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黄稻茬免耕撒播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09-12-21王红灿焦利霞
王红灿 焦利霞
摘要主要对沿黄稻区撒播麦,麦区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当采取的措施和高产栽培技术进行详细的叙述。
关键词沿黄稻区撒播麦高产栽培
沿黄河较近的低洼下湿的老稻区,由于收稻后无法适时整地,难以适期耕种,为了抢时播种,当地农民采用了在收稻前撒套播种麦的栽培措施。
稻田撒套播麦技术适用于腾茬迟于小麦播种适期的水稻茬口,完全免耕,省工节本,在水稻收获前先种麦,后割稻,争得了季节主动性,确保了小麦适期早播。
新乡市地处沿黄地带,常年种植小麦500万亩左右,其中沿黄撒播麦面积为45万亩。近年来,经过不断的发展,发现生产中存在一些问题,现对其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技术措施,为小麦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一、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品种选用不当,更新换代慢。撒播麦播种较早,一些农民选种时分不清半冬性和春性品种,选种时选用了春性品种,造成冬季冻害。撒播麦由于播种量较大,如果购买,需种量较大,不愿花钱买种子,农户往往采取自留种子或串换别人种子代替买种的办法,品种更新换代慢,影响了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2施肥不科学,管理粗放。农民施肥图省事只重视化肥的施用,不重视有机肥的施用,造成土壤板结,不能均衡供应养分;化肥使用重视前期、忽视后期的施用,拔节期一般不再追肥,造成小麦后期脱肥;只重视氮磷肥的施用,忽视钾肥的施用,极个别的农民整个生育期只施氮肥,不施磷钾肥,不能配方施肥。
3草害防治不及时。草害是撒播麦高产的重要限制因子。现在麦田大多是恶性杂草硬草,农民不能正确的防治,往往错过最佳防治时期,以致后期杂草草龄较大,想防治时效果不好,发生草荒。
4冬灌偏晚。由于种植习惯或水利条件的影响,农民种植的小麦往往冬灌不及时,冬灌时间一般在深冬,寒流来时不利于小麦的安全越冬。小麦的分蘖节外露,造成小麦受冻而死。
5不能园地制宜进行撒播。撒播小麦是省时省力的栽培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因无法适时整地,解决播期较晚的矛盾。对于收稻后能及早进行耕翻,播种条播麦的还是要尽量播种条播麦。一些农民为了省气,不论能否及时进行耕翻,都按撒播麦种植。
6播期偏早。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冬前积温和上世纪80年代有了很大变化,一些农民还是按照旧的播种习惯,9月20日前后就进行撒播,造成麦稻共生期较长,收稻后麦苗细弱,对小麦安全越冬不利。
二、技术措施及高产栽培技术
1因地制宜,适期播种。对于稻茬麦,10月25日前条播小麦比撒播小麦高产,10月25日以后条播小麦比撒播小麦产量低。播期越晚,减产幅度越大。因此,对于10月25日不能进行条播的小麦才适宜提前进行撒播。考虑到暖冬的因素,撒播小麦应在9月25日前后进行撒播,避免小麦冬前旺长。
2选用高产抗病品种。高产抗病品种产量高,对病害的抵抗力强。根据近年来的实验和生产实践表明,矮抗58、新麦18、周麦16是目前比较适宜撒播麦种植的品种,特别是矮抗58、新麦18,对白粉病抗性比较强。应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培训,加快推广新品种,促进新品种的更新换代,迅速提高生产水平。
3适时足墒下种。一般应在收稻前15天左右撒播。撒播时底墒必须充足,墒情不好时要及时浇水,力争地软如泥。低洼下湿有积水的地块,撒播前应先排干地表水,以防种子霉烂影响出苗。撒播时应将种子分2-3遍撒完,并将稻棵上棚架的麦种全部抖落入土,力求籽粒分布均匀一致。
4以有机肥为主,配方施肥。稻茬麦田,由于水稻生长期渍水时间长,土壤理化性状较差,为给小麦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要重视有机肥的投入和氮磷钾配方施肥。撒播小麦在稻熟后要抓紧腾茬,及早进行管理,趁浇水亩追40%复合肥20-25公斤,冬灌时再追40%复合肥20-25公斤,冬灌后亩盖细碎农家肥2-3方,小麦拔节期亩追尿素10公斤。
5科学浇水。稻茬撒播小麦在管理上要突出一个“早”,狠抓一个“促”字。一要早管理。收稻后及早施肥浇水,促使小麦生长,促之早分蘖、转壮。二是冬灌时间应提前至11月底到12月上旬,防冬灌过晚致使小麦遭受冻害。三是拔节水要在3月上旬普浇一遍。
6化学除草。稻茬麦田由于田间湿度大、杂草多,杂草生长旺盛,与小麦争水争肥,对小麦生长影响很大,必须采取化学除草。杂草一般在11月上中旬出苗率占95%以上,此时杂草比较幼嫩,应在此时普遍防治一遍。对于来年出生杂草较多的地块,可以再防治一遍。
7加强病虫害防治。稻茬小麦病虫害防治重点抓好三个关键时期:一是播种到出苗前后,通过种子处理,清洁田园、地头地边喷洒杀虫剂等方法,防治好地下害虫,兼治飞虱蚜虫等传毒昆虫,预防病毒病、黑穗病等病害的传播与危害;二是小麦返青起身期用粉锈宁防治两次纹枯病;三是小麦起身拔节以后至成熟,全力抓好“一喷三防”,综合防治白粉病、锈病、赤霉病、麦蜘蛛、蚜虫,预防青枯和干热风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