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随生动 返璞归真
2009-12-18毛庆波
毛庆波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要讲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但在实际实施中,许多学校还是围绕着升学指标、课堂作秀等形式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考核,本文就尝试以一个案例来阐述笔者对自己所认识的初中数学教学评价现状的一点思索。
【案例】一次数学教研活动
前不久,参加了某教育共同体的一次数学教研活动,活动是这样安排的:说课——上课——评课“一条龙”,很典型的活动方式,组织者安排了一位中年女教师“掌门”,看得出还是在教坛上耕耘有些年了,听说是学科带头人,教学内容是浙教版第一册《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第二节课。
首先是说课,老师从说教材、说目标、说重点难点、说过程、说环节、说方法、说手段,面面俱到。
其次是上课,老师打开课件,学生讨论课本上的两道应用题,一题是“方程在图形中的初步应用问题”,另一题是“劳力分配问题”,上课按照课件呈现:复习列方程应用题步骤和方法——讲两个例题——做课本上的练习题——小结,学生就专心围着教师的讲解一听到底,就是练习,也是在教师的“启发”下运作,看得出步履艰难。
最后是评课,这次评课组织者认真,评课教师也不例外,大家一致肯定老师的课讲得精彩,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紧扣教材,讲完了课本上所有的内容,上课密度高,很好地完成了教学计划。
【思索】一个总的感觉,就是当下的数学教研活动缺乏一个字——研。
第一,就这次教研活动而言,本身意义不大,因为活动没有主题,没有目的,这是当今初中教研活动的通病,这种现象在学校更加突出,当前,在“唯分论”形势下搞教研活动,总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一般每个老师轮流上课,至于要解决什么问题都不清楚,这样的课已经毫无意义。
第二,就教学设计而言,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完全被教材“套牢”了。
两个例题,一题是“方程在图形中的初步应用问题”,另一题是“劳力分配问题”,教材在编排上把两个在相互联系上独立的问题放在一起,是不利于形成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它不过也是为了内容的“全面性”而生硬地放在一起,我们在教学时,不应该被教材牵着走,而应该大胆主动地处理教材,这位教师教学内容没有变通性,可以说迷信了教材,放弃了自己是教学资源开发者的角色。
对新课程的实施,我们必须十分明白,在教材处理的问题上,教师再不是“消费者”,而是创造者,就是说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目标前提下,应当大胆用好教材,而不是被教材牵着鼻子走,要注重校本教材的开发,注意:校本教材的开发不仅仅是教材新编,它包括教材的补充、拓展、整合等,对于现行新教材,编者也是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的理念编写的。
当然,编者在教育学术领域里造诣较深,但应该明白,他们未必来自基础教育一线,未必都能把握问题的方方面面,再加上我国教育发展的参差不齐,所编教材不一定绝对适用于各地各校,为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没有必要绝对“迷信”和“忠顺”,不局限于“吃透教材”、“讲深讲透”,而是在尊重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本校实际,大胆创新,该删的删,该补的补,该延伸的要延伸,只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和课程改革的大目标,均是可以的。
第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没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从头到尾,借助预设的课件“精彩”地一讲到底,根本没有顾及学生学习的心理感受,没有激发课堂“理解——沟通——主体参与——互动”活性因素,从而没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样墨守成规的课是没有创意的课,是糟糕的课。
第四,教师应把学生带到问题的世界里(最近发展区),一堂好课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进课堂,学生在课堂上应处处充满问题,教师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
我们并不全盘否定“包装”,本身好的东西,为了让人们了解,引起人们的注意,加强宣传着手包装一下是必要的,好的、实的、有价值的要包装,加以推广,与大家分享是好事,但包装毕竟是一种手段,包装只能装出风度、外表,而无法包装气质,课堂教学也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作,没有实质性地投入,包装只能东施效颦,所回报的只能是无效的学习,真实的、平实的课堂才是科学的课堂,因此教学无需多包装!数学课堂教学理应如此。
数学教学评价不应当只局限在学校内部,而应该走出学校,奔向社会,只有全社会都对数学教学评价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新课程标准中的理想评价机制才能建立,教师、学生才能真正分享新课程带来的丰硕果实,路,虽然很长,但总需要有人去走,愿更多的同仁一起踏上构建和谐评价之路。
(责任编辑: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