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策划
2009-12-21许宁
许 宁
摘要:新闻策划在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起着愈益重要的作用。策划要在出新的基础上,把重大新闻细化为本土新闻;让浅层次的新闻组合引发深层次思考;发掘有价值的新闻提升传播效应。
关键词:新闻报道;新闻策划;传播效应;本土新闻
中图分类号:G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8/09—0174—02
新闻策划在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起着愈益重要的作用,它是地市报站稳脚跟、做强新闻、赢得读者与市场不可或缺的手段和途径。在新闻同质化的今天,地市报当如何感知、勾画、整合、组织策划新闻,是地市报人应当也值得思考的问题。新闻策划是指媒体在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基础上,根据一个时期或一个专题的报道内容和方式所作的有创意的谋划与设计。对报纸来说,新闻策划的目的是更好地配置与运用新闻资源,以最佳报道方案,把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向读者作出报道的完整过程。
那么,有了一以贯之的一般性报道,为何还要化大气力去做烦琐的前期谋划和安排?报人皆知,一般性的日常报道往往带有一定的被动性,任务来了出击一下,采访结束立即成稿。报道的单一性且不论,就其成稿的时效性也限制了报道的深入。相反,经过策划的报道就具有了充分的主动性。对一张报纸而言,尤其是地市级党报,报道计划的方向、内容、方式几乎都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服务,围绕老百姓的热点需求去设计。这就意味着地市报人必须主动地根据有关精神,根据本媒体的实际,自主地确定报道方向、内容和方式,创造性地完成宣传任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地市报的模式已经进入效益发展阶段,在地市报日益向主流化转型的今天,为了更好地吸引读者的目光,新闻策划已成为其突破创新的法宝。新的新闻策划模式则伴随着这种转变应运而生。笔者从平日的工作当中略有小结。
把重大新闻细化为本土新闻
北京奥运会于2008年8月8日开幕,8月24日闭幕。按照本报党组的安排,日报和晨刊同步推出奥运报道。日报的安排是每天在一版刊发中国军团的综合消息;晨刊组织实施名为“北京旋风”的奥运特别报道,共计刊发17期近150块版面,报网互动、报纸与读者的互动引起的社会反响超出预料,与当地市面上的其他报纸相比,本报的奥运报道成为众多市民的首选。
反响强烈得益于本报精心的策划。本报是这样安排17个不眠之夜的奥运“大餐”的。社里作出部署,舍得版面、浓墨重彩。设置了中国时刻、焦点战报、皖将风采、今日看点、精彩看台、特别报道等几个大的板块。在报道深度上多做文章;赛事太多,不能做到面面俱到,本报就在选稿时突出重点、抓准看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各家地市报的稿源都来自新华社的电稿,我们除做好、做足、做优这一规定动作,还策划了“激情点评”和“我在赛场”栏目并及早告知于众或者主动预约稿件。“我在赛场”栏目刊发在奥运场馆看比赛的铜陵籍观众和在奥运场馆的铜陵籍志愿者写来的现场感受稿件;与铜陵新闻网联手开设的“激情评点”专栏,刊发市民观众对一幕幕精彩的角逐、一场场顶级的较量、一项项刷新的纪录所发出的感叹与点评等。
这种多层次的、立体化的新闻策划处理,既满足了读者对重大新闻的关注,也使得读者在本土化的新闻影响之下收获更多的贴近性新闻。
让浅层次的新闻组合引发深层次思考
春节是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是美丽的“中国结”。然而,这个传统节日的文化现在已经淡化成除夕夜的一场联欢晚会,淡化为经济现象的“黄金周”,甚至,对一些孩子而言,春节就是可以去麦当劳、肯德基。民俗文化的色彩这些年淡了。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该民族最好的聚合剂,是民族的向心力,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这样的传统文化力量。从2008年起,国务院已对节假日进行调整,大年三十大多数人不再上班,可以从从容容过个中国年。在如何引导市民过个热热闹闹的民俗年,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方面,本报策划:开设“过个时尚民俗年”专栏。年前报道相关民俗活动的筹备、流行、身怀民俗技艺人的忙碌身影(包括文字和图片);节间报道民俗活动开展情况。具体地,在农村关注民俗的特色氛围、民俗的回归,如剪纸、贴窗花、舞狮和龙灯、老洲对歌等;城镇着重关注民俗与时尚的结合,重在体验和传承。如带孩子到乡下体验包饺子、打年糕、贴春联、挂灯笼,包饺子与父母过个团圆年;去民俗风情最浓的地方旅游感受民俗;送戏下乡下社区,与市民村民过个文明祥和年;公务员今年过节更从容,可以把民俗年味搞得更浓一点。
这组策划的初衷就是让中国人心中的“中国结”打得结结实实,不仅渲染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字里行间透着一股股积聚和谐的力量。和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丝丝紧扣。这组策划就是告诉读者党报的作用引导舆论。
发掘有价值的新闻提升传播效应
笔者常常感到,搞策划就像出作文题,题目太宽泛,叫人写起来摸不着边际。同样,所出策划选题太宽泛,叫记者写起来找不到感受、找不到激情,写出来的还是老套路,虽成体系却没有特色,操作起来记者的积极性也不高。其实,反复思量,策划应当敏锐地感觉到有价值的新闻,让写者在采访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闪光的东西,以期理论与实践结合焕发出更为光彩的效应。
今年初,植树节前夕,本报拿出一个选题《向空间要生态》:可以在人们对生态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从开矿山体遭受破坏,尾砂库裸露,荒山绿化,室内绿化,立方绿化,等等方面,收集与之有关的资料、信息,综合人类对生态的认识、对山体的保护、对绿化的实施等展开报道。记者很快就拟出报道提纲,一组策划报道在较短时间内推出,先后刊发了《多头并举建设生态空间》、《700亩荒山披绿装》、《尾砂库上满目丹皮》、《沼泽变“水乡”》、《让绿来呵护人们》等稿件,既有典型经验推介,又有新方法的尝试,还有问题的提出与探讨。由于赶上植树造林时节,其中暴露的问题引起有关单位的关注,同时,一些单位的典型、特色做法得到了及时推广。这组报道从生态报道挖掘出了改造生态要经济效益和唤醒人类呵护生态的有价值的新闻,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应。
当然,每天发生的新闻都是大量的,但不是每件事情都能成为媒体上的新闻,也不是每件新闻都需要和值得策划,新闻策划当以受众、媒体、社会三者利益最大化为标准。为此,做新闻策划应当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策划要出新。地市报频频拿出出彩的策划得益于什么?人大新闻学院研究员刘全宝认为:新闻策划的第一要义是出新,既要涉足别人未曾涉足的领域,报道别人没有报道过的内容,又要采用别人没有使用过的形式。这就需要策划者开启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各种信息资讯,调动策划者的综合素质、智慧,进行周密谋划。
比如,党的代表大会届届都需要报道,如何出新,始终困扰着新闻从业人员。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报告出来当天,有媒体就组织专家就学习报告所产生的感想组织一批稿件。有侧重思想解放的,有侧重民生的,有新农村建设的,等等。不同的声音代表了不同阶层民众的不同期待。这样的创新策划在读者中产生了深刻的共鸣与认同,做到了人有我新。
策划基点要服务生活。《关于新闻的新闻》一文中写道:好新闻并不经常意味着推翻一位总统,好新闻更在于改变市民的生活。新闻媒体当为受众设置议程,策划就是完成这些议程的构想和设计。例如,每年的年终,本报策划一组年终报道。2004年,本报就认真梳理出十件实事,先后图文并茂刊发了《农村税费齐减免农民增收真欢喜》、《小额贷款雪中送炭》、《下水畅游园美》、《免交养老医疗保险代理费——下岗失业人员少了一笔开支》等10余组图文并茂的稿件。去年,本报针对当年大事多喜事多的特点,进行梳理,以“百姓乐事”为题进行报道,要求记者从典型的单个人写起,让他们谈中央、省、市新出台的惠民政策给其所在群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实惠,反映他们内心的真情实感。在主标题下,以内容提要的形式,将当年的惠民政策及总人数、总金额等简练地放置文前,以楷体字稍放大刊出,并配以受益人感激的出彩的大照片和实事项目办成后的美景美事,形成形式活泼、篇幅较大的板块,读来感到真切、活泼、悦目,又浓墨重彩,既对当年的大事实事进行了全方位报道,又在年末给人们带来了喜气,可谓一举多得。
策划注重互动性和参与性。报纸要有亲和力才能被读者接受。亲和力在实践中的表现就是报纸与读者的互动性和读者的参与性。近几年,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本市每两年选派一批党政机关的干部到落后村挂职锻炼。前几年本报搞过这方面的报道,但不少稿件写起来又是“大块文章”,不太鲜活,再加上大同小异,新闻性不是太好。
笔者在去年就来了一个互动,与市委组织部联系,召集lO位挂职接近一年、成绩突出的同志面对面讲授策划意图,以日记体的形式写稿,推出《驻村札记》栏目,先后刊发《到农村工作很充实》、《土地,牵动农户村民心》、《开沟引发的思考》、《纯朴的话语在耳边回响》、《忙电改心欣慰》、《富裕农民字字千斤》、《难忘这三天》、《沼气充满朝气》等lO余篇,各自围绕一个主题,选取最近各自生活和工作中的连续几天、几个片断、几个工作场景,各有各的主题,各有各的体会,各有各的思考,真切反映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时效性好,新闻性好,加上写得活,文字各有特色,感情真挚,耐读耐看。
这组策划互动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既激活报纸版面,也增强了报纸的亲和力,在竞争中多了一份取胜的砝码。
总而言之,对新闻媒体来说,大量成功的新闻报道策划可以迅速扩大报纸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同时也助推报纸办出特色,把握新闻舆论的引导权。如果我们重新审视新闻策划力对于我们地市报纸的新闻究竟意味着什么,笔者认为没有新闻策划的媒体定会失去报业竞争的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