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案例与评析

2009-12-18张桂正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10期
关键词:雪松谜底枝丫

张桂正

案例一

师:(出示投影)这一奇异的景观始终是个谜,谁也不知道谜底在哪儿。请大家用心读读这句话,试着读出自己的滋味。

生:(读得正确流利,但感情不是很到位,突出了“始终”一词)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得出魁北克山谷之谜已经存在了很多年。谁有不同的感受?

生:我关注的是“谜底”。(该生读得很有感情)

师:读得不错,谁还想读?

生:我很想知道谜底在什么地方。(该生读,有意强调了“在哪儿”)

生:我还想这样读。(该生读时突出了“谁”)

生:我想通过朗读来表现山谷的神秘。(该生读时感情充沛,创造性地将后半句轻读,赢得了阵阵掌声)

评析:学生受教者积极情绪和言语的影响,积极感悟、大胆进行个性化朗读。有的突出了“奇异”,有的侧重于“谜底”,有的着力于“在哪儿”,还有的努力表现山谷之谜的神秘。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案例二

师:(出示课文:“不一会儿,满坡的雪松上就积了厚厚的一层雪。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然后从自己最关注的角度说说自己的发现、体会和思考。

生:(静心读书,圈画批注)

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了这句话。相信不少同学一定有话想说。

生1:(读第一句话)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风雪的狂暴,不禁为雪松感到担心。

师:老师和你有同感。

生2:读了这一段,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雪松与暴风雪搏斗的画面,它一次次被风雪压得弯下了腰,但又一次次地挺直身躯。

师:你很会读书,读出了文字背后的画面。

生3:当我一开始读到雪松的枝丫向下弯曲时,便认为雪松不够坚强。读了全段之后,我终于明白了,雪松并不是害怕风雪而退缩,它一时的弯曲是为了让一些积雪从树枝上滑落,然后再及时反弹。雪松真聪明。

师:你也很聪明,你是雪松的知音。

生4:此时此刻,我觉得那屹立于东坡的雪松就像一位战士——一位有勇有谋、不屈不挠的战士。

生5:我在和同桌交流读书感受时,试着手心向上,伸出手臂作为树枝,同桌将我的手臂向下压来模仿雪松的枝丫向下弯曲,我感到很痛。由此,我想到了雪松与风雪抗争的艰辛。

师:你的体会很深刻!

评析:在阅读教学中,充分鼓励学生从各自独特的视角去体会、去解读课文。进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精神劳动所带来的快乐,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真正积累属于自己的语言。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了彰显

案例三

师:(引导学生诵读、感悟、体味“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管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这段话后,出示陈毅所写的《青松》)

师:(激发学生联系所学内容,读诗、改诗、创造性地写诗赋词来赞美雪松,教师加以适当指导。学生情绪高涨,奋笔疾书)

生1:大雪积雪松,雪松弯后直。要知松坚韧,待到弹起时。

生2:风雪压雪松,雪松弯后伸。历经千般苦,最终得生存。

生3:寒冬欲摧雪松,风中巍然不动。任它肆雪乱飞,雪松以退为攻。

生4:漫天飞雪积雪松,雪松弯后使弹功。西坡雪小杂树生,雪松傲立东坡中。

生5:风雪呼啸摧雪松,雪松不畏立山间。有勇能谋抗困难,先来弯曲后反弹。弯曲弯曲再弯曲,反弹反弹复反弹。如此循环实不易,不屈不挠令人赞。

生6:天寒地冻,唯有雪松耸立,东坡之上,独有雪松生存。大雪纷纷落下,雪松苍翠挺拔。积雪压枝一层层,雪松先弯后弹巧脱身。反反复复抗争,历经数载仍完好无损。树木之中,堪称楷模;风雪之间,其乃真英雄。

评析:课堂练笔设计,符合学生求知、实践、模仿与创造的心理规律,给了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机会,人人动笔,个个参与,在实践中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在内容上,学生从简单的联系课文的关键词去改写《青松》,再到结合诵读全文所积淀的语感试写《雪松》,最后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语言去赞美雪松,令人读了为之振奋;在形式上。从五言到六言到七言到长短句,更是精彩纷呈。如果把学生笔下所流淌出来的一首首诗作比成浪花的话,那它无疑是言语的浪花,是情思的浪花,是生命的浪花

(责任编辑:符洁)

猜你喜欢

雪松谜底枝丫
一只来自春天的鸟
Is the color scheme in 《Yanxi Raiders》 a “national product” or a“national product”?
谁来给雪松传粉
谜底大揭秘
画一棵有许多枝丫的“树形图”
鹿树
谜底大揭秘
谜底大揭秘
雪松为什么四季常青
谜语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