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的“再开发”与教学的“有效性”
2009-12-22徐骞丁志光
徐 骞 丁志光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在看惯了“热闹与轰动”、感受过“欣喜与激动”之后,会很自然地把目光投向课堂教学的效率,审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课程资源的视角看,有效教学意味着“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作为重要课程资源的教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载体.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材,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因此,我们要树立开放的、人性化的教材观,认真做好教材的“再开发”,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一、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随着“一标多本”的推行,各种版本的教材不断推出.但由于受时间、空间以及编写者自身等因素的限制,无论出版社提供的教材如何“完美”和“精致”,其局限性和滞后性都“如影随形”.然而,传统的教材观却将教材神圣化,强调教师必须对其绝对服从,不主张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设计者和组织者,积极主动地去选择和增添课程资源.这种教材观割断了课堂教学内容与丰富的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限制了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空间,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及其教学的个性化.为此,我们要转变观念,树立更加开放的、人性化的“材料式”教材观,将教材看作是学生学习的“资料”、教师加工和创造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超越教材,有效教学也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依托课标,做好教材的“再开发”
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按照《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对教材进行“优化组合、改造创新”式的“再开发”,为教学活动提供“有效教材”.
1.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教材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最应关注的应该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至于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其深度和难度怎样,则应与本地的资源环境和学生的可接受性相适应.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课程标准,根据本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使用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尽管教师指导用书中给出了各单元的课目安排,但这仅作为参考,教师可以全部采用教材中的内容,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部分.例如,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生物》七年级(上册)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了23项课后探究活动,教师可根据本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部分活动进行探究,也可以全选或不选.
2.结合本地资源,改造教材内容
由于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尽管教材在编写中尽可能地选用了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可能有的材料,但对于有些地区来说,仍然存在不适应的问题,或者有更好的替代物品.因此,教师可以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本地的资源和环境,对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加以完善和改造,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例如,按照课时进度,观察“花的结构”的教学时间大约在十一月底,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生物》七年级(上册)建议的观察材料为桃花(或康乃馨、一串红、菊花),而此时的北方已是大雪纷飞,以上各种鲜花均难获得,教师可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改为观察其他花的结构或观察花的模型,也可设计一个课件,来展示花的结构.
3.联系现实生活,创新教材内容
教材中学习内容的设计反映了编写者的认识和意图,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根据自身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创新教材内容.为此,教学中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托,以自然界和课堂内部环境为抓手,创设新的学习内容,使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学生自身实际和社会实际等充分对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在学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时,为理解细胞的“遗传性和全能性”,可让学生上网查询“克隆”、“转基因”等学科前沿知识,让学生从社会科学角度探讨“克隆人”是否符合伦理道德,从自然科学角度探讨“转基因食品”对人类的利与弊.
三、把准尺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的责任是通过对教材的“再开发”为学生提供“安全”而有教育意义的“有效教材”,进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在某些时候教师可能需要对教材进行“去粗取精”的咀嚼式劳作,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将教材嚼碎嚼烂之后再喂给学生.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时,要为学生留出一定的发挥空间,使学生有一定的用武之地,让学生亲自在原始性的资源背景中寻找有价值的主题.
教师在为学生提供“有效教材”时,所提供的教材要保持一定的难度,要能够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解水平构成一定的智慧挑战.有的时候,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难度较大的教材.当所提供教材的难度较大时,可以鼓励和促使学生以“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对问题进行探究,体验和领悟相关的信息.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好教师要少讲话,多提供资源.让我们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争当“有效教师”,向学生提供丰富而有价值的“有效教材”,为“有效教学”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