读文章时的理解、体会、批判、反思、运用及两个或更多人在读文章时的言语交流与碰撞。然而一些教师却把这种对话片面地理解为师生间的一问一答或师生、学生间的讨论,以至于淡化了阅读。如果学生缺乏解读文本的基本能力,缺乏基本的语感,怎么能与文本进行平等对话。
现行的阅读教学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知识理解型”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致力于让学生理解语文完整的知识系统,一般按照“解题——释词——分段——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练习”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一种是“思维训练型”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阅读课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则强调语文课程的发展性,而比较忽视语文的工具性。
这两种模式尽管有不同的教学理念和不同的教学活动结构,但它们也有两大共同点,一是教师“一讲到底”或者“一问到底”。教学活动都以教师为主体,而不以学生为主体。二是教学活动都以理解为重点,前者是理解课文的知识内容,后者是通过理解课文发展学生智力。两者都是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运用。 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并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笔者觉得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阅读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杀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末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例如我在教《黄山奇松》这一课时,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桌椅也跟着进行调整。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三个问题:1.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奇松的?2.是怎样写出这种“奇”的?3.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内容多读一读,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已见,合作解决问题。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并适当的点拔,引导他们所讨论的问题。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我让各小组派代表来向老师汇报自学的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已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适时进行指点,帮助。在讨论汇报中,有的还提出了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也有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激烈的争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学会团体协作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沉闷,被动的了。而乐于去学,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中。“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达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二、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例如:我在教《天火之谜》这一课时,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上网去查阅有关知识,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自己感兴趣内容和解决课文中的疑惑。再让学生在班上把上网后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汇报,各小组互相交流讨论。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同时也大大激发对天文知识的浓厚兴趣,课外我还让学生组织一个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再上网或到图书室借阅课外书及观测天体,进一步让学生去认识、探索宇宙的奥秘。又如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当小记者,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流练习当小记者,对别的同学进行采访。在小组模拟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总结:怎样采访才能获得成功,及当记者应当注意些什么。并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中去实践,让学生当小记者去采访对虾养殖户们,让他们去了解对虾的养殖过程、了解劳动者的艰辛、了解水污染对水生物的影响等问题。学生在当小记者的过程中,充分的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在这次小记者采访中学生学到了课本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同时也开阔了视野,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
三、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内涵的渗透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在教孟郊写的《游子吟》这一课,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后,我让学生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并说说你们的母亲又是如何?你将来想怎样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各自母亲是如何对自已无微不致的关怀,将来要如何去报答母爱。我听了后,感到很高兴,及时地加肯定和表扬,并对学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学长大以后能够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了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课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对怎样做人在交流汇报中懂得了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在教学中渗透了人文内涵,又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四、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法指导
1.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改变过去班级授课中“传递——接受”式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局面,建立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2.交还自主权,提供学生创新的时空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只要教师教学中能坚持正面教育为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铺路搭桥,就会逐步形成“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不会再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产生越来越带劲的主动学习氛围。
3.转换角色,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1)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的方法。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地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
(3)学生与学习内容中的角色转换。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往往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激情和思想,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及多元化的角色,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教学中可以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的方法,让他们与这些角色同喜同悲,这样,学生内在的情感与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鸣,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学生的再创造中得到延伸,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得到了拓展,学生创新的潜质也可以发挥了。
我觉得语文阅读教学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和思想道德修养,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学生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M]. 南方出版社,2007.
[2]小学语文研究[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七彩语文-教师论坛[G].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编辑/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