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在评价上存在哪些问题
2009-12-18黄诚
黄 诚
从2001年秋季开始,新一轮课程改革进入实验阶段,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全国各个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区正在努力建立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以有利于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有助于深化教学改革,这个新的评价体系发展的重点是: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学校的核心任务是教育教学,所以有关教育教学的评价则是整个新课程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做出描述和确定,是教学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的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与学,但是从各个新课程实验区的教学现状来看,由于受到人们的固有观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激烈的升学竞争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学评价的改革明显相对滞后,手段单一、方式简单的传统教学评价,依然是现行的主流,尽管教研部门和一线教师作了一些大胆的、有价值的尝试和探索,可惜大多数情况还是浅层的、微观的和零散的,无法对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产生根本性的改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2004年,第一批进入课改实验的学生即将完成初中三年的周期,正视我们在新课程实践中所面临的困难,并且想办法着手解决有关教学评价的有关问题,已经变得非常迫切、非常必要了,否则它将成为新课程改革进程中的“绊脚石”,以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为例,在评价上存在哪些主要问题?这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一、对教学评价本身的评价对象、内容、标准、功能认识模糊
较多的人将教学评价等同于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或者课堂教学评价、考试评价等等,其实它们之间是有共性,彼此相关联,但又各司其职,服务功能不尽相同。学生评价是面对学生的,教师评价是面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则是将教师和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对象,评价他们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的表现及结果,当然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的部分评价内容、标准也是教学评价所共有的,例如,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教师能否科学地评价学生等等,但教学评价更专注于教与学中的过程,而其他的两种评价还涵盖了对教师和学生个人的思想品德、社会表现等等在教学以外的内容评价,另外,课堂教学评价也只是教学评价的其中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但一节课的好坏不能代表教学的全部内容,教学评价还延伸到课外辅导、作业、实践活动等等与教学相关的部分,甚至,有的地方还仍然以考试评价的结果作为衡量教学好坏的唯一标准,却不知道教学内容不仅仅是考试,更重要的是育人,那只能让学生觉得自己学习除了为分数,就什么都没有了,接踵而来的就是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心理状态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不是教学的本意。
因为对教学评价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解,导致了初中数学教学评价无法真正实施,在较多的情况下往往以其他的评价结果取而代之,有的以上课教学的表现,有的以学生和家长的意见,有的以领导和其他教师的言论,有的以学生考试成绩,有的以同事之间的选举表决等等,这样的评价都很难做到完整、客观和全面,加上有关的教育管理机制的效能没有充分发挥,起不到有效的组织评价和指导作用,只在形式上、表面上下“功夫”,为了某一段时期的评奖和表彰,往往准备几份拟定的材料和报告,就可以对教学评价下结论了,以上学校教学现状的种种不适合的认识和做法,使得教学评价的诊断、指导、激励、导向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缺失,评价结果流于形式。
二、现在的各级教育管理机制与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不匹配,而且相对滞后,是教学评价改革的进展遇到较大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为高中优质教育资源不足,许多地方能够考入重点或示范性高中的学生录取比例与考入大学的学生录取比例相比还低较多,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那么以分数为录取标准的中考考试,成了全体学生竞争的目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学校和家长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也就无法从根本上摆脱以考试分数作为核心的评价标准,最终读取重点学校的学生上线人数则是评价一个学校或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且社会在传统上是认可的,由于这样的“功利关系”现状未能在近期内发生改变,新课程改革对教学评价的改革设想,显然就不能较好地落到实处,学校、教师和家长始终担心的还是学生的成绩,和他们能不能考上好的学校,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学的一切行为还必须以“升学”为主旨。
近期各个国家级实验区的新课程的中考方案在国家教育部的直接指导下陆续出台,尝试着取消了仅凭分数录取的单一方法,考生的中考成绩将是经过一定的科学程序转换成等级排序再实施录取,并增加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这从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分数的功能,但因为还没有经过实践的验证,社会的认可程度不高,学校、教师和家长仍在观望,并心存疑虑,而且其本质上还是以分数为衡量的尺度,加上综合素质评价的体系没有完善,一些标准不是很具体,在日常教学中缺少配套的措施和制度,存在较多的人为评定因素,显然在上级管理部门的评价制度、方法和标准的改革没有到位之前,大多数学校管理层对新课程下的教学评价的发展还是保留十分谨慎的态度,更不用谈及教师和家长了,还有人曾经认为一线教师的观念落后,应对教学评价改革不力负主要责任,这种看法的确有失偏颇,其实根本的问题在于教育管理体制的转变,我们的一些部门应该认真负起自身的责任,在有关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上,采取科学的态度,面向基层一线,进行深入研究,尽快拿出有利于新课程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在改革中请尽量避免太多的“假、大、空”的东西,很多事情不能只是“坐着吆喝”,而需要“站起来,走下去”做的。
三、新课程理论和教学现实之间存在的巨大落差,使得教师的热情和努力大都成为了美好的愿望
关于新课程评价方面的理论和观念,很多的还是停留在指导原则,或者是提供建议上,具有直接可操作性的教学评价的现成方案不多,需要人们自觉地在新课程实践中努力探索,找到办法,但是一方面各中学教师现在的日常教学任务是相当繁重的,大多数无暇顾及去进行深入的研讨;另一方面教师对新课程理论和观念的理解还存在着许多局限性,缺乏必要的指导;一线教师还受到学校原有的教学评价体制的限制,较多的上级领导和家长还只是关心“向教师要学习成绩”,其他的都可以“放一放”再说,在如此的状况下,教师在探索中一旦遇到挫折,就会停滞不前,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要求学校克服外界环境的干扰,独自按照新课程的教学评价理念去做,不是没有可能,但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是期
望过高了,也脱离现实状况,或者说社会环境和时机还不成熟。
新课程改革进行到现在,很多教育专家对教学评价报告在理论方面的评述较多,在实践中具体“怎样做”说得很少,特别是对相关的理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没有相应的解决办法,例如,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关注个体差异的评价,采用定性的办法评价,但班级的学生数量往往超出标准人数很多,要教师顾及到每一个学生,从教学的时间和精力上分析,如果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持,这几乎不可能实现,还有教学评价必须全面、全员和全程采集和利用教师对学生各种素质培养及各种技能发展有关的评价信息,全面地反映教与学的动态过程,但这样做的负担很重,事实上教师本身没办法,也没能力独立完成,也就是说至今为止还没有一套科学的、全面的、客观的、可靠的,大家都认同的适合教学实践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在一般的情况下,学校也只能按照日常教学经验和学生成绩表现来判断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在评价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了明确的理念和发展方向,但缺少具体的可行性方案;有广大学校、教师和各级行政领导的支持,但对教学评价理论及其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缺少清晰的认识;有不断探索的热情和实践的勇气,但缺少教育管理制度的保障,当然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远不止这些,只是它们是当务之急要解决的在教育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如果解决了这些问题,其他属于教学评价技术上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因为,平心而论,一线教师是可亲、可敬的,尽管他们的新课程理念也许有不到位的地方,但一直在努力地工作,说到底还是“为评价而教学”的,他们将会随着新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的发展而改变。
有人习惯把新课程教学评价中很多问题的出现归结为教师水平有限,不能适应发展,而我们的看法与之不同,换句话说:如果能为教师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管理机制和宽容的、合理的社会环境,提供教学评价所必需的技术指导服务和具体可操作的方案,提供一定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和激励,相信大多数教师还是能很好地实施新课程教学评价,并将其创新发展的,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该为此而努力,认认真真地对自己的职能负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评价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