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师“走进文本”的四次对话

2009-12-23张宏伟高启山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编者文字文本

张宏伟 高启山

摘 要:教师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文字、文本的作者、编者与经验中的学生的四次对话,是有效实施阅读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文本;文字;作者;编者;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11-0024-03

教师走进文本,客观、辩证地把握文本,建立起准确把握文本的经历和体验,是有效实施阅读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特别是对新课标教材选编的大量文学性作品的教学,教师对文本的把握,直接影响着文学作品对学生的人文熏陶和感染作用。

教师备课时该如何“走进文本”?这里结合《有个孩子叫咪咪乔》一文的文本解读给大家四点建议:即进行四次对话。

一、与文本的文字对话,客观地把握文章所写内容的“主要特征”

这里说“客观地把握”是指读者不是凭借自己的喜好,而是依照作者所写的内容和一般的写作规律对文本重点内容的主要特征所作的判断。客观地把握文章所写重点内容的主要特征,是准确理解文本主旨的前提。

要想做到准确概括,教师读文本的时候,首先要读懂文章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句、每一个段落,将它们转化为一幅幅动态、连续、有声有色的画面呈现在头脑中;尝试着用详细复述的方式把头脑中的画面表达出来,这是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当然,这种复述可以是出声的,也可以是默默的,但是不可以省略这个环节——复述可以帮助自己更清晰地在头脑中“印下”文章内容的各个部分,而不忽略其中任何一个部分。

接下来,教师要尝试分析文本的各部分内容,思考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主要内容所写的事物、人物或者事件具有怎样的特征。

实践中发现,教师读一篇文章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时候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主要内容抓得不准——进行概括的时候,或主次齐抓或重点旁落;二是概括的过于笼统,言语不能表述出事件、事物或人物的最主要特征。

以冀教版五年级上册《有个孩子叫咪咪乔》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教师的概括出现过下面的情况:

女儿把布娃娃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而我和丈夫却不以为然,对咪咪乔造成了伤害。后来我们改变了看法,理解了女儿的作法。

女儿在平时的生活中总是把咪咪乔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待,在她的眼里,咪咪乔是有生命和人权的。而我和丈夫却总是虚伪地应付着。不经意间我们对咪咪乔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丈夫用咪咪乔垫在椅子的轮子下面,弄断了咪咪乔的手指头,这招致了女儿的强烈抗议——哭闹。在我带女儿出门时,路过十字路口的时候,将咪咪乔掉在了地上,咪咪乔面临着被汽车碾压的灾难,一位交通警察果断采取措施,抢救了咪咪乔,并郑重地将咪咪乔交给了女儿,我深受触动。

那么,怎么判断文章所写各个部分内容中,哪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呢?怎么概括才算是表达出了事物、人物、事件的主要特征呢?这需要看作者在所写的各个部分内容中,哪一部分占用的笔墨最多。一般地说,占用笔墨最多的就是主要的内容。

《有个孩子叫咪咪乔》这篇课文,写女儿对咪咪乔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待占用了大量笔墨,所以,我们判定作者是把女儿对咪咪乔的爱作为了重点,在此基础上,我们概括主要内容时就要把女儿对咪咪乔的态度作为重点内容来梳理概括。

女儿在平时的生活中总是把布娃娃“咪咪乔”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爱。我和丈夫不经意间弄断了咪咪乔的手指头,女儿大哭大闹,并把断了的手指包好藏进咪咪乔的衣兜;过马路时咪咪乔掉在十字路口险被汽车碾压,女儿拼命要跳下车去捡。

我们概括了文章重点内容的主要特征,一般就能够顺利地对主旨作出初步判断了。

女儿把咪咪乔当成自己的“宝贝”,表现了儿童令成人感动的“天真、纯洁、富有爱心”的美好天性。

二、与文本的作者对话,客观地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

通过与文本的文字对话,我们确定了文章所写重点内容的主要特征,也归纳出了文本的主旨。但是,“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所归纳出的文本主旨,往往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而作者的眼中只有一个。我们读文章,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要读懂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这叫客观的把握。因此,需要与作者对话。与作者对话,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

一是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推测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了这篇文章,看看文章中有哪些地方是以作者自己的经历、思想、情感为背景的,这样就能对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有个客观的、历史的判断。

《有个孩子叫咪咪乔》的作者是《四川文学》副主编、作家高虹。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充满爱心和童心的故事。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想告诉我们,对任何人、任何事物,我们都应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即使他没有生命,我们也要去尊重他、保护他。同时,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童心,用充满童心的感情走进孩子们的童话世界。热爱生活、享受快乐。

二是研究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是通过哪些关键的语句表达出来的,这些关键的语句起着着怎样的作用?

研究关键语句的表情达意作用,应该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既要注意研究突出表达了事物特征的实词,还要注意研究起着突出强调作用的虚词。第二,要将关键的语句联系起来,放在文章的整体中,研究关键语句在文章整体中的意思和所起的作用。可以尝试着在作者的角度思考:“我的这些语言是有特别用意的,我的这些言语在表达着这样的意思,我用这样的语言在表达着这样的思想感情,我的思想感情在文字中是这样变化的。”

“女儿在平时的生活中总是把咪咪乔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立即奔向”、“放在小膝盖上”、“这是她的孩子”表现着一个纯真善良、可爱的小女孩儿小心地呵护着一个布娃娃的情景;丈夫和我不小心造成了对咪咪乔的伤害后,女儿“任性的哭闹”、“在抽噎中睡去”、“强烈的抗议“、”小脸上满是泪痕”。联系前文第一部分,女儿对咪咪乔曾经那样的精心呵护,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咪咪乔来理解,所以当我们把咪咪乔的手指弄断后,女儿才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把咪咪乔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当孩子受到伤害的时候,她才会如此伤心。当咪咪乔掉在马路上的时候,女儿“尖厉地叫,使劲向后挣,大哭着翻身下车朝她奔去。大喊:救救我的孩子。”面对一个布娃娃,女儿竟做出这样激动的行为,才出现了这样的奇迹,警察的果断手势、即将交会的汽车的戛然而止,不是“拾”,而是“抱”起,立正,举手敬礼,叮嘱女儿:“请照顾好你的孩子。”

最后,“我用以前未曾有过的温情和内疚抚摩着咪咪乔。咪咪乔仍是一副憨态可掬的模样,面对她的憨笑,我觉得更加惭愧。”脑海里情不自禁地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位母亲望着女儿熟睡的小脸儿,抚摸着咪咪乔,回想自己的丈夫曾经把被女儿当作孩子的布娃娃垫在椅子下面,心里不仅仅是惭愧,更是充满了自责,仿佛听到了她的喃喃自语:“对不起,可怜的孩子咪咪乔。”此时咪咪乔在作者的眼里不再是一个布娃娃,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了,作者这种前后态度的转变,是看到女儿裙子兜里用纸片小心包好的咪咪乔那节断了的指头,女儿的纯真与善良深深地感动着作者,作者也要用这样的文字来感动所有的读者。

三是研究作者为了表达这个主旨选择了怎样的材料,在布局谋篇上有怎样的特点,这样的特点又怎样更深刻、更透彻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

前文提到,几件相关联的事件中写带女儿出门是一个完整的事件,也是正在发生的事件。而女儿在平时是怎样对待咪咪乔的,丈夫和“我”是怎样对咪咪乔造成伤害的,这些都是用“插叙”的形式交待的,插叙的内容为下文咪咪乔掉在马路上面临危险时,女儿“尖声叫,小身子使劲向后挣”这样激动的行为做了铺垫。丈夫和“我”是怎样对咪咪乔造成伤害的这部分内容与后文警察对女儿的尊重,抢救咪咪乔时的作法形成鲜明对比,才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深感愧疚。厘清了作者叙述的顺序,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文章的主旨突出了。

三、与编者对话,看看凭借这篇教材,要完成怎样的教学目标

编者将这篇文章编到本单元中,要对学生进行哪方面的主题教育?作者所表达的这些内容,作为课程资源对孩子们进行教育的时候,该作出怎样的取舍呢?一个是程度的取舍,一个是内容的取舍。决定取舍的因素有两个方面:现代社会价值取向的基本要求;学生可接受的程度。

读《有个孩子叫咪咪乔》一遍或两遍以后,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做家长的要善于和孩子沟通,不要无视他们的内心需求。”“女儿把咪咪乔当做有生命的孩子来爱护,爱世界上的一切应该赋予爱的东西。”到底应该引导学生重点体悟什么?从文本所介绍的主要内容来看,从感染教育学生的角度来看,引导五年级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觉得还是顺应文本的主线,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语言去体会后者,从后者中感受到“爱一切应该赋予爱的东西”感动。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本文的教学对于完成主题教学、培养能力起着怎样的作用?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本文的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怎样的阅读能力?传授哪些基本的知识?

《有个孩子叫咪咪乔》所在的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感谢生活中有你”。读着课题,可能我们怎么也不会猜到咪咪乔是个断了一根手指的布娃娃。我们缺失的心灵蒙蔽了我们的眼睛,对于孩童的世界,我们也“承认多少有些虚伪和应付”,而作者别具匠心地用一个小小的咪咪乔,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充满平等与尊重的别样天地。

结合课程标准对高年级段提出的阅读要求,本课应该落实如下课标要求: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和复述课文内容的能力的培养。我们读书的第一个环节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孩子们读书也要进行整体把握。按照课标要求就是: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初步把握到什么程度?我们理解为能够比较简单的把《有个孩子叫咪咪乔》的故事讲出来,这时候,从比较详细到比较简单的复述,最终能简单表述女儿爱咪咪乔几个典型场景。就是“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过程。这两个目标是交织在一起来实现的。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体会关键语句的作用和标点符号的学习。理解女儿对咪咪乔态度的那些词语,需要放在女儿对待咪咪乔的整个事件过程中,来理解,需要将女儿的表现与我和丈夫、交警的表现对比中联系中来理解与感悟。

3.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这是高年级段开始的初步的篇章训练要求。结合本文,我们可以借助本文选择的材料、材料安排的顺序来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对于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作用:咪咪乔手指被压断女儿的大哭大闹、咪咪乔掉在地上险遭碾压时女儿拼命要去捡,女儿衣兜里被纸包裹着的咪咪乔断指。女儿爱咪咪乔的的程度是怎样一步步加深地表现出来的?断指被捡起来藏在衣兜里,放在结尾起了什么作用?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即细读、品味文本。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既是目的,也是教学手段——是深入理解体会思想感情的手段。朗读要读出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态度。女儿对咪咪乔真诚的、像母亲一样的爱、我和丈夫的漫不经心、交警对女儿的尊重、我的态度转变,这些在朗读指导时,都需要引导学生去细细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四、与“经验中的学生”对话,预设学生阅读学习过程、困难和分歧

“经验中的学生”指的是教师所了解的学生的学习实际能力水平、经验、知识和情感思想实际。

在教师自己充分的理解了文本之后,要与经验中的学生进行对话:学习这篇文章该经历怎样的过程、运用怎样的方法?

学生该经历怎样的过程、运用怎样的方法呢?这时,教师就要回忆自己走进文本的时候,是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运用了怎样的方法。老师自己经历的过程、运用的方法中是蕴含了一些阅读学习规律的。

成人阅读与学生阅读的区别,主要在于知识经验、情感思想和能力实际。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其实就是判断哪些内容需要学生读懂、体会、感受,但因为经验的欠缺、能力的欠缺而不能读懂、不能体会、不能感受。这样,我们就会思考: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什么,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补足什么,在阅读的时候,该给予怎样的方法的指点,该创设怎样的情境引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指点学生建立怎样的联系从而产生跟作者的共鸣。

学生读《有个孩子叫咪咪乔》一文时,“女儿、警察、爸爸、妈妈是怎能样对待咪咪乔的,勾划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不会有困难。但是,学生读书,可能有个别生字不认识;个别生词理解起来有困难,如“憨态可掬、戛然而止”等,这需要先解决基本的读通顺的问题;学生梳理文章主要内容时也可能抓不住重点,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围绕“女儿”这条线索抽取各部分的重点,最后连起来概括主要内容;体会人物情感时,个别关键词句没有关注到,或者是关注到了,但不能在上下文的联系中来体会,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去对比,再联系和对比中去思考。

每个孩子的经验、实际和所接受的现代社会影响不同,对于文本的体会很有可能与作者要传递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产生分歧。教师对这些“可能的分歧”进行预设,就能事先做好准备,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先去读懂作者,再对作者的观点进行发展或者批判。

【责任编辑 王开贵】

猜你喜欢

编者文字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梦中的文字
种出来的“逍遥居”
Happiness Is Some Little Things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