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课标 关注学生
2009-12-23林卫红
林卫红
摘 要: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就要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紧紧把握作文教学中各学段的要求,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从学段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与需要出发,确立适合各学段标准的四个教学依据,即依标定教、依生定教、依需定案、依时定案,并把这四个依据作为作文教学的一把标尺,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以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课标;学生;教学依据;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11-0027-03
作文能力是判断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标准。不管是在作文公开课的课堂上,或是在平常的作文教学实践中,综观现在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着没有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出现学段要求超纲、拔高或随意而为的现象,导致学生望“文”生畏或作文水平无法得到真正的提高。
我认为,教师要像医生那样对“作文教学”进行问诊把脉,积极查找自己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认真针对存在的弊端进行思考,同时对课标进行再解读,紧紧把握作文教学中各学段的要求,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从学段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与需要出发,确立适合各学段标准的四个教学依据,切实做到“把握课标,关注学生”,使它成为作文教学的一把标尺,不断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一、依标定教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习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查学生习作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习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习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也就是说,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每个学段各有不同的训练点,每个学段的作文要求就是教师作文教学的航向标。教师要依标定教,这是作文教学的根本。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应始终定位于服务学生,要考虑不同学段的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特点,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对作文存有的畏难情绪。
课标指出:第一学段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一学段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教师就要遵循学段特点来设计教学。如在《我也会写儿童诗》这节作文课上,教师应考虑到儿童诗是儿童的语言,在课上能从儿童诗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进行教学,积极借助诗歌这个语言表达形式,借助“牵牛花”画面与儿童诗“牵牛花,真美丽,就像一把小喇叭”的有序出现,让学生往下写“吹啊吹, 。”给学生一个阶梯,然后指导学生用诗歌的语言来描绘所看到的画面(蒲公英、向日葵、树叶……)并进行仿写。当学生的创作出现亮点时,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加以点拨,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写出富有儿童语言的诗歌。由于教师依标定教,努力从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认识能力出发,使学生有文可依,有法可仿,有话可写,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在第二学段的作文教学上,教师要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文能力,切实帮助学生解决“习作如何言之有序”这个教学难点。如在《谁来到我们中间》这篇作文教学中,教师在指导上要紧紧抓住“谁来到我们中间,会发生一件什么事?”这个习作重点,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写一个让你感动或印象深刻的故事,重点是以“记叙”为主,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下来。
在第三学段,课标则指出:学生写作时要做到“有根有据,有情有意,有条有理,有血有肉,有详有略。”作文教学中,教师就要把握这个基本要求进行有效指导。如在《由名言想开去》这课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从高年级段习作要求出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想开去”这个关键字眼,引导学生围绕“想开去”,结合平时积累的名言,联系自己亲身经历的,或平时的所见所闻,选取正面、反面、侧面的内容,写下自己从名言的诵读中获得的真实体会和感受。教师的教学目标定位较为准确,学生习作时自主命题,定下了《好书不厌百回读》《名言随想》《名言之感悟》等这些题目,然后再抓住自己情感的爆发点,有角度、有广度、有深度地畅谈自己在阅读与思考中的思索,这样习作会写得较有真情。
二、依生定教
新课标对作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新课标突出了学生是作文教学的主体,写作是学生内心情感、价值观的一种自然流露的教学理念。确实,作文教学是学生对生活的独特体验,不是外在于生活而是有机地融于学生的生活之中的东西,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是学生生活的需要,因为写作的本身也就是生活。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使写作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就要积极根据学情,确定作文训练的目标和内容,就要将习作与学生的活动、生活密切结合,引导学生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写想像中的事物,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学生在活动中投入生活,得到视野的扩展、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磨砺。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进行深度的反思、二次的创造,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当然,习作内容的丰富性还体现在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提供真实、丰富的写作素材,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和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训练,让学生进行自由的、有创意的表达,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悟出方法,习得技能。如在进行“环境保护”“文明礼貌”等相关主题训练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采取让学生看漫画、写漫画等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从构图、内容、寓意等方面联系生活实际和积累,展开联想,让学生参与作文的全过程,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
又如在《看漫画作文》这节作文课上,教师选取两幅具有时代特点的漫画,即刘翔在奥运会前夕的“喜”和奥运会后的“忧”的漫画,指导学生观察,但是在引导学生选择“喜”或“忧”来进行描述时,教师重在让学生从画面上知道这是一场怎样的比赛?此时,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其实,如果教师只是单纯让学生明白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比赛,只是从画面人物的表现来畅谈自己的想法,是无法使学生入情入境,体会到这两幅漫画的“灵魂”的。我认为,教师必须依生来定好教学的“调”,从学生这个主体出发,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为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确定好观察画面的角度,引导学生从两幅不同的画面上刘翔的不同表情和动作,说说你知道此时刘翔的内心在想什么。然后在屏幕上定格刘翔创造世界奇迹时中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的画面,一步步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幅画面所蕴涵的深刻含义,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了解刘翔内心的想法,更进一步了解刘翔“喜”的是自己能在奥运赛场上为中国人扬眉吐气,“忧”的是因为由于自己的脚伤,只能退出比赛,而无法为祖国争光的情怀,这一“喜”一“忧”,只有通过学生展开想象,赋予其丰富的内涵,这样学生才能用手中的笔写出人物深深的爱国情。
三、依需定案
在作文教学中,承载着引导学生既作文又做人的教学任务。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形成作文技能的同时,在情感上得到熏陶,这是作文教学之需。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懂得感恩,这是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的需要,教师可以在作文课上引导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忆生活的点滴,用手中的笔去感谢父母、老师、同学,感谢身边所有认识与不认识的人。如在学生即将小学毕业之时,《相册的故事》中,引导学生写一张张照片勾起自己对小学生活的美好的回忆;《难忘母校》中,引导写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母校的哪位老师曾经给过自己润物无声的影响,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进步?哪位伙伴给过自己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挥之不去?这样,学生用笔写下发生在母校中自己和老师、小伙伴之间的故事,一段段生动的故事使学生的内心对母校充满眷恋之情。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我爱妈妈》这节作文课上,引导学生懂得体会妈妈的爱,并用实际行动爱自己的妈妈。课上,教师先让学生说说:“在你们的心中,妈妈都是最棒的。你要怎么夸自己的妈妈?”于是,学生说道:“妈妈,您做的饭菜是世上最美味的。无论是多么著名的招牌菜,再好吃也比不上您做的饭菜可口。那是因为妈妈的饭菜里面有爱。”“妈妈,您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我要大声告诉您,我爱你。”……再顺势引导学生回忆妈妈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及帮助等,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接着再引导学生去进一步了解妈妈的生日、爱好、工作以及对自己的期望,用行动来告诉妈妈“我爱您”。这样,作文课就真正实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结合。
有些时候,课堂教学并未顺着教师预设的教学思路来发展,教师就应该认真进行思考:教学的着眼点与着力点在哪?然后依照教学的需要,及时调整作文教学的进程。如在听声音想象作文《老鼠和猫》一课教学中,教师就是从学情的需要和教学的着力点出发,对声音素材的提供上进行大胆的突破,即采取学生上台扮演猫和老鼠,模拟出猫和老鼠在喜、怒、哀、乐的情绪下发出的声音,再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声音,根据声音的组合写一个关于猫和老鼠之间发生的有趣的小故事。由于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学情的需要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既巧妙地解决听音素材的教学难点,又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确立,学生的写作兴趣得以激发,形象思维得以较好地开发,学生笔下的猫和老鼠可以上天入地,可以下海等,想象更具有多维性与多端性,整堂课更鲜活起来了,写作更加有声有色,学生也由此创编出许多富有情趣、完整的故事。
四、依时定案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写作作为高度综合的语文活动,它不仅体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显示了学生内在的精神情操。学生既然是社会的一员,教师就应该在作文教学中增加作文的时代感,在教学中赋予学生时代的责任感,使学生的心跳和时代的心跳连在一起,使写作与时代紧紧相依,积极引导学生时刻关注时代中出现的焦点的热点,关注时事动态,激发学生走进社会中去体验、去感受,试着用手中的笔去表达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与思考。如可以引导学生为山区失学儿童献爱心,为神舟七号的发射成功而欢呼,为祖国成功举办奥运会而激动……写下《同一片蓝天下》《为神舟七号飞天欢呼》《喜迎奥运》等习作,让学生的作文多一些震撼人心的内涵,使作文教学闪耀着人文之光,使作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点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如何引导学生写出富有时代感的文章呢?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进一步研读教材,进一步领会和把握编者的设计意图,明确每个学段习作指导的要求。许多教材的习作训练中围绕单元“主题”,精心设置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尝试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学写作,练写作。如在“走进公益广告”这个主题单元中,教师就可以结合“5·12”这个令人悲痛的日子中所涌现出的一系列用清新优美的文字,真挚深沉的情感,以其独特视角传递着灾区的信息,撼动了每个人心灵的公益广告作品来指导学生写作。在《我读公益广告》这节作文课上,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一条好的公益广告就像一盏灯,灯光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然后播放一段关于汶川地震的公益广告,如“爱在,希望在”等,再引导学生从画面上说说你看懂了什么,学生从画面中深刻感受到公益广告中所饱含的深情和人文关怀,然后教师再连续播放出示一件件公益广告的作品,这一幅幅体现了军民同心、抗震救灾的英雄画面,既丰富了学生的视觉,又激活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些公益广告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给人以希望、给人以重生的勇气,将亿万民众的心连在了一起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学生在这当中也更进一步体会到:地震可以毁坏我们的家园,却摧毁不了我们的信念;当13亿颗心脏一起跳动,当13亿双手紧紧相扣,当13亿人民同舟共济,只要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不管是特大雪灾,还是藏独活动、疆独活动、申奥中的坎坷路……没有任何困难无法跨越。最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对这些公益广告作品进行深刻的挖掘,学生情感的闸门一经打开,笔端流淌真情无限。
这样,学生在习作中学会去关注社会、关注时代,思维的深刻性不断得以提高,就能写出具有独特见解的作品。同时,作文与做人两者相得益彰,作文教学更具有实效性。
【责任编辑 王开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