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009-12-17其其格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教材课堂教学教师

其其格

对学习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把你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学生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所有的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德国杰出的诗人歌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追求真理的欲望。”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物都是与学习和工作兴趣分不开。

一、兴趣教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学习兴趣是人才成功过程中的必要条件,学习兴趣是形成学习动机的重要内因,是推动认识活动的重要动力,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兴趣教学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艺术。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兴趣可以使人注意力集中,产生愉快而紧张的心理状态,兴趣教学能使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中,迅速使大脑兴奋中心达到最高点,兴趣是开发学生大脑潜能的有效措施。从心理角度分析,兴趣能把左半脑与右半脑,有意思维和无意思维、机械识记与有意识记等充分均衡地调动起来,从而使大脑潜能得到大幅度的开发,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顺利进行教学、发展智力、形成学生个性十分重要的条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就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是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能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迅速而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因此必须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分钟的教学,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自信力,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和认识活动最优化。

(一)利用教学艺术激发学习兴趣

1、 恰当运用表达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必须运用精湛的教学技艺,熟练掌握多种教学表现手段,语言艺术,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势及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等,其目的是为了使教学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激情,使掌握的知识持久。其中语言激发学生兴趣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语言的趣味性是教学语言产生魅力的基本要素,其作用就像是菜肴里的盐,枯燥乏味的语言,不论其营养价值多高,总是淡而无味,食之嚼蜡;增强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应重视三方面:一是用词精妙有趣;要着眼于选词和用词,做到精选妙用。二是表达灵活;即会运用清新活泼的口语,选取鲜明生动的事例,采用新颖有趣的比喻等,把话说的新鲜、灵活、艺术、幽默。三是感情充沛,全神贯注;即讲课时应情绪饱满、精神专注、情感真挚、兴致勃勃、神采飞扬……这种形象和状态本身就会自然地产生一种诱人的魅力,激发起学生听你说下去的兴致。

2、 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激发学习兴趣

教材中有许多兴趣因素,包括教学内容、趣题、活动及插图都蕴含着丰富兴趣因素,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编选一些适度的、有趣的材料,如小故事、生产建设实例、联系时事等。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意境、制造悬念等,把教材中静态信息变为动态信息,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还可以利用教材本身内容的“矛盾”,激发学生钻研的兴趣,从教材新旧知识的对比中,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在教材平淡无奇处找出疑点,激起学生的兴趣。

3、 巧妙导入新课,引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要短、要快、要准、要新、要巧,要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引新”这一环节,使每一节课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如名言警句、故事谜语、歌曲意境、对比悬念、巧插小引、新闻奇事、切身之事等引入。只要努力钻研,方法总会找到的。

4、 灵活运用方法,增强参与兴趣

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以灵活运用方法为手段,去努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兴趣,根据中学生好动的特点,以及教材提供的信息,可以让学生在画一画、做一做、演一演、议一议、比一比、讲一讲、唱一唱、摸一摸等多种创新活动中积极参与,形象生动的获取知识,教师只有不断变换有效的活动形式,才能使学生有新鲜感,从而增强教学参与的兴趣。

5、 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学习兴趣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各种知识的兴趣,如可组织数学兴趣小组,交流数学信息、研讨学习方法、玩数学趣题、介绍中外数学大师为数学献身的精神和事迹及取得的数学成就;可组织地理兴趣小组,进行测量、地图绘制、观测星象、地质考察等;另外可以利用活动课,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体验成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多层次、多角度的争论和充分理解,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发展了智力,培养了能力。兴趣促进了有效的活动,有效的活动又激发了兴趣的发展,学生将会掌握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运用兴趣规律激发学习兴趣

如同其他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所谓兴趣规律,就是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相互转化,直接兴趣情感性强,吸引力大,短期效果好,但难以持久,不利于培养学生意志力和获得系统的知识,间接兴趣虽然理念性强,时间持久,有利于培养学生意志力和获得系统的知识,但吸引力差,精力不易集中,容易疲劳;因此,运用兴趣规律,促进两者转化,乃是最优教法的最好表现。做到这一步,一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喜欢这门学科,从而对这门学科的未来产生浓厚的兴趣,二是当学生对所学科目缺乏学习兴趣时,教师就要通过巧妙的教学艺术,调动一切刺激因素,逐步触发学生的内在学习的动机。教学中应注意三个环节,第一,上课伊始,导之以趣;第二,讲课之中,学之以趣,要在讲课中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如感染法、点化法、势导法、激励法、设疑法、示范法、比较法等;第三,一课结束,存之以趣,“存”是学习的继续和深入,是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的转化;可以“以读存趣”、“以疑存趣”“以画存趣”、“以写存趣”、“设悬存趣”等。运用兴趣规律来激发学习兴趣,就是要遵循心理、兴趣和教材本身的内部规律,让学生在两种兴趣中不断转化,张弛相宜。

(三)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学习兴趣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是否口若悬河,而在于学生能否主动去接受、理解、探索记忆。如何激发学生求知欲?怎样让学生感到快乐、产生兴趣呢?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学观念的改变,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融于教学活动中,应做到关注大多数学生,精讲精练,注重师生双向交流,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造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努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学生发展观,应做到如下十个转变:①在教育目的上,由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关注整体人格的发展。②在教学方式上,由孤立的分科知识技能教学,转向学科之间的沟通,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和反思性学习。③在教学内容上由注重传授单一、高深、繁难的知识技能转向为学生传授学习方法,拓展艺术视野,使学生更有趣、更容易。④在评价观念上,由过去强调优劣、选拔、评级等,转向促进每个学生能力的提高,尊重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感;由单一老师评价转化为师评生、生评生、生评师的多样性评价。⑤在师生关系上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师生平等对话和互动中共同提高。⑥在教学环境上,由单纯的课堂教学,转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延伸课堂教学。⑦在教学方法上由过去重教轻学,转向重视学生的学,研究学生的学法,由单向信息传递向多项信息交流。⑧在教学手段上由单一向多样化发展,充分有效的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⑨在教师的角色上,由“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转向决策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⑩在学习方式上,由过去单一的死记硬背,转向“五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嘴巴、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双手和解放学生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自主发展,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四)利用课堂实践,培养学生的兴趣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途径,因此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由多种要素构成,其中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主要的因素,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就要不断挖掘各要素的潜力和各要素的有机协调来实现。

1、改进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兴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纷繁复杂的过程,如果仅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方法是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基础,让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见诸于教学实践,用多种途径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2、创设课堂情景,感染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音、像、实物、标本等创设情景引人入胜;或音乐渲染,强化气氛;或图画再现,形象直观;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使学生处于接受感知的最佳状态,体验到追求知识的无穷乐趣。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教材中包含的真挚感情,通过恰当的语言、关注的眼神、信任的微笑等,让学生在融洽、轻松、民主、和谐和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感情上的共鸣,使教材情、教师情、学生情产生共振,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3、运用多种激励艺术,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可运用不同的激趣方式:如新奇激趣、悬念激趣、提问激趣、游戏激趣、竞赛激趣、趣题激趣、讨论激趣、成功激趣、发现激趣、开讲激趣、语言激趣、故事激趣、儿歌激趣、谜语激趣、结尾激趣、板书激趣等,尽最大努力挖掘课堂教学的兴趣点。

4、注意控制教学的节奏

巴班斯基说:“兴趣所固有的基本成分中,应当强调的不只是情绪上的兴奋,还有情绪上的特征,这表现在认识的愉快上。”如果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一味地讲课,课堂教学的弦绷得过紧,甚至故意用知识和考试来压学生,使学生感觉到压力太大,超过了学生精力的负荷,学生从学习中感觉不到乐趣,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确定教学的密度、难度和速度,既不要太多、太难、太快,也不要太少、太浅、太慢;要注意课堂教学的节奏,做到松紧适宜,难易适当,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一旦尝到了学习的甜头,就没有任何力量阻止他们进行学习了。

教学中提高学习兴趣的方法还很多,只要我们在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和积累,我们定会有惊奇的发现;教学中只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有效的组织教学和开展教学,更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主要参考书目:

《激发学习兴趣艺术》刘显国 编中国林业出版社

《讨论式教学法》(美)罗静 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最佳课堂教学案例》(美)余艳 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猜你喜欢

教材课堂教学教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最美教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