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族回避使用「あなた」的原因考察
2009-12-17李丽
李 丽
摘要: 日语「あなた」和汉语的“你”是不能等同的,但二者并非完全毫无关联,根据不同的语境中二者都能传递予人亲昵感、距离感甚至抵触感,既然如此、那为何日本人在实际会话中尽量回避使用「あなた」,而在中国人的对话中却没有这样的顾忌呢?本文试从日本民族岛国意识与中国民族向来的大国意识差异、日本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日本民族根深蒂固的集团意识以及两国语言的不同特征进行论述和考察。
关键词:日本民族 实际会话 回避 「あなた」
一、日本人的島国意识和中国人的大国意识
笔者在《「あなた」和“你”的语感比较》一文中指出日语的「あなた」和汉语“你”一样,在不同的语境中能传达给人亲近感,距离感和抵抗感,二者有相近的语感。可为什么在实际会话中,日语却尽量回避使用「あなた」,汉语中“你”的使用却没有这样的使用限制呢?
我们知道语言是构成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任何语言的表达形式都是与该民族的文化特点,思维方式及民族性、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反映的。同样日语体现出日本民族独特的语言、文化心理及独特的民族思维方式。正如大家所知,日本是一个四周被海包围着的小岛国家,自然资源贫瘠,时时刻刻处在地震、海啸、火山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之中。而中国却是东方大国,有着悠久而漫长的历史,其间她经历太多的荣辱兴衰成败,在曾经辉煌的岁月里,中国曾是周围国家朝拜的东方之星,经历过和周围蛮族无休无止的争逐,经历过最伟大的帝王和最昏聩的统治,经历过被外族蹂躏的惨痛。
在意识深处,日本人有一种很深的危机意识,进而有很强的自我保护、防卫意识。这一点在日本人日常生活中极为平凡的举动中也能感受到。
二、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直接用“你”称呼对方是很无礼貌的事。在《孟子尽心下》里说“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即被人称呼“尔汝” ,是被人轻视鄙视的。人们不允许别人用人称代词称呼自己。用人称代词称呼他人及被他人用人称代词称呼自己,都是轻贱他人及被轻贱的事情。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如用“尔汝”称呼他人,是轻贱他人的事情,这和中国古代社会普通的人与人交往中,不允许用实名称呼他人,回避使用实名的这一习惯是密切关连的。
汉语中的“名字”实际是“名”和“字”的合体,所谓“名”和“字”本来就具有不同的意义,由此而构成的词。出生时父母取的名叫“名”,长大成人,父亲的朋友或尊敬的长辈给取的另一名字叫“字”。男子成年进行了戴冠仪式后就不用“名”称呼,而常常比须用“字”称呼。能用实名称呼他的只有他的父母,老师和主人。在现代中国社会,也仍然残存回避实名的习俗,能用实名称呼他的只有他的父母和极其亲近的人,可以说这也是一种厌恶过分亲昵的体现,希望人与人之间能保持一定的距离交往的心理。
实际上,至今对父母,老师、教授等比自己年长或地位高的人直接用“你”称呼也仍然被看成是极不礼貌的事情。从小父母就会教育孩子,对比自己年长的人直接称呼“你”是不礼貌的,要称呼“您”或用“你”这个人称代词与亲族呼称,职位等并用来表示敬意。实际在中国现在直接用“你”来直呼对方也仍然是很不礼貌的,通常会与职位亲族称呼等一起使用,这一点来说,应该说日语中尽量回避使用「あなた」和汉语中不直接用“你”,其目的都是一样的,即是避免失礼、鲁莽,无礼或过分亲昵。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日本受中国大陆古代文化的影响之深,至今仍很好地保存中国古代的不以“尔汝”相称的习俗。我国儒家的“ 礼乐”观《礼记·曲礼》说: “ 夫礼者, 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很明显, 孔子所主张的礼, 是用以维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关系的。 孟子继承孔子的伦理思想, 认为人们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 四心”生来俱有, 已包含着仁、义、礼、智“ 四端”的萌芽。孔孟建立的理想伦理道德制度着眼于统领家庭、社会以及国家当中的所有关系。受中国古代文化影响,日本封建时代,形成了森严繁密的等级制度。明治律上取消等级制度,可事实上日本的等级制度及其孕育的等级观念却仍然根深蒂固。
三、「あなた」和“你”的敬意実現手法及中日民族の集団意識
汉语中与“你”这个呼称相对应的表达敬意的人称代词是“您”,而日语中与「あなた」对应的表示敬意的代名词却没有。正如前面论述的「あなた」随着时代的推移,失去原有的敬意。汉语中用“您”这个汉字表示对对方的敬意,那日语中是如何实现「あなた」的敬意的呢?日语中没有使用任何一个相当于“您”的词,日语的尊敬语,谦逊语,美化语,授受表现等承担了「あなた」的敬语表达的角色和作用,这是日本人尽量回避使用「あなた」的最典型的例子。说自己或自己一方的情况用谦逊语,说对方的事情用尊敬语,即便没有主语,也能自然而然的明白所指为谁,这在汉语是无法想象的。1:-「どこからいらっしゃいましたか。」——您从哪儿来?2-「お宅の皆様お元気でしょうか。」—— 您家里都好吗?3-「皆様方どちらにお出かけでしょうか。」——您几位上哪儿去?4:-「お荷物をお持ちいたしましょう。」——我给您拿行李吧。以上日语例句,即便没有人称代词「あなた」,也能进行会话,通过敬语的使用,即便没有相当于“您”的人称代词也能表达敬意。省去「あなた」的使用,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看,是不可理解的。按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常常是“我如何如何”“你如何如何”的形式,强调作为主体的个人。中国民间有句话:“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在白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中对中国人主张自我,强调自我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两个中国人是条虫”。与之相反,日本人的思维模式是将个性埋藏在集团之中,日本人的这种集团意识深深地扎根日本人的心里。尤其是日本家族式的纵向集团社会、垂直性的管理模式、使个人的价值只能在他所在的集团中得到证实认可, 集团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 集团意识就是自己的意识。一旦做错了什么事, 就会有损集团的形象, 给自己造成极不体面、不光彩的形象, 往往产生莫大的耻辱感而无法自拔, 甚至走上绝路。
日语句子结构里主语不是最重要的成分, 通常可以省略或隐含, 尤其是有关“ 人”的主语, 省略与隐含的时候特别多。日语在有关人的主体关系明确的情况时, 主语能不出现则尽量隐去。日本人不喜欢人称代名词作主语, 这与他们说话委婉、不露锋芒的语言心理有关,与日本人这样的集团意识不能说没有关系。过多地使用“ 我”有炫耀自己之嫌; 过多地使用“ 你”, 态度上可能又有咄咄逼人之感, 而这些正是日本人所忌讳的。由此中日国民性差异性也就可见一斑。
为何日本人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あなた」的敬意表达,而汉语却只要“您”就可以表达敬意,这是两国语言的不同特征所导致的。接下来笔者试从两国语言的特征差异来考察。
四、日语和汉语的不同语言特征
如果说汉语和日语最大的差异是什么的话,那就在于汉语是表意性,日语属黏着性。汉语由汉字组成。假如看看汉字的起源,就知道它是表意文字,特别象形文字是它最初的文字。所谓象形文字,即是将某种物体的形状临摹下来的结果。首先有物,其次临摹物体,最后在此基础上创造象形文字。感觉是现实存在的物体的临摹。即太阳就临摹太阳,山即临摹山。山这一个字就表现了山的所有意义。中国谚语中有“一字重千斤”就是指的这个意思。汉字一个字里就包涵了丰富而充实的内容。汉语是孤立语。每个字都追求丰富充实的内涵的最好的例子莫过于古诗,每个字都包含了丰富的浓缩的意义。比如:张九龄的《照镜见白发》这首诗里有这么一句:宿昔青云志,磋陀白发年。宿昔就是过去,青云志就是壮志凌云,磋陀就是一事无成的意思。这句诗翻译下来就是“忆昔日当年,我是满怀不可一世的凌云壮志,可岁月蹉跎,不知不觉便已到了白发之年”。中国古诗里的每个字都包含了丰富的含义。
再分析下“您”这个汉字。它分为上下结构,上面由「イ」偏旁和漢字“尔”组成。「イ」偏旁是临摹人的形状而产生的偏旁部首。漢字“尔”在古汉语中表示“你”的意思。下面是“心” ,这个汉字是临摹人的心脏形状而产生的象形文字。上下组合即是“你在我的心里”的意思。也就是说“在心里很珍惜,看重你这个人”的意思。汉字中但凡珍贵的东西,珍惜的人、看重的事等很多都加上了“心”字,比如:“恩” “恋” “思”等。加上“心”的意义即是某事某人某物重要到一直放在心里的程度。再回到“您”这个汉字,认真思索这个汉字的话,这个汉字里要体现的意义已包涵了浓厚的敬意。这也是中国人热情,朴实、实在的民族特征所在。
但是日语却不一样,尽管吸取了中国的汉字,却只能停留在表面的翻译上,表面的意义理解上,它削弱了汉字所包含的浓厚、丰富的含义。为了弥补其弱化了的汉字那部分浓厚的意义,日语只有通过助词、助动词、活用形等,来表示说话人的判断、感情。汉语要表示“你”的敬意,只要加上“心”字就足以表达浓烈的敬意,而日语要表达的「あなた」相应的敬意就没有那么容易,要通过各种手段方法才能表达出「あなた」对应的敬意。这是由于日语缺乏汉语充实丰富的意义,只有通过各种方式来强化同一个意思。
参考文献:
[1]角田三枝 『日本語クラスの異文化理解』くろしお出版.200111
[2]外山滋比古『日本語の個性』中央公論 1976.11
[3]馬瀬良雄京極興一『現代人とことば』銀行書房.1988.11
(李丽,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贵州 贵阳 5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