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2009-12-18陈仲夫
陈仲夫
摘要:提出科学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开端有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设置适当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高度的问题敏感性;尊重学生的问题,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勇于思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等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善于提出科学问题。
关键词:科学探究提出问题能力
培养探究欲望问题敏感性质疑精神
科学探究实质上是一种思维创新方式、思维习惯、一种能力系列,更是培养科学观念与能力的关键途径,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曲折、艰辛和乐趣,发展学生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科学本质的认识。
提出科学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开端有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加强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设置适当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皮亚杰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地从环境中吸收的,不是预先在儿童头脑中形成,并随着儿童的成熟随时出现的,而是由儿童通过他的心理结构与他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的。
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探究者,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系列探究活动中,发挥个体能动作用与外界环境交互的过程,要让学生学习什么,怎么学,教师要精心地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设疑、激疑和质疑,有的放矢地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最终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有机地展开教学过程。
科学探究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研究发现一个适合探究的问题至少具有两个特征:即这个问题必须是一个需要学生进行解释并且能够为学生所解释的问题,这个问题必须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下面是笔者在进行有关食物链和生态平衡单元教学课上的一段话:“许多年前,在西南部的山里有很多鹿,它们的数量一直变化不大,山里还有狼,从城镇里来的某些人目睹狼群咬到了鹿群里的两只小鹿,人们非常震惊,结果发动了一场灭狼运动,使人们惊奇的是,在灭狼以后的几年里,鹿的数量反而明显地减少了,既然狼是鹿的天敌,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
毫无疑问,笔者设计的这一问题情景及从中提出的探究的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专心探究,在同伴的共同努力下,从实际出发,就现有的实验材料和已有的经验与知识,做各种实验、推测,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要知道,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玩”得开心,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并且用不同的方式复述,可以理清他们的思维过程,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是如何思维和学习的,师生在这一过程中共同参与探究,获得一些各自心照不宣的理解:是学生在其周围的生活环境中所感、所思的具体行动;是一种普遍的方法,可以用于其他学科,这一活动过程不应该是“有计划”和“有意图”的,而是“互动”的,整个活动中学生不受约束,平等对话,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及想象力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二、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高度的问题敏感性
对问题的高度敏感性,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很快就能注意到某一情景中存在的问题;二是能够在貌似平淡无奇的事物中觉察到一些奇特、不同寻常的事物或从不同的角度看平常的事物,而现在学生却是习惯了接受课本上的及教师讲的知识,不去想想为什么,也根本不会意识到还有什么新的方法、技术,久而久之,学生对问题就失去了敏感性。
笔者在上《水能和风能》这一节课时,讲到节约用水,从我们关紧水龙头做起,有学生提出:“关紧水龙头,真能节约很多水吗?”就此问题,笔者当场布置学生课后马上去研究“假设学校的20个水龙头全关不紧,流一个月会造成多大的浪费?”学生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每一个水龙头关不紧后,每秒钟流2滴水,每滴水约0.05毫升,每一个水龙头一个月会造成水流失259.2升,20个水龙头就自白流走了5184升水。
毫无疑问,学生所得的结论是其意想不到的,经过这次探究活动后,学生会以新奇的眼光看待周围的平常事物,在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探究活动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注意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和创新意识,让其能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新奇的事物或从新的角度看待平常事物。
三、尊重学生的问题,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健康发展,是因为“发问”是学生思维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望、好奇心的流露,这种心理将推动学生不断地带着问题去思考,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关键是教师提什么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入,能提出问题,把每一个环节变成每个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这不仅要求教师提倡教学民主,在平等、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质疑问难,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示,各种奇思妙想、独到的见解就会层出不穷;还要求教师必须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轻易作出简单的回答,要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提出问题的权力,“问者无错”,在“问”中才能学到知识,发展个性,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使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
在当前的探究学习活动中,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但不注意引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教师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武断地确定探究的问题,笔者参加教研活动,听了一位自然科学教师的课,该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燃烧现象发生的条件时有下面的一组活动:
师:你们现在想弄清有关燃烧的什么问题?
生: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燃烧现象?
生: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生:什么物体可以燃烧?
生:物体燃烧后会怎样?
师:你们认为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像上面这位教师这样简单地处理和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无疑是对学生心理的一种伤害,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丧失和改变提问题的兴趣和习惯,其实,学生提出的以上问题都属于同一类,只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稍加分析整理就会发现,教师组织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实际是在肯定和鼓励学生乐于提问的行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教师要相信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争取不同的教育方式,细心呵护每一个学生的好奇心。
四、鼓励学生勇于思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勇于思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和自信心,学生失去了质疑的自信,就会人云亦云、缺乏主见,迷信权威而迷失自我,经常出现的就是“没有问题、没有发现”,真有了发现也不敢讲出来。
笔者在上《生物的多样性》这节课时,留几分钟让学生就生物灭绝的原因发表自己的见解,一位学生说“生物灭绝的原因是人类对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如二战期间德国在太平洋发射了许多鱼雷,其中一部分没有爆炸便沉入海底,最近几年,这些鱼雷的化学成分泄漏,导致海水污染,使生活在这一带的鲨鱼冲上海滩集体自杀,”另一位学生马上反驳说:“如你所说的是海水被污染后造成的,那为什么鲸鱼和其他的海洋生物不会自杀?可见鲨鱼的集体自杀根本不是鱼雷造成的,”前一位学生反驳说:“那为什么会这么巧,这么多的鲨鱼会集体自杀?”两人争论不休,但又说不出所以然,笔者首先表扬了两位学生肯思考,具有很好的质疑精神,然后让全班学生回家查查有关资料,探究为什么鲨鱼会集体自杀,经过学生的努力,终于有学生在《百科知识问与答生物卷》中找到答案:“经过生物学家的分析得知,由于某种病毒侵害了一部分鲨鱼的导航系统,导致这些鲨鱼冲上海滩自杀,而病毒是可以传染的,于是生活在这一区域的鲨鱼都集体自杀了。”
我们在教学中应提出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有些答案可能需要学生用一生去探索,这样,虽然在课堂上没有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通过想方设法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让学生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就会保护和激励学生所有的创造欲望,学生在不断的尝试和实践中,自然会产生许多疑问,有了提出问题的欲望。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S],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3]初中探究型课程导师指导手册[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责任编辑: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