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阈下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09-12-18谢蕴
谢 蕴
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在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教师必须要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现结合笔者几年来的一线教学经验,谈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
一、激情引趣,为创新奠定基础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一个人要在学业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首先必须对学业有满腔的热忱和极大的兴趣,肯用全部精神去做,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但它们不会自动涌现,这需要教师从创设认知“冲突”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因此,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对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二、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教育激励常常有如下的几种方式:榜样激励,要以学生中创新的事例为榜样,前景激励,青少年学生向往美好的理想,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参与激励,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表现激励,勇于表现自我是青少年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特长,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技能产生了无形的推动力,竞争激励,有竞争才有发展,学生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发挥了主体作用,有效地推动了化学创新活动的开展,成功激励,成功给人带来光荣、幸福等美好的感受,更能鼓励成功者不断进取,表扬激励,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良好方法,例如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可以向学生提问: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与溴水的反应和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我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补充了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的反应实验,又引导学生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结论的局限性,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发挥知识智力因素,培养创新能力
历年高考试题并不是课本知识内容的简单再现,而是取材于课本,加以变化和提高而得到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崭新途径,例如,教学中的一些概念、公式、定理,或因内容相似相近,或因形式相似相近,易造成混淆,在教学中,运用对比分析教学,就能促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事物联系中,发现问题的实质,学会客观地评价事物,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类比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经类比能使知识向更深的层次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拓展,在教学中,若教师从知识的顺延、从属、引申、互逆、相似等方面考虑和发掘类比因素,进行类比创新,就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不受“定势”或“模式”的束缚,去探索各种结论或未确定条件的各种可能性,这样充分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特别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从各方面人手,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教学不仅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而且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波澜。
(责任编辑: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