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情境化教学应用案例解析

2009-12-23刘成新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画圆数学知识案例

生 艳 刘成新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教学情境被许多教师所采纳。然而,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理解上有偏差,因而容易过分追求数学教学情境化和活动化的设计,而忽视教学的有效性和价值性。

案例一:《锐角与钝角》(人教版小学数学第4册)

教师首先打开多媒体展示游乐园中各式游乐设施……

师:同学们,你们在这个游乐园里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游乐园很好玩,有小火车、摩天轮。

生2:玩跷跷板的有3个小朋友。

生3:火车一排有2个座位,一共6排,可以坐12个小朋友。

这些回答显然都不是教师预想的答案。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除了这些,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里的角呢?

学生至此方才领悟过来,纷纷举起小手……

评 析: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重现。过多的无关信息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反而会扰乱学生的思维,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上则案例中,学生的回答并没有朝教师预设的方向发展,而是离题甚远,显然是由于情境针对性不强所致。

情境的创设要有目的性。情境教学的目的是要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师创设情境时要紧扣教学的内容,要有“数学味儿”。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的教学目的。教师不应对情境本身做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案例二:《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人教版小学数学第4册)

师:我们买了很多东西,一起坐车回家好不好?

生:好!

电脑显示上车、下车的情境。

师:车上原有多少人?到站后多少人下车?又上来了多少人?

生:车上原有36人,到站后下去8人,又上来12人。

师:这时车上有多少人?

生1:36-8=28(人),28+12=40(人),这时车上有40人。

师:36-8=28(人)表示什么意思?

生1:36-8=28(人)表示8人下车后车上还剩多少人。28+12=40(人)表示剩下的和到站又上来的人加在一起就是这时车上的人数。

师: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

生2:有。36+12=48(人),48-8=40(人)。

生3:还有。12-8=4(人),36+4=40(人)。

师:大家说得真精彩!

……

评 析:一切科学知识都来源生活。教师可以借助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并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据,使学生能借助生活经验来思考数学问题。从某种程度来说,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学习是否有效。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帮助他们唤醒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案例二中,上下车问题在生活中较为常见。在数学课堂上打开生活之门时,学生会发现“数学就在我身边”,渐渐地会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高数学素养。

案例三:《圆的认识》(人教版小学数学第11册)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产生倦怠心理。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个会画圆的老师。

播放画圆的影片:(1)一位体育教师用一个长柄粉勺画圆。(2)一位教师用一端固定住的纸条画圆。

学生纷纷赞扬叫好。

教师边用电脑演示,边进行讲解:要画一个圆,可以用指定的工具一端固定在平面上,另一端绕着固定点旋转一周。随后用木制圆规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评 析:教师在教授圆的画法之前,先播放了两段录像,为下一步教学做好了准备。然而,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注意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本来教师已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但经过一段时间讲解之后,枯燥乏味的情绪在课堂上蔓延。这个时候教师应该适时地调整课堂计划,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想到与别人合作与交流,从而使学生在“做数学”的实践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的意识。

启 示

情境创设应从“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具有现实性、真实性的教学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拥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数学教学要善于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观察、体验、操作、思考,从而理解数学的学科价值,掌握数学知识。

诚然,从学生课堂学习的角度讲,情境的真实性和现实性不应是“生活数学”的简单复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往往综合了太多的复杂因素,解决起来有难度。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情境必须立足对生活的提炼,要对生活经验进行整理与分析,分清哪些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哪些是阻碍学生学习的,不能盲目地使用情境。

情境的内容和形式根据不同的年级段要有所变化

创设问题情境,要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根据不同年级段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及情感特征来设置问题,既不能太难,也不可过于肤浅。最佳的问题情境应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颜色、声音、动作对低年级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到了高年级,我们则要侧重于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创设活动情境要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不要因过分关注情境的“生活味”而忽视了本质的“数学化”过程

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又要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组织和设计教学情境,充分挖掘并拓展学生探索过程的质和量,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运用于生活实际中,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探讨、思维、发现,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画圆数学知识案例
圆的启示
“画圆法”在力学解题中的应用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画圆的月亮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连线·画圆·揉团——浅谈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语文园地》的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