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回击英大臣指责
2009-12-22
●本报驻英国、美国、德国、加拿大记者 纪双城 萧达 青木 陶短房 ●本报记者 王跃西 ● 王艳 汪北哲
昨天深夜《环球时报》截稿前,中国外交部强硬回击了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大臣米利班德对中国的指责,称英国“个别政客”的言论“具有明显的政治图谋”。昨天早些时候,米利班德在英国媒体上撰写的文章被西方媒体大量报道,米利班德在文章中不顾外交礼仪,宣称中国“劫持了”气候峰会。19日结束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至今没有成败定论,一场将责任诿过他人的游戏正惊人地在多国出现。欧洲是举行这次气候峰会的重要推手,但峰会上欧洲被认为没有成为主角,有评论甚至称欧洲“被边缘化了”,对峰会结果失望的情绪在欧洲大量蔓延。英国首相布朗21日以不点名的方式抨击“劫持”峰会的“一小撮”国家,应和米利班德。“欧洲在会前把人们对峰会的期望抬得太高,现在不得不面对国内压力,米利班德和布朗的话表明,傲慢、欺骗选民以及遇事就惊慌失措、给别人栽赃这些坏毛病同时存在于欧洲政坛。”一位中国国际问题专家对《环球时报》说。
英国大臣粗鲁攻击中国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昨天深夜发给《环球时报》的传真中说,中国为推动哥本哈根会议进程付出了艰苦努力,做了大量工作,并为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坚持国际共识做出了贡献。传真说,英方个别政客针对中国发表的言论具有明显的政治图谋。其目的是在推卸其应该履行的对发展中国家的义务,挑拨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传真称,“他们的企图是不可能得逞的”。
米利班德攻击中国的文章21日刊登在英国主流媒体之一的《卫报》上,文章题目是“离开哥本哈根之路”。在这篇近千字的文章中,米利班德以一副沉痛而惋惜的语气写道:我们从这里走向何处?这是哥本哈根会议之后我们大家都在问自己的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弄清错在何处的教训,同时认识到它所取得的成就。他大声抱怨峰会进程混乱,始终离不开程序游戏,但对本国责任绝口不提。
米利班德以一种披露内幕的姿态攻击中国说,我们没有就到2050年全球减排50%或发达国家减排80%达成协议。这两个提议都遭到中国反对,尽管这两个协议有发达国家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联盟的支持。他接着态度强硬地说,“还有一个更广的问题,即关于谈判的结构和本质。过去两周不时向公众呈现一种滑稽画面。我们不能再允许针对实质问题的谈判被以这种方式劫持。有必要对负责谈判的联合国机构和谈判方式进行重大改革”。
《卫报》网站同日另一篇文章的标题突出了火药味:“米利班德:中国试图劫持哥本哈根气候协议”。报道说,米利班德的文章特别提到中国,但其助理们明确说,“劫持者”还包括苏丹、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尼加拉瓜和古巴。21日,将“中国”与“劫持”联系起来的报道迅速在西方媒体上蔓延,且大都照搬米利班德对中国的指责。法国《费加罗报》暗示,米利班德意在让发展中国家分担对发达国家的责难。
BBC说,英国首相布朗将通过播客发表讲话,指责少数国家劫持了哥本哈根峰会,这是米利班德发表此番评论的背景。稍后,布朗如期发表讲话,指责“一小撮”国家“劫持”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和米利班德早前撰文不同,布朗没具体点名某个国家,但法新社及BBC的分析认为,这是与米利班德前后夹击的态度策略。英国《每日电讯报》说,布朗还想成为全球变暖“警察”,他和法国总统萨科齐都在着手提出建立一个用来监督每个国家减排行动的“欧洲监督组织”。报道称,由于在如何证明其实现减排承诺问题上有争执,哥本哈根峰会未能取得实质性的减排协议。中国尤其反对任何外部监督,欧盟监督可能遭到中国进一步的反对。
米利班德指责中国并没有获得一边倒的喝彩。《卫报》网站上,网民RedLenin则认为,发展中国家有权利尽快发展,问题在于西方的我们,我们消费了那么多能源,那么多原材料,那么多产品。我们只是自私的、贪婪的混蛋,我们期望发展中世界保持贫穷,我们因此保持富裕,下一步我们就打算从那些仍挨饿的国家进口粮食。还有网民似乎不看好讲话的效果。网民hairstreak留言说,米利班德先生是一个好人,但他是那种自认为能将他的意志加于中国的浮夸的英国人。
这样指责中国“有失风度”
丹麦气候与环境问题研究所专家克里斯坦森21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他看来,这次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既没有赢家,也没有输家,但因为欧洲事前对于会议抱有很高的希望,所以落差最大,失望也最严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了米利班德“过分高调”的举动。他说,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话语权上属于“弱势群体”,所以一旦大会出现什么问题,发达国家就会发动强大的舆论工具把责任推到发展中国家身上,所以米利班德的表现“并不出人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