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教学焕发生机
2009-12-23周慧珍
周慧珍
几年来,教坛新秀们在教学舞台上一展风采,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个质的飞跃,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角色转向了“平等中的首席”,死气沉沉的“灌输式”变成了生龙活虎的“自主式”,独树一帜的创新设计赶跑了“墨守成规”的传统教法。请欣赏他们精彩的教学表演。
一、撩动思绪 乐不可支
当前课堂上有一种亦步亦趋的现象,如毫无个性的“顶呱呱,表扬他”,或星星、气球“遍地开花”的评价方式,学生受到了表扬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久之,这种廉价的表扬变成了例行的套话。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几位教师在上课时,为了避免学生兴趣索然,评价采用了诸如:“你们讨论得真热闹,待会儿上台表演时肯定能成功。”“勇敢的孩子还没露面呢,谁最勇敢,来一吐为快吧!”“你设计的笔很独特,还说出了功效,真不错!”这些亲切的话语,采用的是极具个性特点的、富有情趣的具体评价,学生怎么会不广开言路、乐于自主探究呢?人都是需要别人肯定和夸奖的。学生听到这些和霭可亲的话语,一个个乐不可支,学习兴趣盎然。激励能使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激励能使课堂更精彩。
二、独具匠心 积沙成塔
语文姓“语”,名“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培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能力要经过训练才能形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本着这一理念,有几位教师采取了匠心独运的方法,对优美词句进行了扎实的训练。如,李秀琪老师在教《掌声》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对“犹豫”这个词能灵活运用,在深刻感悟了文本之后,她进行了巧妙的点拨:“你有没有犹豫的时候,当时心情怎样?”顿时,学生众说纷纭。采用知识迁移法,学生真切感受了词义和用法,可谓相得益彰。为了使学生有比较厚实的语言积累,李老师还要求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用笔画出描写小英动作、神态的词语,从而使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又如,高伟老师在教《秋天的雨》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尽快区分“扇”这个多音字时,她手里拿着一把扇子,一边表演,一边启发学生读“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种以演绎来解释词的方法,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水到渠成地学会了这个字两种不同的用法。高老师为了将文本的感悟和语言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还设计了仿照课文中的优美句子进行完形填空的练习,起到了以说促悟的效果,体现了读写结合的要求。还有的教师采用了换词比较法、以虚促实法、造句法等,进一步揣摩词语的文中义,以便学生感悟、积累、运用。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记得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掌声》一课时,他先让学生自由读了一遍课文,接着在屏幕上出示了一些词语,全班齐读了一遍后,马上要求学生用“歧视”说一句话。当时,学生苦不堪言,只好硬着头皮造句,说出来的句子辞不达意,教师也置之不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想:学生还没有深切感悟文本,怎么会运用呢?这似乎有揠苗助长之嫌。教师应该摒弃以往让学生死记硬背、脱离语言环境学习词语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由此可见,倘若教师在每一课的教学中,都能对重点词句采取独特的方式加强训练,凸显语文的本色,那么对写作是大有裨益的。
三、品尝美味 舞动语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从阅读课中,可以看出,教师们都各自采用了巧引多变的方法指导朗读,如自由读、表演读、轮读、分角色读、赛读、师生合作读、引读……请看吴俊影老师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其中,让学生感悟“蹲着”“披着”“露着”“鼓着”这四个词语时的设计:
1.学生自由读“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这一句话,并要求学生用彩笔边读边画出描写青蛙动作、颜色的词。
2.同桌面对面轮读,边读边自由地演示动作。
3.挑选两名学生上讲台做猜动作的游戏。
学生1演示“蹲着”“披着”“露着”“鼓着”这四个动作,让学生2猜动作。当学生2说出“蹲着”这个动词时,还适时要求全班同学读出“他们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这句话……
4.师生合作读。
5.全班学生站在座位上一边表演动作,一边朗读这段话。
采取不同的方式朗读,学生的朗读兴趣高涨。再看高伟老师的朗读指导,更是别有风味:“要让枫叶飘得更远些,声音就应该越来越小。”“要读出争先恐后的味道。”“要让香味飘进每个人的心里”……教师在语调、语气、重音、轻声这几方面有层次地进行朗读指导,这种由浅入深、规范、有层次的指导,能达到以读代讲的效果。
纵观以上的课,可以说是“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真正体现了落实“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一体”的目标,课堂教学焕发了生机。◆(作者单位:江西省铅山县教研室)
□责任编辑:徐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