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新闻报道应对突发灾难事件的突破与反思

2009-12-18郝艳杰

大家 2009年10期
关键词:汶川电视新闻突发事件

王 梅 李 丽 郝艳杰

摘要:2008年5月的四川大地震属于突发性灾难事件,这类事件由于其发生的突然性、巨大的破坏性和涉及的范围之广,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事件本身的引人注目相比,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中国电视媒体在此次报道行动中介入的时间、记者深入的范围以及报道涉及的主题也比以往类似题材的报道有所突破。总结这次灾难性事件的电视新闻报道经验,发现并改进问题,对于提高今后同类电视新闻报道工作的宣传效果都有直接的帮助。

关键词:突发事件 汶川 电视新闻

灾难性事件是具有反常性的破坏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类社会群体或个人对自然界、社会、人类文化或价值观念认知的确定性降低,破坏了社会环境已有的和谐。媒体的报道能使整个社会及个人在最快的时间里对灾难性事件的表层信息(即发生了什么事)和深层信息(即为什么发生或有什么样的影响)有比较明确的认知,进而调整自身原有的认识结构,最大限度地消除认知上的不确定性和心理上的不稳定性,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人文价值环境的重新整合。从这个角度出发,自新闻事业诞生以来,突发性灾难事件就一直是新闻媒体报道活动的重点。

关于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大规模的抗震救灾报道已告一段落,但今后我们各级各类新闻媒体还可能面临其他类似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任务。总结此次灾难性事件的电视新闻报道经验,发现并改进不足,对于提高今后同类题材电视新闻报道工作的宣传效果,有着非常直接的促进作用。

首先,尽早开始直播是电视抢得时效先机的关键。

央视从地震当天就开始采取全天直播的报道方式,一套与新闻频道并机直播,其他的节目播出都暂时停止,全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而且由于地震的长期影响,这样的播出状态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直到现在新闻频道每天还有专门的节目围绕着这一主题在不断播出。直播这种报道形式可以实现现场声、像的同步传输,是电视区别于其他媒介形式独特的优势所在。靠着现场直播这种及时、鲜活的报道形式和传统媒体长期以来积累的社会公信力,突发事件发生时电视在与其他媒体的竞争中更胜一筹。

媒体第一时间发布准确的消息进行报道,可以有效的缓解社会恐慌,准确权威的信息更可以避免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四川汶川周一(5月12日)发生7.8级地震后,中国官方媒体迅速报道有关消息,引人注目。从中央电视台到各地方台,从新华网、人民网和新浪网等主要新闻网络都在第一时间推出四川地震专题,24小时滚动报道。”国外媒体纷纷对中国媒体这次的迅速反映发表评论,认为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正试图改变以往隐瞒或迟缓公布的做法,以期掌握舆论的主动权。

路透社将中国对这次地震灾害的报道处理情况与前一段时间缅甸军政府应对导致10万人死伤的飓风袭击事件的处理方式进行了对比。缅甸军政府迟缓、冷漠的反应,对外国援助施以苛刻的条件,并试图隐瞒真实灾情而延误救灾情况与这次地震中国新闻媒体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与以往中国国内出现灾难时的报道相比,媒体表现也更为迅速、透明,让中国逐渐远离了过去掩盖危机的形象。

5月12日15时20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频道并机进入直播,随后国际频道也进入直播。可以说,央视直播的《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在这次各类媒体的报道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也立刻成为国际电视媒体报道的重要新闻源。据不完全统计,有113个国家和地区的298家电视机构进行转播或部分使用直播信号。

有人认为,中国媒体对于汶川大地震的报道,是多年来所有灾难发生后最快速最广泛的一次。从年初的冻雪到5月的震灾,短短几个月,中国政府无论是反应的灵敏,还是应对的效率,都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路透社5月14日的评论说,与以往的历次灾难不同,中国政府此次对灾情的信息没有任何隐瞒,并承认最终的死亡数字可能达数万。在灾难发生时,媒体第一时间报道可以有效缓解社会恐慌,媒体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可以避免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媒体的动员组织作用可以聚集民心,使抗击灾难的行动更加有力。坦诚的态度,及时地措施,才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进一步的赢得帮助减少损失。因此说尽早开始电视最有竞争力的直播报道能帮助电视台抢占灾难性事件信息报道的先机。

其次,开展灾难性事件报道策略研究是做好此类报道的根本保障。

针对瞬息万变的灾情,直播手段是电视媒体的首选,这也是对媒体技术水平的检验;同时,对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还是对媒体整个组织、调动系统和管理系统保障能力的全面考核,任何一方面的疏忽和纰漏都可能在报道中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突发事件的报道是对媒体整体报道能力的一次综合测试。

在分析这次四川地震具体报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总结此类事件的报道策略,有利于形成更有效的信息传播,使报道更加科学化。比如关于灾难性事件整个报道流程如何操作,报道可以依照事态发展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报道工作如何安排,该有何侧重等等。以这次地震事件为出发点,通过对灾难性事件报道本身的分析,提炼出类似的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技巧的选择,制定出相应的报道策略,最终把这些思考上升到理论层面,能够对今后的新闻报道实践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

非典后,政府系统、卫生医疗系统都逐步建立健全了重大疫情报告、通报制度,明确各级、各类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协调、指挥工作,力求发生突发情况后,缩短反应时间,提高反应效率。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也需要建立类似的突发事件报道规划。媒体是社会信息沟通的重要渠道,在灾难发生的时候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灾难发生时,媒体需要在最短时间内集中自己手中的人力、物力,更需要上下协调一致。这就要改变原有的工作重心,对日常播出计划做出调整。结合这次灾难性事件报道,总结报道中出现的经验和教训,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从前方记者到后方指挥人员的责任分工手册,无疑会使今后遇到此类事件报道时媒体的工作更加快速而有序,更加富有成效。这种长远报道策略的制定,也是这次地震报道告一段落的时候,我们对媒体自身的表现进行反思、评价时要思考的重点问题之一。

此外,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特别直播节目从5月12日地震当天开始就覆盖了新闻频道和综合频道从早间一直到晚间的节目,这么具有巨大冲击力的关于灾难的报道一直持续了半个月以上的时间。如此长时间、大量的报道是否会逐渐失去对人们的吸引力,造成收视疲劳,也是这次地震报道留给我们的思考。这也更加说明对此类事件报道策略的研究是具有必要性的。

这种报道规划的制定,其目的在于提高媒体对灾难性事件综合应对能力。其内容涉及方面可以包括各部门的职责和反应机制,报道的题材分类与侧重,报道不同阶段的划分和报道重点设计,报道人员应注意的问题,报道的前后方联系及保障工作等方面。同时,这次地震直播报道内容的单一还提醒我们,媒体应加强自身对于素材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运用工作。把自己以往报道的资料和其他媒体相关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以便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能够在报道素材上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以多样、丰富的内容满足灾难袭来时社会的整体需求,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这也是此次地震报道给我们提出的一个长远的课题。

参考文献:

[1]BBC:《四川大地震考验中国媒体》

[2]英国金融时报:《汶川地震:中国形象的嬗变信号》

[3]见陈耀文5月13日的博客《为关于四川地震灾害的新闻报道而欣慰》

(王梅,1981年,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新闻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李丽,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郝艳杰,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汶川电视新闻突发事件
从功能语用角度解析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策略
壮语电视新闻制作创新探析
曲奏汶川情花开时代梦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处置及应对策略
“5·12”汶川大地震10年记(上篇)
试论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现象
收益共享—回购联合契约下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协调策略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汶川樱桃熟了
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