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09-12-18曲惠玲
曲惠玲
近年来,中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暴露出诸多心理问题,具体表现有思想偏激、行为怪异、不善交往、过于封闭自己、过于清高但又缺乏应有的自信心、处理问题不果断等,因此,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被广泛关注,作为化学教师,我们应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是学科教学的主渠道,课堂心理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课堂心理环境是指课堂中影响学生认知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由教师和学生心理环境构成。
1、教师应保持心理健康,塑造人格魅力
人格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的精神力量,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来自于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深厚的知识积累,来自于教师的优良品质,故教师要在课堂上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始终豁达、开朗、乐观向上,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
2、积极营造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
冰心说过,“有了爱,便有一切”,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的关键是教师要对学生“施爱”,可以说,教育事业就是倾注爱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用激励性语言、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对学生多加关爱;多接触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遇到问题或矛盾时,不妨用一些幽默的语言化解矛盾,用豁达的胸怀谅解学生,用耐心和真诚来拉近师生之间情感上的距离,增强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以便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进而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师生情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求知。
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生在课堂上主题意识的表现,是指学生在课堂认知活动中的主动怀疑和探究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教师要掌握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将质疑升华为学生的动机和需求,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批判思维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挖掘教材中适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
化学教材中有许多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若能挖掘出来,结合学生的特点,借以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利用化学教学要求重视化学实验,强调尊重客观事实;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让学生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结合而产生情感和意识,体验和经历“事实胜于雄辩”的魅力,进而引导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客观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正确地估量自己,摆正自己在班级、家庭和社会上的位置,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学会与他人交往,保持良好的心态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如,在对化学实验中制取氧气的装置进行分析时,指出它是由铁架台、铁夹、酒精灯、玻璃导管、大试管、橡皮塞、水槽等很多单个的仪器按一定的顺序组装成的“集体”,能完成制取氧气的实验,若将他们拆开,则无法完成这个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的内涵,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集体的重要,在集体中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善于与他人团结合作,逐步培养出爱家庭、爱集体、爱祖国、爱人类的高尚品质。
又如,利用在化学史教学中,对名人取得成就的故事介绍,让学生领悟献身科学应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相信科学,相信规律,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和“还原”是一对矛盾,结合“矛盾的对立统一”,利用“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人生始终保持正面积极的态度,能够信心十足地面对挑战。
总之,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品质,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结合学科,找准“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责任编辑: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