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环境艺术的审美特征
2009-12-17章燕廖兴
章 燕 廖 兴
摘要:审美活动是一种从精神上把握现实的特殊方式,它来源于客观存在的美,并以客观美作为审美对象,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人对世界的认识与改造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深化。本文对现代环境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促进现在环境艺术的审美发展。
关键词:现代环境艺术 审美 特征
一、环境艺术的整体和谐之美
环境艺术创作的核心是环境整体意识的确立,来自整体关系的综合表现是环境艺术的灵魂。中国古籍《释名》中称“美者,合异类共成一体也。”一个城市的环境是由不同局部而形成的整体美学形象,在城市环境中,建筑、广场、小区规划、雕刻、园林、各要素犹如镶嵌在大地上的艺术之花,各具个性特色而又统一于环境的完整性之中。比如,作为单体的一个建筑形象,不仅要求自身具有一定的完整性与表现力,又要充分考虑到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而构成建筑群组时,又要求每幢建筑是作为群体组合的一部分而存在。因此,我们对作为环境艺术的主体构成—建筑美进行评价时,重要的原则看是否与环境系统构成有序的组合,是否具有整体的、统一的美感,而不是各部分“个体美”简单的相加。对一件单项的艺术作品,如一件雕塑、一幅壁画的评价也是如此,首先看它是否与整体环境相协调。近代“完形论”美学家也从视知觉的角度揭示了“一个完整的形象,由各种因素或部分组成,但绝不等于构成它所有部分之和,而是反映一种新的形象”,并指出,人的视知觉有“完形”的特点,首先倾向于去把握物象的整个感受。
环境艺术中的城市景观是由建筑物、中心广场、街心花园以及构成建筑物外部环境的树木花坛、坐凳、灯柱、栏杆和建筑小品、雕刻等局部的美学形象总和而成,虽然有时是陆续添建而成,但设计时应整体协调,相互契合。室内环境亦是如此,当代室内设计艺术审美追求“整体性”各元素之间关系的和谐,空间、色彩、陈设、绿化,以至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的完美统一。所以,整体之美,大到一个城市、一个街区的规划设计,小到一个院落、一个室内空间,既包含了各种不同的富于不同表现力的物象形态,又反映了自然界以及艺术化的秩序感和综合的整体精神,这正是环境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二、环境艺术的动态之美
环境艺术作为人类在创造的艺术,必然体现人的生活特性。环境艺术作为静立在人之外的外在的存在时,只能是静止的、不动的状态,然而这并不是环境艺术的真实存在,环境艺术更是一种环境与人的共在,因此,随着生活在其中的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艺术不可能是孤立静止地存在,而只能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着的存在。随着时间、空间的发展变化,甚至是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但由于欣赏的人物不同或者欣赏的角度不同,环境艺术都会体现不同的动态效果。
另外,环境建设并不是一个一步到位的设计,而要有一个逐渐改变、乃至完善的发展过程。环境建设的这个特点,使得环境艺术本身就具有这种动态之美:由于具有这种特点,使得设计师在规划设计之前就要对整个设计蓝图进行科学的规划,为环境建设的多种灵活性提供可能的创造设计;由于具有这个特点,在进行环境建设的过程中,或者在一段时期的建设完成后,建设也有受到破坏的可能;由于具有这个特点,环境建设也可以在建设的实践过程修改错误的设计,进行更加完美的艺术设计,这也要求环境设计师对设计的全过程乃至设计结束之后的结果进行全方位的掌控。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环境建设的动态之美是我们必须注重的一个特征,只有善于把握环境艺术的动态之美,才能更好地把握环境艺术设计的精髓,才能使得我们的设计作品更好地符合时代特征,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从而也使得我们的艺术作品本身得到认同。
三、环境艺术的特色之美
有些城镇给人留下良好而深刻的印象,是因为这些城镇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在人类生活的世界上,有着众多美好而有特色的城市,希腊的雅典,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法国的巴黎、中国的北京、青岛、西安、杭州等等,这些名城总是闪烁着一种特色之美。
城市环境的特色之美,是人们对已有的历史形成的特色建筑自觉地加以保护、继承和发扬的结果。历史给我们遗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一个院落,一座园林,一条小巷,一个村落,一片街区,一座城镇,都有诉说不完的几百年的故事,都可能是一个文化生态系统,在历史的沉淀中是不可复制的城市文化特色所在。一些有历史文化传统的城市美是有一定特色的,在城市发展的同时规划者应自觉地保护好城市历史各阶段的文化特色,在创造中不断发展和增强原有的特色。反之,原有的特色会在日新月异的建设中被“稀释”,甚至被破坏而消失,对于设计者来说,虽然在建造一幢建筑物或营造一个小区环境,但从宏观上看也是在设计城市,特别是一些重点建筑物,对城市特色的形成起着重大作用,它可以强化原来的特色,或构成新的特色,需要设计者全局在胸,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既要发挥特色,又要统一于整体环境。
创造环境艺术的特色之美还体现在对地方文化的深入研究。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地球村”的概念,地域风格和文化往往以能显示不同民族的特色而受到青睐,多元艺术观念的兴起,使地方风格鲜明的作品更加受到尊重。只有从本民族和丰厚的地方文化中吸取精华,并融入与国际接轨的设计观念,才能创作出有特色美的作品。
四、环境艺术的绿色之美
这里的绿色之美,指的是绿色生态之美。现代环境艺术是一门新兴的建立在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边缘性学科,它必然对“后现代科学”之一的生态世界观中的美学观念做出回应。生态世界观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处于复杂关系的网络之中,没有脱离这一生存环境而孤立存在的实体。”“建立在新的生存世界观之上的生态美学,不是将自然与人的关系完全对立起来,片面强调自然美的固有性,而是从自然与人共存共生的关系,从自然的生命循环系统和自然组织形态着眼来确认美的价值。”
长期以来,人类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向自然索取更多的资源作为自己实践的目标。这种功利主义观念使得人类以工业文明手段干预和破坏了自然界自在的生态平衡和金花过程,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和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的危机,促使人类以新的伦理观和生态美学思维来审视和规范自己的行为,重建人与自然亲和一体的存在关系。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环境艺术设计是科学的生态观、普遍的伦理观和美学观在人类生存环境中的共同体现,可以称之为绿色生态环境设计。它与以往仅讲究形式、风格的传统设计观念不同,绿色生态设计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前提下,考虑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周围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系统。
好的城市建设中,生态美学的观念都得到了充分体现,设计者注重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借自然之景构成绿色生态景观:在城市的中心广场、博物馆、学校以及人文景点,设计保留大面积高品质的绿色景观;或在城市边缘的较大空间范围保留各种生态景观、森林公园,使城市的生态系统恢复稳定,达到新的生态平衡。绿色生态之美的又一特征是艺术与环保的结合,由美国环境艺术家达蒙女士和我国园林专家在成都市创作完成的“活水公园”,将水质生物净化过程和环境艺术结合表现出来,让人们游憩其间,既了解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知识,又可感受和欣赏景园之美。
参考文献:
【1】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程大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3】朱冬生,东西方人居环境比较美学:欧洲、杭州、苏州,解放军出版社,2006
章燕 女 籍贯:浙江兰溪 1987年 研究方向 环艺设计 学历:本科。学生 工作单位 浙江万里学院。
廖兴 女 籍贯:浙江兰溪 1987年 研究方向 环艺设计 学历:本科。学生 工作单位 浙江万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