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联建模式:社会发展转型的选择及态势
2009-12-23岑毅
岑 毅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起始于上海的基层党建联建工作逐步在全国许多地方推广,至今已形成基层党建联建模式。它通过对自身党建工作的创新突破,以开放、直接、有效的方式,服务于社会发展转型和社会主体人民群众。进入新世纪以来,这一模式已渗透到重大工程建设工地、社区管理、物业管理、“两新”组织、城乡地区等领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本文从理论视角和历史纵深度,以上海党建联建为实例,观察和研究基层党建联建模式的基本形态、价值取向及发展趋势。
一、基层党建联建模式成因:社会发展与党的工作推进的必然选择
任何一个管理工作体制和机制模式的形成,都有其历史积淀因素的推波助澜。基层党建联建作为党建领域涉及传统体制机制变化的一种新型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社会发展与党的工作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党建工作实践及时代特征紧密结合的产物。
1.历史动因: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历史传承。追溯党在战争时期的历史,在革命圣地上海、井冈山、延安、西柏坡,我军党组织与地方党组织党员骨干联合组成“地下党”支部,紧紧依靠地方人民群众,随机应变开展工作。这可以视作党史上最早的党组织力量资源有机整合的范例。新中国成立后,党开始艰辛摸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党发挥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基层党组织积累了党建工作“三会一课”(党组织生活会、支委会、党员民主生活会和党课)、“走出去、请进来”等经验。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和活动方式在历史经验传承基础上有所变化。随着浦东开发开放,在筑路、造桥、建楼等重大工程建设中,浦东新区率先创造了全国各路大军基层党组织“党建联动”,以一流党建促一流开发的成果。之后,基层党建联建在上海乃至全国多个领域得以推广。可以说,基层党建联建模式,既是60年来我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历史传承,也可谓改革开放条件下“水到渠成”。
2.现实动因:社会发展转型期的理性呼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已进入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转型期。整合社会资源、应对双重挑战,是社会发展转型十分紧迫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背景下,基层党建联建模式以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三贴近”(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服务为内核,顺应改革发展大势,得以试点后在上海乃至全国推广。
3.理论动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推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是对共产党组织及其社会基础——人民群众的力量需要“联合”的最早呼唤和期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党的理论体系中,涉及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如:“支部建在连上,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在基层单位群众中的战斗堡垒”;“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它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先进性最终要靠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等等。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要求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正是在科学理论的引导下,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催生了基层党建联建模式。
二、党建联建模式内涵和外延: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建工作实践的一大创新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特点。作为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组成部分,基层党建联建按照“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务求实效”原则,采取“建、联、挂、派”多种方式,把党的工作向社会延伸。这一模式的内涵和外延,使传统基层党建跳出自身内体循环,融入社会大循环,折射出党建工作的创新光彩。
(一)表现形式:贴近需要,灵活多样
1.重大工程建设工地党建联建。伴随着迎世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铺开,上海建设交通系统将支部建在工地,整合业主、建设、总承包、设计、施工、监理、分包、劳务等各方队伍中党组织资源,集聚社区及周边单位党组织力量,广泛开展党建联建。目前上海基本形成哪里有建设工地,哪里就有区域性党建联建的格局。
2.社区管理党建联建。它以社区(街道)党组织为主体,由辖区单位和各类组织中的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以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为特点开展活动,使党建工作向辖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延伸,向新经济组织、社会团体等无主管单位延伸,向有关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延伸,向在职党员和社区群众延伸,走出“社区党组织领导、居民群众自治、辖区单位支持”的“三位一体”区域管理新路。
3.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由居民区党组织和房产办事处牵头,以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为基础,派出所、环卫、绿化等部门及社区党员群众共同参与搭建物业管理平台,依托物业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探讨和解决社区物业管理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
4.“两新”组织党建联建。1999年上海首创“支部建在楼上”,由行业主管部门党组织指导,社区党组织牵头协调,在“两新”组织集聚的商务楼宇、工业小区、科技园区、开发区、商贸市场、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等地方,设置党支部,并利用区域资源结对联建。两个或多个“两新”组织党组织之间结对联建,有效促进了“两新”组织工作的发展。
5.城乡基层党组织党建联建。按照“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思路,城乡基层党组织开始组织联体、城乡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城带乡、共同发展。城区基层党组织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与远郊区县及经济薄弱村结对帮扶,送去资金、项目、技术,培养人才、改善环境,双向互动。此举改变了城区党建和农村党建两者资源不对等的现象,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除上述形式外,基层党建联建还拓展出其他方式。如:部队社区党建联建,国有企业党建联建,城管执法党建联建,校、院、所党建联建,旧区改造基地党建联建,跨省市基层党建联建,等等。
(二)主体功能:整合资源,协调服务
1.整合功能,是基层党建联建的着眼点。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和大党建格局中,基层党建联建注重整合基层党组织之间及其与行政、社会组织和公众多个主体力量的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不仅从人、财、物等方面提供资源保障,而且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调动各方积极性,在实践中产生“1+1>2”、“1+N>基数”的放大效应。
2.协调功能,是基层党建联建的着力点。基层党组织在开展联建工作中,有别于行政组织发号施令,而是凭借着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工作优势,“软实力”着陆,通过联席会议、现场办公、上门做群众工作等多种渠道,协调各方关系,协调各种复杂矛盾,协调各利益群体,解决实际问题。
3.宣传功能,是基层党建联建的关键点。它通过会议、讲座、专栏、网络等信息沟通载体,向广大群众宣传联建项目所面临的形势、目标任务,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理论与实际结合、“深奥”与“通俗”结合、当前与长远结合、“引领”与“吸引”结合的宣传特点,拉近距离,形成共识,并转化为群众支持、参与的自觉行为。
4.互动功能,是基层党建联建的支撑点。联建各方围绕中心工作,以互通、互学、互帮、互补、互享为支撑,利用开放互动的多种活动方式,让人民群众与基层党组织互动,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理念。
5.服务功能,是基层党建联建的落脚点。党建联建以“上级党组织要为基层党组织服务,基层党组织要为党员服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要为群众服务”为内涵,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服务改善民生工作,服务党员需要,建立党内互助关怀机制,增强党员对党建联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三)主要特征:根植社会,合力共建
1.体制创新性。它突破传统党建工作单位制封闭、线形管理所带来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体制局限,使党建工作在外向型开放的社会大环境循环中,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实现党建工作由上而下的垂直管理向扁平化协同合作体制转变。
2.目标同一性。联建各方党组织站在同一平台上,围绕共同目标任务、共同发展需求、共同时间节点,联手合作,共同推进,做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思想共育,工作共做,难题共解,事业共创。它是基层党建联建的定力和动力所在。
3.覆盖社会性。通过党建联建主渠道,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触角向社会大空间、多领域延伸和覆盖,达到党的工作与社会多层面“无缝对接”,改变党组织工作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真空地带”的现象。
4.交叉联建性。面对“交叉地带”难题,联建各方集思、集智、集力,注重在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上抓“联”,在“民心工程”上抓“建”;在统筹谋划发展上抓“联”,在发展布局上抓“建”;在工作协调上抓“联”,在工作机制上抓“建”,从而突破“交叉地带”瓶颈。
5.周期差异性。基层党建联建的周期,依据目标任务的不同而不同。有的形式,如重大工程建设工地党建联建,随着工程项目的推进而展开,当项目完成后,临时党组织党建联建也不复存在。有的形式,如社区管理、城乡管理、物业管理、“两新”组织等领域的基层党组织党建联建,则服从于社会发展长期存在,并随着时间延续加以强化。事实上,基层党建联建大多数形式,按社会转型和工作内容需要,其周期较长且稳定,颇有发展潜力。
三、党建联建模式价值取向:促进转型期社会、人文和党建自身发展
基层党建联建模式在以人为本、统筹转型为特征的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应用实践中,以其开放包容、延伸覆盖、搭台唱戏、统筹协调、互动共振、求真务实的优势,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凸显鲜明的价值取向。
1.社会价值:有助于经济社会“跨越式+和谐式”发展。在基层党建联建中,上海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加快实现“四个率先”、确保世博会筹办工作有序推进以及改善民生工作的战略目标,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基层党建联建处于社会最前沿,拓宽与社情民意征询沟通的渠道,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同时发挥“调节器”、“稳定器”作用,实化、细化、深化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妥善处理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确保了社会稳定和谐,进而夯实了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2.人文价值:以人为本凝聚社会各阶层党员群众。基层党建联建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尊重人的社会主体地位,实施人文关怀,保障党员群众各项合法权益。如:让群众第一时间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让群众参与联建,让群众监督检验工作,让群众共享实惠等等。同时,保障联建单位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民主权利,激发党员主体意识,使他们在党建联建大舞台上实现人的较高层次发展,从中折射人文价值的魅力。
3.自身价值: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党建联建是在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基层党组织层面上创新而形成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执政地位巩固与否,关键在党的基层组织。基层党建联建通过基层党组织资源的整合,优化组织设置;通过联席会议、临时党组织机构等形式,扩大组织覆盖;通过外向型活动,创新活动方式;通过教育培训挂职锻炼等途径,加强党员队伍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建设,拓展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实践证明,基层党建联建不仅提升了党的执政能力,而且夯实了党的执政的组织基础,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
四、党建联建模式的发展趋势:自我完善与时俱进
一是从现有空间向社会广阔空间和领域延伸拓展。基层党建联建,目前正在以共同目标、共同责任、共享资源为纽带,向更大空间的不同社会领域、不同经济成分、不同组织体制以及城乡区域拓展和延伸,形成单位、区域、行业党组织之间的互联、互补、互动格局,意味着基层党建联建在数量密集度上将有新的增长极。
二是从“松散型”结构向“稳固型”强体转化。随着各方对党建联建关注度的增加,基层党建联建已经从“松散型”结构向重心下移、目标明确、活动有序的“稳固型”强体转化。这意味着基层党建联建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
三是从体制突破创新向机制完善优化递进。基层党建联建适应形势和工作需要,不断完善、优化工作机制。如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日常工作机制、信息沟通机制、矛盾化解机制、应急处置机制、评估考核机制等,使基层党建联建工作步入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轨道。
作者系上海市浦东新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党建工作研究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秘书长,政工师
责任编辑:周奕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