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数学课学生小组活动策略的运用

2009-12-23陈玉龙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小组活动实效数学课程

陈玉龙

摘 要:课堂教学中的小组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品质的有效途径。要发挥出小组活动的效能,那就要做到:个体“预热”要充分;划分小组要合理;活动时机把握准;活动过程要指导。

关键词:数学课程;小组活动;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11-0049-02

课堂教学中的小组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求知、团结合作互助品质非常有效的途径,同时也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小组活动时机把握准确,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把个人的学习收获与小组内的伙伴共同分享;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与小组内的伙伴共同探究。通过小组活动,学生从伙伴那里得到帮助与评价,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补充或修正。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够从各种角度去研究、分析、思考问题,学生的思维交叉、摩擦、碰撞,往往会引发创造的火花。但是,有的教师对小组活动的功能认识不清,对小组活动的时机把握不准,造成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并没有从中得到应有的收获。要想真正发挥出小组活动的效能,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体“预热”要充分

皮亚杰指出:知识是由学习主体与外部世界不断作用而逐步建构的结果。从现代学生主体教育观来看,学生主动性、创造性表现之一就是善于思考,遇事有主见。因此,在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之前,必须让每个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阅读、思考、收集资料,对小组活动的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如果学生个体“预热”仓促,小组活动时,学生对活动内容认识模糊,要么不敢发言,要么乱说一气,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更谈不上小组活动的其他功效。

二、划分小组要合理

学生个体是有差异的,既有性格上的差异,身体条件上的差异,又有知识能力上的差异。所以,在给学生划分小组时,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各种差异,根据活动需要来分组。

同质分组。把几个知识能力相近的学生分在一组,在这样的小组里没有自尊上的心理负担,同学之间处于平等关系,学生能够各抒己见,能够极大地发挥出小组活动的效能。

异质分组。把知识、能力、性格有差异的学生分在一组。教师要有意识地为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基础较弱的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宽松、自然、安全的交流空间和方式,利用知识丰富、交际能力较强的学生的示范作用,影响、带动那些知识不够丰富、交际能力较弱的学生,以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

学习小组的构成以4~6人为宜。小组内至少要有一个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任组长。

三、活动时机把握准

学生何时进行小组活动,不能是教师心血来潮。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准确把握好时机,才能发挥出小组活动的功效。

1.学生遇到难点、思维受阻时,进行小组活动。

当学生遇到难点,理解受阻,把期待的目光投向老师时,教师不要急于解答,而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有时,这种讨论也可能突破不了难点,但学生毕竟进行了一番探索与研究,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点拨,学生往往会豁然开朗。

例如,在学生学完2、5的倍数特征之后,直接让学生说出3的倍数特征。很多学生按照2、5的倍数特征规律,会说个位上是3、6、9的数就是3的倍数。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验证这个“规律”是否正确。结果学生在组内验证后,发现这个“规律”不正确,产生了疑惑:2的倍数特征是看数的个位是不是偶数;5的倍数特征是看数的个位是不是0或5,怎么3的倍数特征看数的个位是不是3、6、9咋就不行呢?这时学生都把疑惑的目光投向老师。老师可启发学生:光看个位不行,那我们就把个位、十位、百位等都考虑进去。让学生继续进行小组探究。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后,可能还是不能找到“规律”,毕竟学生经过探究知道不能按找2、5的倍数特征那样思路找3的倍数特征,老师引导学生观察3的倍数,如12、21,15、51,18、81,24、42,123、231、321等,再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有的学生就会发现“规律”。

2.在某一问题有多种答案思路时,进行小组活动。

当某一问题有多种答案或思路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以便于找全答案,开通多种思路。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找到学生自己喜欢的思路或答案。这样训练学生思维从发散到集中,往往会引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例如:“旅游中的数学——租车、租房”。四一班有男生20人,女生18人。租大车每辆300元,限乘18人;租小车每辆210元,限乘12人。租房,4人间每间200元,3人间每间180元。因为租车、租房有多种方案,所以此时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设计各组的租车、租房方案,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各方案的特点及可行性,根据需要确定方案。

3.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之前,进行小组活动。

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之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这样能启发学生在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相互补充,最后自己总结出规律性的结论。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是三年级的学习内容。学生首次接触面积公式,建立面积概念。这部分内容还是学生今后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面积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自主建立概念,自主发现面积公式。

在帮助学生建立起“面积”概念后,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利用教师发给的学具探究其中的长、正方形的面积有多大,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相互启发,能够发现长、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关系。教师适时点拨、鼓励,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验证,最后让学生自主总结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4.动手测量、拼接时,进行小组活动。

小学生受臂长、手指力量的限制,在测量稍大物体,拼接图形时,单个进行就会出现效率低下,数据误差大等情况。因此,必须进行小组活动,发挥小组协作互助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测量教室地面的长、宽,小组内要分工协作,两人用皮尺测量,一人记录。在探究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时,需要进行图形的旋转平移,这就需要小组内有人先固定住一个图形,其他人把另一个图形进行旋转平移,组合成会计算面积的新图形。

四、活动过程要指导

在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一是确保所有的学生在小组活动时都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二是掌握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及时调控活动的方向和进程,保持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三是让学生明确活动规则,明确学生各自在任务中的角色和任务,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度,增进课堂教学效果;四是鼓励组与组竞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五是对小组学习互动过程和结果适当地加以评价激励,强化学生合作学习意识。

【责任编辑 高洁】

猜你喜欢

小组活动实效数学课程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利用绘本优化大班数学课程之浅见
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小班环境下的英语课堂小组活动课例分析
职业高中英语互动教学模式初探
数学课堂上的“小组活动形式”
从细节处找英语实效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