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咬文嚼字,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2009-12-17鲍天宇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椋鸟担子用词

鲍天宇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就要带领学生亲近母语,感受母语,通过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在潜移默化中触摸语言,直觉大意,感知文字的“质地”与“芳香”。要带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精微隐秘的深处,引导学生琳琅满目的发现,获得最真切的感悟。教师要联系语境通过直观演示、比较、辨析等引导学生咀嚼语言文字的准确精妙;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课文,通过朗读、想象、比较等形式品词析句,品味语言文字的形象生动,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感受语言美,提高欣赏语言的能力;教师要启发学生结合特定的语境揣摩“言外之意”,善于引导学生寻觅语言丰富的潜台词,让学生深入文本,透过表面文字,感受语言的深层含义。以此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的激情与智慧,让语文课保持原汁原味的本色!

汉语言是我们的母语,是世界上最丰富、最优美、最智慧的语言之一。语文课,要让学生亲近母语,感受母语,在潜移默化中触摸语言,直觉大意,感知文字的“质地”与“芳香”。每一位语文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带领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魅力的导引者。特级教师于永正曾在一堂课始,让学生说说“吃饭”与“读书”的相似点,意在让学生明白读书与吃饭一样,是要咀嚼品味的。语文老师就要带领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通过推敲揣摩,走进语言文字精微隐秘的深处,引导学生琳琅满目的发现,获得最真切的感悟。

一、咀嚼语言文字的准确精妙

汉语言,是非常讲究用词的,历史上,曾留下许多“推敲”的佳话。而我们小语课本,作为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非常重视用词的准确精妙。《小露珠》一课,就是引导学生咬文嚼字,领略精准的用字遣词的范例。

文中的用词非常讲究,小青蛙是“蹦“出来的,小蟋蟀是”爬“出来的,小蝴蝶是“落”在花朵上的,老师就用动画演示的形式展示不同动物出现的画面,通过看画面,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让学生了解到“蹦、爬、落”的动作特点,感受到不同动物的活动方式,获得鲜明的印象。同样,文中三个小动物喜爱小露珠,夸奖小露珠的句子,用词也很准确优美。小青蛙夸小露珠“像钻石那么闪亮”,小蟋蟀夸小露珠“像水晶那么透明”,小蝴蝶夸小露珠“像珍珠那么圆润”,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咀嚼用词的:

师:你们从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的话中听出了什么?

生:它们喜欢小露珠,因为小露珠很美。

师:谁来做小动物赞赞小露珠?(指名朗读小动物的话)

师:你们喜欢小露珠吗?为什么?

生1:我喜欢,因为小露珠像“圆润的珍珠”,特别漂亮。

师:[出示珍珠项链]看,这珍珠是多么圆润啊!(相机理解“圆润”的意思:又圆又亮又光滑。)小蝴蝶的话说出了小露珠圆润的特点,用词多恰当。

生:我喜欢小露珠,因为小露珠像“闪亮的钻石”。

师:是啊,小露珠像钻石那么漂亮。你们觉得钻石有什么特点?(钻石是闪闪发亮的;钻石有光芒射出来。)所以“闪亮”写出小露珠还像钻石那么漂亮。

生:我喜欢小露珠像“透明的水晶”。

师:[出示水晶]看,水晶是多么透明啊!小蟋蟀的话非常准确生动地说出了小露珠透明的特点。

这样设计教学,教者巧妙地把对“圆润”、“闪亮”、“透明”的理解辨析,渗透在学生对小露珠的喜爱之情中。让学生既理解了词的真实意义,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神来之笔”,又不知不觉地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这样辨析词语的细微差别,体会用词精准的课文很多,如《爷爷的芦笛》中,“温润”、“温馨”的运用也体现了这一点。

二、品味语言文字的形象生动

语文能够带学生到一个美的世界中去。我们小语课本中的语言,或朴素,或华丽,或简练,或丰厚,或委婉,或庄重;表达形式上又是那么多姿多彩,或比喻,或拟人,或排比,或夸张,或说明,或描述,那么风格鲜明而又充满了蓬勃生机,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语文课,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课文,通过朗读、想象、比较等形式品词析句,引领学生品味各类表达手法的美妙生动,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中的独具匠心,受到语言美的熏陶,提高欣赏语言的能力。

《灰椋鸟》一课,作者饱含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用生动的笔触形象地表现灰椋鸟归林时、归林后的热闹壮观的景象。如“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句话,用形象的拟人、丰富的词语、生动的比喻表现灰椋鸟归林后热烈喧闹的情景。教师先引导学生朗读,抓住“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想象灰椋鸟归林时欢鸣的情景,想象场面的恢弘;然后播放百鸟争鸣的录音,让学生获得亲身感受,感受到鸟儿的欢乐,由衷地发出“这真是一个天然的俱乐部”的感叹。寥寥数字,如此丰富的表达形式,渲染了一个如此生动的情境,语言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此时,再引导学生诵读这句话,学生便深深地陶醉在这美好的意境中。《埃及的金字塔》一课,则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圈出有关数字,进行比较、联想、欣赏,让学生鲜明地感受到埃及金字塔的高大雄伟,结构精巧。《大江保卫战》中,“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教师抓住“飞向……飞向……飞向……”,“哪里有……哪里就有……”,“看到了……就像看到了……”这工整的排比、对仗,带领学生一次次朗读,想象,一次比一次深切感受到人民子弟兵急人民所急,奋不顾身的感人形象和人民群众与子弟兵唇齿相依的鱼水深情……语文课,老师就要这样引领学生细细品味欣赏,了解各类手法鲜明的表达特色,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三、揣摩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

我们汉语言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可能代表几个不同的意思,同时它又具有隐秘性,含蓄性,有时一个看似简单的词语,却包含着深刻的含义,表达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结合特定的语境揣摩“言外之意”,要善于引导学生寻觅语言丰富的潜台词,要让学生深入文本,贯穿文本,透过表面文字,感受语言的深层含义。

一个老师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以“母亲竟然那么轻,我心里很难过”这句话为切入口,层层深入,探究“我”难过的原因。教师围绕“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句话,引导理解“担子”的含义。先让学生联系上文,找到“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引导学生通过体验100多斤的份量,回忆翻山的感受,通过朗读想象,此时,学生已经理解了“担子”的意思,感受到母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艰辛。接着,教师话锋一转:“母亲承受的仅仅是这肩上的100多斤担子吗?”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联系生活,认识到”担子”的真正含义:养儿育女,挣钱养家,赡养老人……母亲的重担里装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她挑起的实际上是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的重担,是家庭的重担,是生活的重担!至此,“重担”包含的丰富含义如层层剥笋般在学生的心中清晰起来,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高大形象在学生的面前展现出来,文中“我”的愧疚心理,学生也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就这样带领学生走进言语内部,获得对“担子”的原始解读,并利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如春风化雨般感受语言内部的深层含义,获得丰富的体验。

语文课,要展示语文的特色,要咀嚼遣词造句的精准美妙,要品味表达方式的形象生动,要揣摩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要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的激情与智慧,让语文课保持原汁原味的本色!

猜你喜欢

椋鸟担子用词
苍凉又喧嚣:《我与地坛》中的用词
椋鸟的蚂蚁浴
担子越重越要爱护挑担人
粉红椋鸟24小时
一场直面问题、压实担子的大考
英国椋鸟惨遭雀鹰捕食被踩脚底下毫无还击之力
写话妙计之用词准确
汪曾祺小说的用词特点赏析
向党要副担子挑在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