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在中国不会被本土化
2009-12-22
王达三
红袍圣诞(笔者更愿意称之为“耶诞”)老人在以红色为吉祥色的中国找到了热情的粉丝,圣诞节成为中国最流行的文化景观之一。有些中国人自信地认为,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和同化的能力,所以,圣诞节早晚会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变成第二个“佛诞节”——一个人们甚至早已忘却日期的中国民俗节日。但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就像鸡蛋变成鸭蛋的可能性一样微乎其微。
首先,中国文化和佛教文化同属东方文化体系,彼此之间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和互适性。中国历史上,强调儒释道“三教同源”或“三教合一”的声音不绝于耳,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共处一庙同为信众膜拜的现象屡见不鲜。中国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则分属东西方文化体系,彼此之间调适的余地较小。
其次,佛教传入中国时正值中国国力强盛、文化自信的东汉时期,佛教中国化同样是在中国国力强盛、文化包容的隋唐时期。基督教大规模传入中国则是在中国国力衰微的晚清时期,且如蒋梦麟先生所言:“如来佛是骑着白象来到中国的,耶稣基督却是骑着炮弹飞过来的。”特别是,一种文化的同化能力是以其自身的发达和健全为前提的。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几近全盘崩溃,拿什么使圣诞节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呢?
第三,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印度本土崛起了印度教,佛教则迅速没落。中国的佛教没有了来自母国印度的支撑,相反,中国却成了佛教的第二个母国。基督教的情形则不然,其背后不仅有一个健全的基督教文化体系,还有一个亨廷顿所说的“核心文明国家”即美国的支撑。由此,中国圣诞节只会亦步亦趋地模仿西方的,尤其是美式圣诞节。事实上,欧洲一些国家自身的圣诞节传统也受到了美式圣诞节的冲击,以至于出现了保卫本国圣诞节传统的呼声。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目前的圣诞节,尽管也有宗教意味,但毋宁说更像一个世俗化、娱乐化、商业化的时间节点,是青年人纵情狂欢的一种表达形式。在不少西方人看来,中国商场为了促销商品而播放教堂音乐,就像西方教堂为了吸引青年人而播放流行音乐一样,都是对神圣基督教的一种亵渎。同样,世俗化、娱乐化、商业化等所谓现代性,也是对强调神圣、优美、崇高与内心和谐的中国文化的一种颠覆。不难看出,圣诞节仍会流行下去,并且会变成一种俗文化,但变成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则是绝无可能的。
百余年来,为了应对圣诞节的流行和冲击,中国不少明智之士提出了化解各种方案:晚清时期陈焕章提出的以孔子诞辰日为“大成节”,民国时期陶希圣等上百名学者提出的以孔子诞辰日为中国自己的“圣诞节”,2006年海内外五十多位知名学者提出的以孔子诞辰日为“中国教师节”等。这些思路的启发性在于,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或说与其幻想圣诞节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不如激活中国圣人孔子的诞辰纪念日。▲(作者是北京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