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高效语文课堂必备的五大元素

2009-12-18戴亚兵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10期
关键词:阿炳杰奎琳课文

戴亚兵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可以说,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应该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从走近文本到一步步深入文本,老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课堂始终充满了生命活力,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

通过对多位老师课堂教学案例的研究,笔者认为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应该具备如下的元素。

一、情趣: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渲染

情趣教学。就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趣因素,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诱导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成功的语文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情趣。高效的语文课堂应是情趣和梦幻的栖息地。

我们来看看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小珊迪》一课时的导入教学片断。

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在德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决定留德发展。他找到第一家公司,没被录取,找到第二家,人家也拒绝了他……他找了25家大公司,都没找到工作。于是他去了一家小公司。他想,凭我的学位和才能,在小公司里干干肯定是不成问题的。但是,那家小公司也拒绝了他……同学们想一想,他为什么会被拒绝?

师:你们的想法都有道理。那个留学生愤怒地问那个老板:“我一个博士难道进你这个小公司干还不够格吗?你们凭什么这样对待我?”那个老板说:“对不起,先生,我们从网上资料中查到你在德国乘公交车时逃过三次票,一个因为蝇头小利而不讲诚信的人,怎么可能让人信任呢?”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问题?

师:那么就让我们去问问小珊迪,从他那里找找答案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本领,而且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上课伊始,学生们尚未真正进入状态。王老师就用一个中国留学生在德国寻找工作而屡屡遭拒的真实的故事来引导学生探究其原因,作为激发学生阅读期待的“起点”。学生们兴味盎然,踊跃猜想,但王老师并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读课文,从文章中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的导入可谓轻轻松松,水到渠成,学生在王老师的引领下自然、愉悦地跨入了语文学习的殿堂,而且自始至终都沉浸在探究的兴奋之中。

二、提问:语文课堂教学思维的催化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语文课堂提问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联系课文重点,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对所提出的问题得出结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力求精当,还要紧扣文脉,紧扣文章的思路,可以是由整体到部分,先提出一两个大问题,再按重点词、句、段设计若干小问题,来说明大问题;也可以由部分到整体,根据重点词、句、段先设计若干小问题,再提出总结性的大问题,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做出概括;也可以将两种方法有机结合,构成整体——部分一整体。

师:为什么阿炳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的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难道是阿炳的师父说错了,还是阿炳没有长大?拿起笔,到课文中去找找关键词句。

生:(迅速默读课文,潜心会文,勾画关键词句)

师:你从课文中找到了什么关键词句?

生:我找到“度日如年”。

师:你看到过卖艺的吗?当时情景是怎样的?

生1:我看到车站那儿有一对夫妇,都是盲人,男的拉二胡,女的在唱歌。

生2:我看到过耍猴的。

生3:我看到过表演武术的。

师:阿炳又是怎样挣钱度日的呢?请大家展开想象。

(播放《二泉映月》,大屏幕显示: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双目失明的阿炳……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嘴唇青紫,浑身发抖,双目失明的阿炳……)

选择一个画面,想象一下,写下来。

(《二泉映月》凄苦悲凉的旋律回荡在礼堂里,所有人都沉浸其间,默默想象,有学生间或喃喃自语。指名3人交流)

师:凄惨的琴声传遍了大街小巷!阿炳坐在二泉边,他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却听到了——渐渐的……

生:(齐)渐渐的,渐渐的……

[从这个教学片断可以看出,孙双金老师真不愧是课堂提问的高手。“为什么阿炳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的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难道是阿炳的师父说错了,还是阿炳没有长大?拿起笔,到课文中去找找关键词句。”这一个问题抓住了文章的重点,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引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接着,孙老师又联系实际,让学生体会“卖艺度日”的辛酸苦辣。结合多媒体“严寒、酷暑、疾病”三个场景,不禁使人潸然泪下。阿炳鲜活的形象至此跃然纸上,使学生们感受到阿炳生命的悲凉。似乎听到了他那哀怨、凄绝、声声扣人心扉的琴声。这时。孙老师已经完全把学生们带进了阿炳的悲惨世界里,轻松地帮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所创设的氛围中来。给教学双方留下适当的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整个语文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评点:语文课堂教学契机的再生

叶澜教授说: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生发展的过程。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及时“抓彩”,随机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通过评点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次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让我们一起走进特级教师周益民《半截蜡烛》结尾部分的教学现场,领略他循循善诱,循序渐进的教学艺术。

师: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生:(脱口而出)是小女儿杰奎琳。

师:有不同的观点吗?

(学生开始沉思)

生:我认为杰克也有功劳。

生:还有母亲呢!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杰奎琳,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杰克、母亲也功不可没。同学们,要说服对方,就必须占有充分的根据。想想。根据在哪里?

生:在课文中。

(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班级大组交流)

师:大家前后联系起来思考,非常好。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想得更远一点。

生:两个孩子都还小,在敌人面前为什么能这样镇静呢?我想,那是在母亲长期的影响下形成的。

生:再说,把情报藏在蜡烛里这个绝妙的主意本来

就是母亲想出来的。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是,如果没有最后杰奎琳的灵活应变,后果不还是不堪设想吗?能不能有一个恰当的说法,既提到全家人,又突出杰奎琳?

(生思考)

生: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做出了贡献,小女儿杰奎琳起到了关键作用。

生:情报站的保住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教者选取了学生关注的一个时话切入点:到底是谁挽救了情报站?此时的学生对课文内容相当熟悉。一个学生脱口而出“是小女儿杰奎琳”。这显然不是一个全面的答案。周老师不急于纠正,而是鼓励更多的学生发言。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学生们争相发言,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引发了认知冲突,新的课堂教学契机再生了。同老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从课文中找寻根据。得出答案。一句“要说服对方,就必须占有充分的根据”既是鼓励。又教给学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深入思考和讨论后的学生发言显得越发成熟,越发严谨。此时的答案已是呼之欲出。周老师趁势鼓励,“大家联系起来思考,非常好。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想得更远一点。”在周老师机智评点的引领下,学生的思维开始向“更深处漫溯”,回答精彩不断。周老师再稍稍提示:“能不能有一个恰当的说法,既提到家人,又突出杰奎琳。”学生通过总结,得出“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做出了贡献。小女儿杰奎琳起了关键作用”的结论。整个教学过程精彩又充满智慧。]

四、练习: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的铺陈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技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由此可见,要想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合理巧妙地设计课堂练习显得尤为重要。依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依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我们要力求通过多种方式设计练习,来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位教师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设计了如下一些练习。

(1)在“初识扫路人”环节,先要求学生浏览课文的3-10小节,找出有关描写扫路人外貌的句段,画下来。然后交流,比较两次外貌描写侧重点的不同。

(2)在“扣住语言,加深理解”环节,抓住老人两处精彩的回答仔细品味,体会老人的豁达开朗,自在悠闲。紧接着出示投影①循着“唰唰”的扫地声,我看到了一个——的老人,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这位扫路人,他——的特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②在与扫路人进行了一番热情的交谈后,我不由深深感叹: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位

的老人。

(3)在“回归课文,深化理解”环节,为了加深对“我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的理解,老师引领学生再次品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完成一道填空:之所以“我”倒抽了一口凉气,是因为:暮色中的天游峰_______;游客们_______。但是这位老人却_______。然后采用引读的方法齐读课文中描写天游峰雄伟险峻的语句。

(4)在“升华意境”环节,在学生品味了老人爽朗的笑声之后,教者又出示了一道填空题:在以后的岁月里,老人的笑声_______;每当我_______,_______,每当我_______,_______……

这一道道练习,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针对教学重点难点,针对学生薄弱环节,练习设计分层安排,听、说、读、写,样样俱全。练习成了这一节课的“主菜”,在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中,高耸险峻的天游峰和豁达开朗、乐观自信、朴实热情的扫路人的形象深深地铭刻在学生的心中。课堂练习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课程标准、教材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品格、身心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五、拓展:语文课堂教学成果的延伸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即将学完一篇课文,而学生意犹未尽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其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使学生明白阅读教材仅仅是个“起点”,要使自己到达“终点”,这一路上要阅尽“无数的风景”,从而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丰富自己的修养。

一位教师在教学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预设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杨万里仅仅是在赞美荷花的美丽吗?

生:应该还在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吧。

师:知道“出淤泥而不染”出自哪里吗?

师:(屏幕呈现《爱莲说》片段,供学生欣赏)朗诵。

师: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赞美了荷花的外在美,而周敦颐的《爱莲说》赞美了荷花的内在品质。自由朗读《爱莲说》,谈谈你从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到了荷花的高洁品质。

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师:杨万里为什么要写有关荷花的诗送给林子方呢,意图何在?

生:赞美林子方品行高洁,出淤泥而不染。

师:正因为荷花的清新脱俗,所以历代爱荷者甚多,赞荷诗词也很多。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几首,一起来读读吧。(出示《小池》、《甘草子》、《苏幕遮》)

上面这个案例中,教师以教材为蓝本安排的对《爱莲说》、《小池》、《甘草子》、《苏幕遮》的阅读,拓展了阅读教学的时空,让学生活学活用,活用促学,学以致用。这样的拓展为学生架设了阅读的桥梁,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文本的拓展不是做秀,更不是时尚元素,我们不能为拓展而拓展,为搜集而搜集,而应该做到立足文本。以生为主,进行适度的“拓展”,高效的“拓展”,智慧的“拓展”,使“拓展”成为课堂的点睛之笔,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领悟要义,提升能力,启迪思维,升华精神,并增智益趣,在有效“拓展”中不断成长。

总之,只要我们做语文教学的有心人,在创设情趣、扣点提问、机智评点、巧设练习、智慧拓展等几方面积极努力地进行探索,高效的语文课堂一定会生机勃勃地呈现在学生们面前。

(责任编辑:梁媛)

猜你喜欢

阿炳杰奎琳课文
张帮主
张帮主
张帮主
瞎子阿炳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低学历”女生的餐盘传奇
来自中国的小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