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009-12-23付杰陈志军
付 杰 陈志军
〔关键词〕 体育教学;主体地位;教学目标;师生关系;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11(B)—0028—01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因承受竞技运动带来的压力而难以被重视,受此影响,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只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影响了他们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常常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者,这使一部分学生养成了一切听从指令,只会被动地接受、执行,不思主动进取的不良习惯,同时这也成为严重阻碍当前体育教学发展的主要问题。
我国教育家裴娣娜认为主体性主要表现为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一个相对开放的教学系统,体育教学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充分的运动感、放大的空间感、人际交往的自由感、运动技能提高的成功感以及对新技能体验的满足感等。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策略
1. 教学目标的定位。首先,教师在备课时心中要有学生,不能把课堂当成唱“独角戏”的舞台。通过师生交流,总结归纳出各类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他们的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不同班级间的差异与班级中各学生间的差异,决定了我们必须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在遵循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前提下,制定的教学目标应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在课堂中要让学生当主角,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个人的智慧、能力和探索精神。
2. 个性化的教学设计。首先,要相信学生有能力支配自己的时间,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其次,教师要使教学活动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从而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第三,教学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更加系统化,从而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技能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技能学习目标和教学组织形式的设定,要建立在对学生实际情况充分掌握的基础上,而且教学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区间”,这既是为了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也是考虑到目标与实际结果可能出现的差异。例如,在助跑起跳摸高挂物的练习中,可根据学生的不同身高和不同起跳能力设置几种不同高度的挂物,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小组,这样有利于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3. 创建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的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学生的能动反映才能完成。学生的“今天”,包含着学生过去的成绩及往日各方面的积累。所以,老师不应夸大自己的作用,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性,而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创设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
二、实施主体性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需要,而忽视了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学生是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主体,他们已有的体育知识和经验是有限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能一切都围绕着学生的“兴趣”转,不能一切都由着学生的“天性”和“本能”来。学生朝什么方向发展,主要取决于教育所施加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应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2. 评价标准和评价层次单一,缺乏多样性。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性格、遗传素质以及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异,单一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层次往往会影响部分学生对体育课主体参与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评价形式,是教学思想开放性的一种体现。教师应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对在体育学习中进步缓慢的学生,如何巧妙地运用评价制度使其摆脱困境,是教师应该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注重学生发展进程中的纵向评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这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完成的重要工作。
由于主体性问题的本质就是如何发挥人在活动中的能动性,因此,在体育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就成为关键所在。所以,我们广大基层体育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完善已有的体育教学模式,使学校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