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环产业集群稳定性研究

2009-12-21向秋兰朱艳飞

经济师 2009年5期
关键词:集群生态企业

向秋兰 朱艳飞 李 佳

摘要:循环产业集群以其减少环境污染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优势正在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文章从耗散结构和生态学理论的视角。对循环产业集群的内在运行机理进行了分析。具体从内部组织结构、辅助机构设施、市场条件及产业政策等方面分析了循环产业集群形成、发展和稳定运行的要素。研究认为,集群自组织结构的形成是循环产业集群稳定运行的条件。但需要协同“他组织”的作用才能完成。应在产业价值链和产业生态链基础上构建循环产业网络的自组织机构,这就需要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的共同作用。

关键词:循环产业集群耗散结构生态学稳定性自组织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OO4-491412009)05-067-03

一、引言

循环产业集群是指在循环经济模式上构建的产业集群。它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能量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要求产业集群的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重构。遵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流动模式,使得整个生产消费过程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从根本上解决集群方式所造成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循环产业集群以其显著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正日益成为区域实现跨越式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循环产业集群形成及演化的内在机理

产业生态系统是仿照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的,依据自然生态系统构成运行机理,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产业组织模式。循环产业集群是由众多具有产业联系及竞争共生关系的企业聚集而成,相互间结成“生产者——消费者一一分解者”的链式结构,通过副产品交换、产业共生及企业竞争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网络。它是产业生态系统的一种重要形式。

1生态学视角下循环产业群落的产生。与自然界生物物种类似,集群企业也是处在一个综合、复杂、多元的生态系统中。集群所处的环境以及集群的内部结构功能决定了其演化的方向,生态位则与集群演化密切相关。生态位是指环境中可以支持组织生存的独特资源空间,生态位宽度越宽,组织占有的资源越多,种群在竞争中就越强壮。根据生态位理论,生态位的中心位置决定组织的演化。循环产业集群应采取适应机制,设计出在环境中最合适的位置。在循环集群中,企业是其发展的主体,由核心企业(产业聚集核)构建的产业集群是循环集群发展的重要支撑。因而,培育和构建区域核心企业(产业)生态位就成为发展循环集群的重中之重。就是对产业或区域具有带动和辐射作用的企业(产业)做为核心组员。核心企业(产业)可能不止一个,在良好的集群环境下能不断地与周边及外界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从而能不断地壮大繁衍,并时周边和外界的企业和产业产生吸引。当然,单凭核心企业是不能形成产业群落的,还必须进行非核心企业及相关机构的生态位条件的营造,包括生产者企业、消费者企业和分解者企业的培育。主要是与核心企业有产业关联和产业联系的相关产业。它为核心企业提供物质循环和废物吸纳等配套服务,是整个产业链条不可缺少的环节。根据生态位理论,组织的发展和演化就是生态位不断扩大的过程,生态位能否扩大或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组织的发展。围绕主导产品形成上下游企业及横向关联的众多企业和机构就是一个生态位宽度不断扩大的过程。随着产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循环生产的更高要求,越来越多的生产环节分离出来,更多的生产工艺不断进入原产业链中,通过分析物质流、能量流、废物流,使企业结成相对固定的产业共生关系。形成循环产业网络,使原来的产业群落更具复杂化和多样化。

2自组织机制与循环产业集群的形成。区域产业群落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属于非线性复杂系统,按照协同学、非平衡相变和自组织理论的观点,只有形成了高度有序的自组织结构。系统才具有高效有序的特征。要使循环产业群落系统成为高效有序的循环产业集群,就必须让该系统在开放的条件下处于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与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等交换,其子系统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下,通过不断地竞争与合作而达到协同。处于社会经济系统下的产业集群,是一种自组织耗散结构。产业集群从外界输入物质与能量,向外界输送产品和服务,和外界有着密切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追逐利益的目标驱使,企业之间存在资源竞争和进入退出集聚区的竞争,竞争引起企业生态位的变动,从而导致集群企业不断的发生变化。这种群内企业的竞争引起状态的改变,形成了涨落。在集群各非线性机制作用下,微小的涨落形成的局部关联得以放大形成系统整体的关联,从而使系统状态发生改变。企业间的竞争可能对群落状态产生两种影响,杂乱无章或是稳定有序。不正当竞争会导致同质企业间恶性竞争,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而群落组织出现混乱、无序状态,严重的还可能致使企业群落衰退、末落和消亡。而良性互动的竞争机制的建立,对企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群落都有着积极的影响。能使企业为保持和提高自身竞争力,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和工艺,促进创新的出现。

循环产业群落通过发挥内在自组织机制。调动其协同竞争动力,此时群落系统内会出现序参量(主导产业),其它子系统都会在该序参量的“支配”和引导下协同运动,从而使整个产业群落进入一个更加高效有序的自组织状态,从而发挥其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生态和谐的功能,形成真正的循环产业集群。

3循环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问题与风险。(1)信任风险。信任风险是指产业共生网络中的合作双方因缺乏必要的沟通而造成的信任危机而产生的风险。循环产业集群的单个企业有以损失伙伴利益为代价的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动机,企业都有追逐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动机。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可能致使企业供应链的破坏、断裂。由于企业之间竞争地位的差异,分工的差异等导致收益的不对称,阻碍了企业间的平等合作。(2)结构性风险。由于产业生态系统本身的结构刚性而造成结构性风险,是影响循环产业集群稳定运行的最大障碍。产业共生系统内的企业结成固定的副产品交换关系,使得管道运输只适合于固定伙伴之间固定的废料交换,限制了其他副产品交换。当关键企业改变生产方式时,或者一个普通伙伴终止它的业务。就可能造成某种副产品数量不足。整个交换系统就会受到严重干扰。由于技术、工艺的限制,使企业同时使用多种副产品的可能性变小。可能会造成共生网络面临不稳定的威胁。(3)政策性风险。政策、法规上的缺失导致的政策性风险也是阻碍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的巨大障碍。从信息不对称和有限理性的角度来看。政府决策往往受到决策者个人个

性、追求目标、知识结构等影响,政府的知识远小于市场,因而不可能作出完全理性的决策,再加上循环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产业组织模式,无固定模式可循,会造成传统的产业政策代替循环产业集群政策的倾向。(4)文化差异造成的风险。在循环产业集群网络中,参与合作的企业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区,甚至于不同的国家。由于每家企业的历史、价值观、信仰不同,造成了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企业行为的巨大差异。因此,在产业共生网络的合作过程中,因企业文化和地域习惯的差异会不可避免出现各种冲突,使合作濒于破裂。

三、循环产业集群稳定性及影响因素

所谓循环产业集群的稳定性是指循环产业网络长期运作的潜力特别是应对外界变化的能力。针对循环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风险,需要构建区域创新网络。营造适宜集群发展的环境和生态位条件,如辅助机构设施、产业政策和市场条件,以推动集群协同和自组织结构的形成:还需要从内部组织结构出发。从副产品利用和资源再生的角度出发,把握产业集群中的价值链和生态链的联系,构建产业循环生态链,以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及生态和谐。促使循环产业集群稳定向前发展。

1内部组织结构(生态链与价值链)。从价值创造的角度看,在循环产业集群内部,包括原材料加工、中间产品生产、制成品组装、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集群内部各企业或企业单元围绕某一核心工艺或技术共同工作,实现供给、生产、销售、服务等功能。各企业或企业单元增加价值,而且重新创造价值,体现了价值的连续和有序的创造、传递过程。这种由于产业以某项工艺或工艺为基础以提供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效应系统为目标的具有相互衔接关系的企业集合就称为产业价值链。如果产业价值链中的企业供给、生产、销售、服务都处于一种良好的、自我动态调整的平衡状态。那么这个产业价值链就会很平稳的运行。反之,产业价值则无从谈起。从生态的角度看,上游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可以通过贸易的方式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从而形成了类似于生态食物链的“工业食物链”,实现了资源共生,形成了产业生态链结构。所谓产业生态链是指某一区域范围内的企业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资源(原料、副产品、信息、资金、人才)为纽带形成的具有产业衔接关系的企业联盟,实现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循环流动。

2辅助机构设施。主要包括硬件基础设施和中介服务机构。硬件基础设施是循环产业集群技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循环产业集群建立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要素、信息等在区域间的流动。而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是生产要素、信息等在区域间流动的载体;建设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和通讯设备。可以有效地减少运输成本,缩短运输时间,节省物质消耗;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便利的流动,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对于中小企业集群而言,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数量多,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相对较低,影响集群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外部交易的协调成本。企业集群的行业组织和中介服务机构的建立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并在必要时提供一种单个企业无能为力、具有外部性的服务。不仅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增加企业间的“非正式交流”,促进创新;可以协调各企业主的行为,增强互相信任;还可以促进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效率。

3产业政策。从组织形式上说,循环产业集群是一些中小企业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建成柔性的相互合作的副产品交换网络。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资金实力有限,因此,在循环产业集群形成之初,需要政府的引导规划和政策支持。政府的规划、引导等措施能产生示范效应和带动效应。鼓励民间组织和企业参与到循环产业集群的建设中来;适合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的企业政策、财税金融政策和资源生态政策。能促使其生态化发展;反垄断政策,能鼓励集群企业公平竞争,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适应发展风险投资的政策、法规体系,能创造适合于风险投资的制度环境,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4文化氛围。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沃土,生态文化氛围是循环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的条件之一就是推行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实现与生态文化氛围作用是相辅相成的。生态文化氛围的营造可以有助于循环经济的实现,同时循环经济的推行也会自发的帮助集群形成绿色、节约、环保的生态文化氛围。因此,要在地区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加强宣传教育,采取有关的政策措施,培育和形成有利于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生态文化氛围。此外,诚信的文化氛围的建立也直观重要。它还可以避免个别企业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出现的信用风险,从而避免影响到整个产业生态和产业生态网络的正常运行。

5市场条件。在循环产业集群的发展初期,由于其市场发育不足、市场机制不健全,政府应发挥先导作用,代替市场行使一部分资源配置的职能,以行政力量影响要素投入和配置状况。引导企业、资本等要素的集中。同时,积极着手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为市场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当循环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政府则应当充当市场调控者,制定市场规则和相关政策,为集群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市场服务,较多采用经济手段调节而较少采用行政手段干预,实现政府和市场良性互动。当循环产业集群处于成熟阶段时,政府应该转变职能,向经济、法律和监督调控转变,向管理服务型政府转变,充分发挥企业、行业组织及中介服务机构等作用。

四、“他组织”调动“自组织”以实现循环产业集群的稳定

所谓“他组织”,是相对于自组织而言的,是指在特定外部条件进行组织形成的有序结构。政府的力量就是一种典型的“他组织”。循环集群自组织的形成,需要在产业价值链和产业生态链的基础上进行横向耦合,纵向闭合以及系统整合,在这过程中人为的因素占有重要作用。因此。充分协调他组织与自组织的关系,通过他组织调动产业生态集群的自组织协同机制,才能达到构建循环产业集群、并促使其稳定的目的。

1聚集和完整产业价值链。必须以重点产品、主导产业的联动促进中小企业群的配套发展。围绕重点产品进行供应链配套,围绕重点项目发展下游产品。通过“配套带龙头,龙头带配套”的良性循环,拉长产业链条,拓展发展空间。积极扶持中小企业以高端、终端零部件产品为目标,形成产业零部件配套网络,发展配套产业。具体做法是。积极鼓励龙头企业就地配套生产,或从外地吸引企业到本地兴建配套厂。或直接与本地企业建立配套扩散关系。对于外地到本地兴建配套企业可在厂房用地上给予优惠;对于本地企业建立配套扩散关系。其配套企业可同等享受外商优惠。这不仅有利于吸引外来企业进入,而且对于龙头大企

业减少采购成本是很有利的。通过这种延伸产业链来带动产业集群和产业协作,可充分发挥集群的自组织效应,促进高效有序的产业组织结构的形成。

2整合和搭建产业生态链。在产业集群内部建立产业生态链,就要改变企业的经营目标,使之转化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容上来。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政府加大对静脉产业(废物利用和资源再生)的支持力度,增加对废物利用技术和循环再生技术的投入;行业协会等也应致力于各种技术和信息的传播、扩散。为企业转变生产方式提供服务。由于共同的经营目标,可促进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的共生合作关系。

3用产业价值链和产业生态链编制循环产业网络。为了实现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的层级利用和循环流动,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时系统进行结构和功能上的整合。整合方式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纵向闭合、横向耦合和系统整合。所谓纵向闭合,是指改变经济系统中在产品生产和消费方面存在的“资源——产品——环境废物”的线性流动模式,对产品生命周期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衔接,从而实现对产品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横向耦合,就是通过对不同的生产环节、工艺流程之间的横向联合,形成一个物质多级分层利用的网络系统,使原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能够在网络系统中作为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系统整合,就是对不同层次或同一层次的产业系统。以及各个层次产业系统与其所在环境系统间的物质(产品、废物和能量)流动进行统筹和衔接,以实现物质和能量在系统闹的循环和多层次利用。

4“自组织”与“他组织”协调循环集群的稳定。循环产业集群的稳定发展,需要作为集群主体的企业的稳定发展。政府应从改善这两方面出发,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运用政策性优惠、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担保等经济手段吸引外来企业投资,培育合适的主导企业(产业),促使其他企业围绕当地企业展开合作竞争,形成副产品交换网络,参与成员还应相互合作。建立信誉机制,共同承担起维护网络安全的责任。政府还需在企业的进入方面把好关,限制企业过度进入,避免恶性竞争和生态链的破坏。在集群网络比较薄弱的环节和节点给予支持。通过引入关联企业来弥补网络结构的刚性。通过政府外部力量的注入,产生强大的“场强”效应,在这种效应下企业互动合作,协同创新,从而调动集群的自组织机制,从而使集群组织跃迁到更高的状态。此外,非政府机构对循环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有利于集群创新的实现。如通过企业孵化器等培训,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生存能力和发展的空间。此外,循环产业集群的稳定发展。需要集群企业不断创新。避免发展的僵化。行业协会可以促进企业间、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社区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创新的实现。大量的参与性措施,包括参与性的研究、调查会、区域前景讨论,设计援助基金以及调研、访谈和焦点讨论等为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提供机会以交流彼此的忧虑、兴趣、想法,从而最大限度实现集群区域的环境质量和生活水平,这种具有特色文化内涵的文化环境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从而调动集群各要素的积极性。从而产生协同作用,促进自组织结构的形成和实现,并最终实现高效稳定发展。

[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金号:01BJL018),贵州省社科规划重大专项课题(黔社规[2008]1号),贵州省软科学基金课题(基金号:20072010及20064024),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0701111)等资助]

参考文献:

1蔡绍洪,向秋兰等,循环产业集群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和谐发展[J]经济纵横,2008(1)。

2蔡绍洪,汪劲松等,区域企业群落向产业集群演化的自组织协同机制[J]经济问题探索,2007(3)。

3彭仕政,蔡绍洪,赵行知,系统协同与自组织过程原理及应用[H],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8。

4蔡绍洪,彭仕政,赵行知,伍进,耗散结构与非平衡相变原理及应用[M],贵州科技出版社,1998。

5黄永军,自组织管理原理——通往秩序与活力之路[J],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11。

6王发明,循环经济系统的结构和风险研究——以贵港生态工业园为例[M]财贸研究。2007(5)。

7杜义飞,李仕明产业价值链:价值战略的创新形式[J],科学学研究,2004(5)。

8吴德进,产业集群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9王兆华循环经济:区域产业共生网络——生态工业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10劳爱乐[美],耿勇工业生态学和生态工业园[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11蔡绍洪等,区域集群创新网络形成发展的演进机理及特征[J],贵州社会科学,2007(5)。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学院贵州贵阳550004)

(责编:吕尚)

猜你喜欢

集群生态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生态养生”娱晚年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