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教学契机 演绎活力课堂

2009-12-23刘建兰

江西教育C 2009年11期
关键词:桑娜契机列宁

刘建兰

教学契机,也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现。抓住契机进行教学,可拓展学生的学习,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

一、巧用教学契机,开发创新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留下不讲,从而给学生造成暂时性的知识空缺。当学生从教师和教材上得不到所缺知识时,会情不自禁产生一种急于要改变它们并使之完满的心理趋向。这种趋向会激发学生自觉参与、主动求知,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这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能起到“吊胃口”的作用,可以有效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教学已进入了尾声,突然班上一个学生站了起来,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曹操是好人还是坏人?”我抓住这一问题给学生讲解:“此文是根据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章节改写的,讲述的是公元208年的冬天,孙权手下的周瑜、黄盖等针对曹军的弱点,在赤壁用计打败了曹操的故事。这是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关于曹操的好坏之论,历史是不以胜败论英雄的,如刘邦打败了项羽,谁能说项羽不是英雄?”此时我因势引导,以此为契机,提示学生在课余可以阅读《三国志》《三国演义》等相关书籍,了解曹操是好人还是坏人。课余,学生兴趣盎然地阅读原著,找论点、做笔记,围绕曹操是好人还是坏人展开争论。尽管这种争论见仁见智,各有不同,但都是学生智慧的释放、情感的撞击、视界的敞亮、主动探究的表现。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得对赤壁之战及曹操等人物更加完整的深刻认识,提高了思考探索的能力,这是比任何设定的所谓知识的目标都更可贵的资源。通过引导,学生的阅读领域得到拓展延伸,运用语文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开阔了思维空间。

二、创设教学契机,拓展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课堂教学如果能向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无疑是很好的“生长点”。儿童具有创造的天性,假如教师能为学生搭建舞台,他们的创造潜能就可以得到极大发挥。

各种版本的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都相当重视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少课文给学生留下了创造的空间。以人教版为例,如,《蜜蜂引路》一文,文中第三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体现了列宁非凡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课文只讲了列宁看到什么、怎么做的,而没有画出列宁的住处和找养蜂人沿途经过的花丛、园子、小房子等的方位示意图,也没有说列宁是怎么想的。我在教学时,发现这一隐藏于教材中的教学契机,就利用这一空白,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己研究”,动脑筋想,用眼睛看,动手做。首先,让学生读课文第三段,边读边把有关花丛、园子、小房子的句子画出来,特别是在表示方向位置的词上做上“△”记号。随后,让学生根据理解和想象,画出相关的方位示意图,形象再现列宁的观察过程,并引导学生讨论、评说方位图,借助想象构图补白,展示列宁观察和思维的过程,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开发了创新意识和潜能。

三、捕捉教学契机,体验探究的乐趣

课堂是师生互动交往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经历的生命历程,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如果无视课堂中与学生的不断对话并调适,将课堂囿于封闭状态,则必然违背了课程的终极目标。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主客两分式”的教育教学,主体是教师,学生成了客体,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学习活动受制于教师预设的框架之中。其实,教师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预设的教学计划同课堂的真实情境之间经常存在着某种“偏轨”。我认为,这些“偏轨”正是学生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等“儿童文化”的外显,正是学生与文本教材碰撞出的自我解读,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成分。这些“偏轨”如果利用得好,正是拓展学习的良好契机。如教学《穷人》一课时,课堂实境并未如我所料地进行。于是,我干脆抛弃了原先预设的方案,捕捉教学契机,引导学生向教材挑战,进而帮助他们深刻理解教材,体验思考的快乐。

师:大家在读的过程中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课文主要表现桑娜乐于助人的品质,为什么课文中要把她抱回孩子后的不安、矛盾的心理写得那么详细呢?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大家共同讨论讨论。

生:我认为这种矛盾心理影响了桑娜乐于助人的形象,可以不写。

生:我认为这种矛盾心理是真实可信的,写出了桑娜的真情实感,要详细写。

师:这种矛盾心理的描写,对表现桑娜善良性格和品质有何作用呢?对你们大胆向课文挑战的勇气,我由衷佩服!不过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这个问题唤起了学生猎取新知识的欲望。学生阅读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后得出问题的答案)

生:桑娜产生矛盾心理的原因是贫穷,本身过着贫穷的生活,却还为别人着想,更显示了她的善良。

生:桑娜思想斗争的结果是宁愿自己挨揍,也要收留邻居的孩子,可见她是不顾一切地帮助别人。

生(先前质疑的同学):哦,我明白了,文章表面上写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实际上是反映渔家生活的艰难和贫穷,烘托桑娜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从“心理描写”看出渔家生活艰辛,看出文中人物的品质,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课堂出现了无法预料的精彩,学生享受到了探究的乐趣。教学有预设的一面,也有超出预设、出乎意料的一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切忌对学生稍有“旁逸斜出”便扼制封杀,须知这是一种生硬呆板粗暴消极的做法,只能使生动有趣、充满人文情怀的语文教学走向刻板萎缩,最终导致教学效果的跌落,导致学生主体精神的缺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师若能敏感地捕捉其中有价值的因素,“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敢于突破预设的教案,通过富有智慧的教学,抓住课堂生成的教学契机,引导学生开展探究,产生积极学习效应,就能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引向一个更为深刻和宽广的境界,让课堂充满灵动与活力。◆(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八一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

猜你喜欢

桑娜契机列宁
穷人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穷人》梗概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以上率下 强化担当 以文明创建为契机 助力盐改取得新成效
抓住契机全面推进医改
穷人的心
中医院的契机在哪里?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