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生成 放飞思维
2009-12-22彭彩萍
彭彩萍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课程更是一种“体验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一、把“弹性预设”作为课堂动态生成的“奠基石”
1.备课应备“可能”.在备教材、备方法、备学生、备媒体的四大备课要素中,教材内容是相对稳定的,方法选择、媒体使用是可以预设的,而学生是动态的,有差异的.为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熟悉时代精神和学生心理,构建符合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境.无论是教学环节的预设、课堂组织方式的确定,都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尽可能地多把学生考虑在内,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也是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将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假设,并预设应对方案,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2.备课应备“轮廓”.实施新课程,备课关键在于考虑学生的学习和需要,确定“以学定教”的原则,教师要把工夫花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课堂环节上.为此,我们在备课时,只要备环节的安排、活动的组织等大体轮廓,而不要对课堂教学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要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留下足够空间,这样才能有效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3.备课要备活动“空间”.在备课时,应更多地考虑课堂实际情况,留有师生灵活操作和活动的空间,强调从思路上整体把握;应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语言表达,克服程式化设计,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空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二、使“交流互动”成为课堂动态生成的“催化剂”
教学即交流,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更是课堂动态生态的“催化剂”.教学中师生通过交流互动相互质疑、相互补充,不断“催化”生成新的知识;通过交流互动使学生的见解和生活经验不断完善、提升;通过交流互动使教师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引导.这样整个课堂就成为一个多层次的信息交往系统,探究活动层层深入,学生不仅对知识有了更全面、准确的认识,而且做到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独到见解,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既提高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善于动脑的科学品质.
三、让“理解宽容”化为课堂生成的“保护伞”
课堂随机生成的内容是学生真实水平的反映.正因为真实,错误就自然难以避免.对学生随机生成的错误知识、观点、看法,如果教师一棒子打死,那失去的将是一个敢于思考的生命,课堂生成也就被“打死”了.我认为,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对学生生成性的错误的宽容,并从其错误中挖掘出可借鉴的知识,不仅让全班学生从中受益,更让这位学生在错误中找到自信和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例如:在“氧气的制取”教学中,教师正在说明制取氧气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教师还没说完,有一学生举手了:“老师,我们这组的试管被他弄破了.”这位学生是指跟他同组的学生把试管弄破了.任课教师并没有批评那位学生,而是要求大家讨论“为什么他的试管会破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列举并分析了很多原因.最后,教师要求那位把试管弄破的学生描述试管弄破时的情景.他在结结巴巴的讲述中道出:他看到那只试管有些不干净,用水洗了后马上放入药品加热……在上述案例中,那位教师机智地把一个课堂中很尴尬的问题化解了,最重要的是以学生的“真实经历”把危机转化为良机,完成了“实验过程中避免试管破裂的方法”这一内容目标,同时也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四、用“拓展延伸”点燃课堂生成的“炫火花”
教学是一个永无终结的过程,一节课有一个精彩的结尾,能引发学生的深思、遐想,给学生留下无穷的韵味.好的结尾像一朵升腾而起的火花,照亮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具有耐人寻味、余音绕梁、课断而思不断的效果.因此,每堂课都留个“小尾巴”给学生很有必要,更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兴趣,使课堂动态生成的成果得到“升华”.如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探究后,发现实验结果比预期的要偏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可能是燃着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时太慢,导致有部分气体受热膨胀逸出.我向学生提出“如果我点着后迅速伸入,是否就能保证没有气体逸出?如何改进实验装置才能使实验结果更正确?”学生听后立即兴致勃勃地充分展开了想象,思维火花不断闪现,而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
总之,课堂资源无处不在,我们应该正视课堂教学中突发的每一件事,要善于开发、利用.只要树立强烈的资源意识,珍惜课堂生成资源,用好课堂生成资源,那么就可以充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品尝到学习的乐趣.
(责任编辑: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