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亦庄亦谐咏史诗

2009-12-18王建军谢吉庆

大家 2009年10期
关键词:李商隐历史

王建军 谢吉庆

摘 要:咏史诗作为一种诗歌门类,是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来抒发个人情感和个人报负的,在其发展过程,中以唐代最为繁盛,本文撷取大家耳熟能详的几首咏史诗,简略的概括分析其特点。

关键词:咏史诗 诗史相融

“诗言志,歌咏言”,文史互通,诗史相融。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着相当比例的咏史诗。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诗经》《离骚》中就有这种作品,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是自东汉时班固的《咏史》开始。“以史为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它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悠悠五千年,泱泱廿四史,实为世界稀有,历史遗迹,人物风流,一直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艺术家们直面现实人生,或从对历史事实的思考中生发出许多感喟许多讽慨,或从对历史事实的研究中生发出许多联想许多假设。诗人对历史的研究思考有更多的情感,有更鲜明的形象,这就是怀古咏史诗比那些精辟的史论文章更富有魅力,更能广泛流传的原因吧。

咏史诗首先是诗中有历史,或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或历史遗迹。诗中的“历史”不必如史书中的“历史”那么确切。《贞一斋诗说》说,“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看古人名作可见。” 这当然不是说怀古咏史诗可以歪曲历史篡改历史,作为一种艺术创作,诗人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叙述历史,表情达意,就需要创造出更集中、更典型的环境、形象。李商隐的咏史诗之所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原因就在于此。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咏史诗,往往是别有寄托,借题发挥,或讽谕现实,或抒写怀抱,言在此而意在彼,语不多而情无限。大概古代法网愈密,文禁愈严,则人们越不敢越雷池以现实为题材,以免偶触文网,得罪当权者。于是只好借古人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把自己抑郁激愤之情,刺世嫉邪之感,在评价古人之中曲折的表现出来。所以咏史诗能够蔚然成风,到了唐代中后期,已经出现了专门写历史题材的诗人。他们大都用笔委婉,寓意精深,截取历史上的一时一事,画龙点睛的为大家展现了一幅幅封建王朝盛衰兴亡的历史画卷。

首先,咏史诗以立意为宗,以议论为主,用形象的语言,说明艰深的道理,而又有声有色,入情入理,既有很强的说服力,又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同是项羽,杜牧认为他如果能够忍辱负重,退居江东,积蓄力量,未尝不可和刘邦再决雌雄,逐鹿中原。所以他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王安实则针峰相对,他的《叠题乌江亭》写到:“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他认为西楚霸王已经势穷力尽,众叛亲离,不可能重整旗鼓,东山再起。同样是评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胡曾《汴水》写道:“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把隋炀帝的残暴奢侈,以至隋朝的灭亡都归罪于运河的开凿;而皮日休则认为隋炀帝开凿运河,从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角度来说是有功的。他的《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把运河和大禹治水相提并论。显然,前者着眼当时的是非功过,后者着眼于历史功过,前者看的是表象,后者则挖掘了事物的本质。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是杨贵妃与唐明皇的爱情,普通人都为他们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里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的誓言而感动,为贵妃的悲惨结局唏嘘不已,而清代袁枚则认为杨贵妃与李隆基的爱情是建立在“离散天下之子女”的基础上的,他在《马嵬》里写到:“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里多”。因而他们的悲剧结局,是不值得同情的。以上虽然取舍不同,毁誉各异,但都立意新颖,独具慧眼,足以启发我们的思想,开拓我们的眼界。这些都是以议论为诗的,具有析理入微,命意不凡,发前人之所未发,言前人之所不敢言的特点,因而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

其次,咏史诗以文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使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的结合起来,,既有感人的形象,又有动人的议论,把诗和史熔为一炉。它既提倡突破传统,直抒胸臆,又强调不拘一格,自由创造。如焚书坑儒一直是把秦始皇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铁钉,但诗人不是剑拔弩张,直数其罪,而是在嬉笑怒骂中,寄寓鞭挞批判之意,从而强化了幽默感和艺术性。章碣《 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纯然是揶揄调侃的口吻,包含着极为辛辣的讽刺意味。丁尧臣《阿房》:“百里骊山一炬焦,劫灰何处认前朝,诗书焚后今尤在,到底阿房不耐烧。”一针见血的指出,书是烧不尽的,儒是坑不完的,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却免不了“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浩劫。这种辞藻清丽,义理深邃,短短二十八个字的咏史诗,较之贾谊的《过秦论》,杜牧的《阿房宫赋》,更集中,更凝练,琅琅上口。一提到晚唐的李商隐,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抒情作品中的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其实这类诗在李诗中并不占多数,李商隐是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的诗人,在其现存的约六百首诗中,占了六分之一,比重相当高。而他的咏史诗历来受到推重,内容则多针对封建统治者的淫奢昏愚进行讽慨。如《隋宫》:写隋炀帝的逸游和荒淫,从已然推想到未然,从生前预拟死后,在含蓄微婉的抒情中,寓深刻的思致,尖锐的讽刺。唐代后期,许多皇帝不重求贤重求仙,希企长生。李商隐一再予以冷嘲热讽。《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借贾谊宣室夜召一事,加以发挥,通过汉文帝“不问苍生”的大问题,而问荒诞无稽的鬼神,而辜负了贾生无与伦比的才调,发泄了对于皇帝不识贤任能的不满。也借以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牢骚。安史乱后,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败,李商隐对玄宗的失政特别感到痛心,讽刺也特别尖锐。如《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诗中每一联都包含鲜明的对照,再辅以虚字的抑扬,在冷讽的同时,寓有深沉的感慨。挖苦玄宗沉迷女色、荒废朝政以至兵祸骤降、宠妃难保。在唐代其他诗人大都忙着歌咏明皇杨妃生死不渝之情的时候,李商隐无情的嘲讽正可见其批判的冷峻深刻,识见的高人一筹。这类作品,都通过典型的史实,把讽刺对象的内心世界照的肝胆毕露,象一团烈火,把一切丑恶的东西,烧的无处遁行。所有这些都是“史”和“诗”完美结合产生的艺术效果。

总之,咏史诗虽然篇幅短小,但艺术容量却很大。它精练,曲折,尖锐,泼辣,洗尽铅华,清丽可诵,以极浅近的语言,表达极其丰富的思想,用旁敲侧击的手法,创造引人入胜的意境,善于把千言万语说不清的道理,用简洁的语言最贴切的表达出来,形象是那样的优美,寄托是那样的深远,令人荡气回肠,玩味无穷。

参考文献:

[1]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 萧涤非 程千帆等〈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3] 刘学锴〈李商隐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建军,男,1973年9月 ,在职研究生,廊坊职业技术学院;谢吉庆 ,1976年,男,河北廊坊人,讲师,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文法系。)

猜你喜欢

李商隐历史
石榴
李商隐:道是无情却有情
录唐?李商隐《无题》诗(草书)
李商隐:世上天真莫如你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