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 课堂更精彩
2009-12-23温小莉曾妍
温小莉 曾 妍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恰当使用多媒体的电教手段,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感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对学习时间的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他们的素质,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刺激感官,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应该巧妙地借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比尾巴》一课的教学中,上课伊始,教师利用课件创设情境:“今天森林里要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参赛选手是谁呢?瞧,他们来了。”话音刚落,大屏幕上一只只活泼的小动物伴随着轻快的音乐蹦了出来。学生看着这些喜爱的小动物,立刻兴趣盎然。教师又趁热打铁,说:“这些小动物要参加哪些项目的比赛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吧。”学生的好奇心立刻被激起,就连那几个惰性十足的“小尾巴”也结结巴巴、津津有味地读着。又如《小小的船》一课中,教师一边点击课件一边说:“一天,小丁丁梦见自己飞呀飞呀,飞到月亮上去了,她坐在月亮船上,月亮船荡呀荡,小丁丁唱呀唱。”这时课件展示出一个小女孩坐在弯弯的月亮上唱歌。学生伴着轻柔的乐曲,一边听着娓娓动听的文本读唱,一边欣赏着夜空的美丽景色,完全陶醉了。以至于音乐停了,学生还沉浸在那无穷无尽的遐想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兴趣点的激发,变“单一语言激趣”为“多个感官体验”,学生在课堂中真正获得探究的兴趣、审美的情趣、创新的乐趣,并将这些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
二、吸引注意,养成习惯
低年级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是教学重点,许多学生因为上课集中不了注意力,识字、写字过不了关,导致阅读障碍,学习困难,有的学生甚至很快成为后进生。如果教师能巧妙应用多媒体课件,对吸引学生持久注意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坐”字时,课件出示一个土坡上坐着两个人的画面,渐渐演变成一个“坐”字。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汉字音、形、义的整体把握,丰富了汉字文化内涵。教写生字时,利用电教媒体再现汉字的书写过程,那流动的笔画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再配上适当的讲解,学生进入一个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正确的书写笔顺深深烙印在心中。当学生仿写生字有进步时,教师利用投影展示出来,当众表扬、评价,及时对作业作开放性反馈,对全班学生有激励作用。
三、帮助理解,激活思维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儿童一般是依靠感性认识转而得到思维能动性的。当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出现障碍、导致“思维”受阻时,教师及时使用电教媒体,有效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收到势如破竹、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称象》一课,对于曹冲称象的办法学生想象不出来,对于船上的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的等量关系更是难以理解。当教师利用课件动画把称象的过程直观地展现在眼前时,学生恍然大悟,对曹冲这种化整为零的称象办法赞不绝口,思维也活跃起来了。我问:“小朋友,你有什么巧妙的办法既不伤害大象又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吗?”一个后进生勇敢地站起来说:“我会把大象赶到一个巨大的跷跷板上,在跷跷板另一头放石头,直到跷跷板平了为止。”这办法跟曹冲称象的办法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吗?学生只有吃透了文本,才能触类旁通。
古诗的语言非常精炼概括,具有跳跃性,给人留下一个个驰骋想象的空间。但学生要理解诗中意境非常困难,教师讲得口干舌燥,他们还是不知所以然。如,讲古诗《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一句,山野风景离城里的学生太远。此时,大屏幕上出现:一股清泉从地里冒出来,悄无声息地流到了山间小池中,镜子似的水面倒映着青翠欲滴的树木,在这晴好的天气中显得格外柔美。伴随着轻柔的、若有若无的古筝琴声,学生对诗境感悟颇深,思维也活跃了,背起这首诗来自然轻松而有感情了。
总之,运用多媒体辅助低年级语文教学,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化解认知活动中的难点,教师教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达到了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和寓教于乐的目的。◆(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县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