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歌唱艺术的气息运用和心理调控
2009-12-17何秀兰
摘要:歌唱艺术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也是一种综合的科学。要想求得艺术的歌唱,必须取得科学的气息支持和心理调控能力,如此方能表达音乐作品的真实内容、思想感情,使歌唱艺术变成艺术地歌唱。
关键词:歌唱艺术 气息运用 心理调控
歌唱艺术既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一门综合的科学、综合的艺术。它涉及诸如生理、心理、音响等众多学科。其作为一种社会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承担着表情达意、抒怀言志的审美责任。因此,歌唱者在演唱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其心理状态与气息的调控能力必然成为其声音状态的重要内在基础,在整个歌唱艺术活动的过程中,贯穿始终并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如何科学的将心理与气息在歌唱艺术活动过程中成功地调控运用,就值得我们去揣摩探究了。
首先要意识到歌唱时心理调控与气息调控密不可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唐朝段安节在《乐府杂录》里谈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即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斧之妙也”。说明唱歌时呼吸方法、气息调控的重要。歌唱时需要大量的气息,要求气深、量多、速度快而无声。经鼻口吸气、呼气均匀、缓慢、节省并保持吸气时的感觉。然而歌唱不是普通练声,而是需要歌唱者在领悟了音乐作品的节奏特点、写谱方式、歌曲风格的基础上表达情感,完成审美过程的综合活动,而这一系列的活动都与歌唱者在演唱时的心理状态紧密相关——气息的合理调控即心理状态的合理调控。所谓“气随情变,气动情传”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要加强气息调控与调适心理状态的双重训练。声乐是一门感觉的艺术,心理学上讲:感觉便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产生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一些声乐初学者往往对声乐的认识不清:认为声乐就是简简单单地唱歌,就是唱几个高音,就是把声音放大,颤音就是颤抖的音符,这些存在的对声乐的误区,会对声乐学习者产生可怕的后果,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唱高音,以为只要练声就尽量往高拔,以牺牲噪子代价换来几个没有质量的高音还以为自己在进步,在没有良好气息基础的前提下盲目喊高音是非常危险的,轻则导致声带充血、水肿,重则造成小结、息肉甚至失声,丧失歌唱能力。还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摸仿一些歌唱家的声音,以为声音唱的越大越好,不顾自己的噪音压着喉头把声音撑得很大,结果适得其反,非但唱不出音乐作品的风格感情内蕴,还会造成嗓子疼痛,上高音困难。所以,在歌唱艺术做到艺术地歌唱之前,先要做到科学地歌唱,这就需要寻求科学的气息支撑,气息调控。
科学的气息调控,首先要做到正确的呼吸方法,歌唱的呼吸分为三个阶段:吸气、呼气、换气。吸气要正确自然,吸得深,吸得恰当,气息从口、鼻同时吸入,经过咽喉、气管、支气管到肺部的底部,并把气息推向腰部,动作轻松自然,不牵强不僵硬,两肩自然下垂,胸部放松,不抬起,否则各部肌肉紧张,喉部也因之僵持,其他发声气管就不能有规律灵活的活动;呼气应当平稳,均匀,有控制,呼气的关键是要找到支持点,找到了这个支持点,就找到了呼吸器官和发声气管有机配合的力量,如果找到了这个支持点,找到了这种配合的力量呼气就走上了正确的轨道。呼气时横膈膜平稳地上提,两侧下肋逐渐回收,使气息通过气管进入声门。这种横膈膜上提,下肋回收的力便是向上向里的力。呼气时不仅要有这个呼气肌群形成的向上向里的力,同时还有一种与之抗衡的,有吸气肌群形成的向下向里的力协同动作。根据演唱的需要,调节抗衡程度,呼气之中应该保持吸气的感觉,吸气之中应该保持呼气的感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呼吸对抗”或“呼吸保持”。有这种呼与吸协调一致的肌肉感和力的关系的呼吸是具有支点的呼吸。得到正确的支点,就可以得到由气息支持的声音;换气又称之为间吸气,或补气。这也是歌唱呼吸的重要环节,我们在换气时不能让呼吸的部位向上移动,影响气息的支持,开唱以后的间句能否吸好或补好关系到吸气与呼气能否循环往复,关系到已经获得的呼吸支持能否继续保持。换气一方面根据乐句旋律的进行而换,另一方面根据作品的表现而换气,换气的要求高,难度大,需要重点训练。练习时,可以有意识地放慢歌曲的速度,让句间换气有足够的时间准备,等到练习熟练的程度,逐渐加快到要求的速度,使歌唱恰如其分的地进行间句换气,使歌唱成为艺术地歌唱。
上述就是一整套有支点的呼吸,由此产生的气息发出的基音,通过舌头放平,适当打开喉咙,经过上咽管道,在头腔处,使其产生混合共鸣,就能获得音质纯净,音气圆润的声音,这种有气息支持进入这个地方震荡的声音而且把发声的着力点向喉头的背后咽腔的地方,就会出现高音泛音,力度变换自由,声音才具有穿透力,有激情有魅力。只有如此才能吐字清楚,感情表达到位、深刻。有了科学的气息支持的歌唱并不等于已经达到了艺术的歌唱。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歌唱是情感的产物,而艺术是注重形式的,二者的对象完全不同。歌唱是简单的,本质上像对话,但它是实际生活的产物”。所以说学习歌唱应该注意感情的表达和技巧的学习并重,但重要的还是表达感情的能力,提高修养。这就需要歌唱者从对声乐理论的系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自信心的建立,坚强意志力的增强、音乐修养和生活阅历的丰富等多方面着手,齐头并进。如此才能用自己的声音传达情感,感动观众,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人才。
三、 要跟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和作品的不同风格调控歌唱的气息支撑点和心理状态。歌唱如何唱出作品的内涵、唱出我自己,这就需要歌唱者一方面要学习积累优秀歌唱家的歌唱方法,模仿他们的歌唱技巧,另一方面重要的是要意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不能盲目模仿,要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比如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和王宏伟这两个人,都是男高,但他俩的演唱风格不同,嗓音条件不同。戴玉强是西洋风格的大号男高音,高泛音漂亮扎实。而王宏伟则属于民族风味的小号男高,音高而又透亮,初学者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嗓音特点,盲目模仿,结果造成“画虎不成反类犬”。另外不同风格的歌曲要选择不同的气息支撑点和歌唱状态。不同的歌曲表达不同的感情,而不同情感又有不同的歌唱状态,在分析理解歌曲时既要对歌曲进行理性认识,又要结合自身的素质、才能、条件、修养及独特的审美感受方式、表现方法扬长避短的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一个民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特有的音乐表现形式,歌曲的风格也不相同。我国南北地区的音乐风格就截然不同:南方的民歌柔婉秀丽,北方的则粗犷豪放。在演唱时气息的支撑点就不同,歌唱的情感状态也不同。前者吸气短而深,呼气急促,而后者则吸气长、饱满,呼气却慢。唱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歌曲,演唱者需要进入的心理状态也不一样,唱南方民歌,就要把自己的心置身于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境界,唱北方民歌——比如陕北民歌,就要感觉自己就在黄土高原。只有如此,歌唱才能体现作品风格,歌唱者才能将歌曲的意境、内涵艺术地表达,同时也能将自己的感情,思想通过歌声传达,从而达到感染观众,与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的艺术效果。
“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总之,歌唱艺术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歌唱者达到艺术地歌唱,而艺术地歌唱更需要科学合理的歌唱技巧与心理调适。因此,无论是声乐初学者还是声乐演唱者都需要坚持不断、经常性地在气息的运用与心理调控这两个方面加强练习,做到歌唱时气息运用收控自如,轻松自然,歌唱状态(心理状态)适时调控、准确到位。只有对歌唱艺术技巧的熟练掌握与不断提高,才能准确生动地表达音乐作品的真实内容、思想感情,使歌唱艺术变成艺术的歌唱。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吴天球,歌唱的具体方法与训练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3][美]John Bohn,黄希庭译,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赵梅伯,唱歌的艺术,[M],北京: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何秀兰,女,汉,1963年生,宁夏固原人,副教授,现任教于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