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09-12-23谢定胜
谢定胜
一、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说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其所感兴趣的问题上,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
在教学 “生活中的轴对称”时,一开始上课,我就提 出了一个问题:“老师记得一句诗,两只黄鹂鸣翠柳,下一句忘了,谁能说出下一句是什么?”有学生马上说 :“一行白鹭上青天。”也有学生说:“老师现是在上数学课,不是上语文课!”,我马上反问:“谁规定数学课不能念诗,这诗可和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有一点关系呢!”学生马上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我将两句诗竖行排列写在黑板上,问学生:“这样排列像什么?”有学生马上说: “像对联,‘两个黄鹂对‘一行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从而引入“对称”这一概念,再出示一些对称图样,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生活中有许多对称的现象,使学生“视而有见,听而有闻”。
另外,在课堂上可以适当穿插一些数学趣闻,结合教科书,说说数学史上一些公式、定理等的发现过程和难题的破解过程。例如,学习尺规作图“二等分角”之后,讲讲 “三等分角”问题。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之后,学生在阅读“方程史话”时,十分感兴趣,纷纷询问“天元术”是什么,要求我详细解释,并希望立即着手列方程计算丢番图的年龄。
二、抓住数学的直观性,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对有些内容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学习。在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中,我制作了一些立体图形模型,并让学生自带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在课堂上展示模型及各自所带的物品,然后请他们观察这些立体图形和物品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点,能不能将它们分类。在观察讨论时,有学生发表看法:“玻璃珠、皮球滚来滚去,站不住算一类;其他的可以固定位置,不易移动,算一类。”也有学生说:“尖尖的(指圆锥和棱锥)算一类,其他算一类。”学生们情绪激昂,互相批驳,最终获得与教科书分类基本相同的结论,让学生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过渡显得理所当然。
在进行立体图形的“三视图”的教学时,以四人为一小组,用画画的形式,从正面、侧面、俯视三个方面画出每组桌上的立体图形,然后将所画图形拿给其他小组观察,看能否得出这是个什么样的立体图形,并评分,看哪一个小组画得最好。学生观察得非常仔细,将每一个细节错误都找了出来,之后的教学也顺势展开。
三、利用形象性和系统性培养学生持久的记忆力
为使记忆持久、正确,在进行概念、公式原理教学时,不妨将其具体化、形象化,以加强学生的记存过程。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初步认识第7节“相交线”时,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认识与区分是难点,我与学生一起归纳并画出简图说明。
另外,要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还需要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总结,在知识的纵向、横向上进行串联,当每一章节告一段落时,都 必须对本章节的知识点归纳、概括,进行梳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上的框架认识,消化、理解、巩固,以便下一阶段的学习。
四、鼓励突破常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越是具有创造性的人,越是具有独特的个性表现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尊重并聆听学生提出的“古怪”、别出心裁的问题,而不是“拿了长刀来削平它”。
在学习“三角形外角和定理”时,我出了一道题 :“求正五角星的五个角∠A、∠B、∠C、∠D、∠E的和是多少度?若不是正五角星,把它压扁,拉长一些,那五个角总和是多少?”在原先的教学设计中,无论是正五角星,还是压扁、拉长以后的五角星,都只预定了一种解法,即利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和”来解答,但在教学中,学生出乎意料提出了三种解法:①用量角器量;②把五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③利用三角形外角和定理。压扁或拉长之后获得结论一致。这①②两种解法突破常规,利用测量、剪拼的方法达到目的,含有归纳的思想,让人耳目一新。
五、强调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 在课堂上,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做一做、拼一拼、算一算、说一说,在参与活动中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教学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两道习题:
1.要求学生调查班上每一位同学所穿的鞋的号码,也可以询问其他班级的同学,并列出表格。从这次调查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倘若你要开一家鞋店,要如何进货?
2.当两手向两旁伸直时,测量两指尖的距离,求班上同学此距离的平均数,并求班上同学身高的平均数。你的答案能告诉你一些事情吗?
这两题一出,学生顿时热闹起来。当天晚上,学生就把调查结果交了上来。第二天上课时气氛十分热烈,学生各抒己见,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包韬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