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危机”的哲学思考
2009-12-17刘必千
摘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剖析,大学生的“写作危机”隐含着“教育之忧”、“人脑之忧”和“电脑之忧”。我们要站在国家战略角度构建好学校教育中的语文教育与教学,训练人们思维能力,引导科学使用电脑,捍卫母语的纯洁性,提高人们写作素养。
关键词:写作危机 哲学 教育 人脑 电脑
写作活动是人们精神家园中最为神圣的活动,写作主体的德艺通过他的作品呈现在写作受体面前,无论是文学性作品,还是实用性作品,读之亦能心灵碰撞,感悟一切;亦能生活再现,正视一切。我们就是在这精神家园里感受到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变革、民族的发展和民生的状态。
但今日之写作情景令人担忧,无论是专业写作,还是大众写作,危机逼进中国。有人臆想“这一个”,有人“胸口写作”,有人哗众取宠,“表”功“立”绩,有人喜欢“粘贴”。更可怕的是大学生连简单的条据不会写,毕业论文更是生搬硬套。种种迹象颇多感慨,以大学生应用写作能力为切入口,从哲学角度思考一些问题。
哲学告诉我们: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一切事物都是关联的。写作危机的逼进与存在绝不是孤立现象,有社会环境、教育机制、写作主体与受体的文化素养等因素密不可分。我们可以从美国的“写作危机”中得到借鉴。
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面临一场“教育灾难”,教育改革忽略了人文学科的建设,导致整个美国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极速下降,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向社会发表了一封措辞恳切、充满忧患意识的公开信:“我们的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我们社会的教育基础目前正被越来越严重的成绩平庸的状况所侵蚀,它威胁着我们国家的前途,威胁着我们民族的未来……”。 一场20年的“写作危机”,荒废了几代美国人的学业;美国人是也是务实的,迅速制定对策与调整策略,提出了“语文教育回到基础去”,逐步扭转了危机局面。
中国也到了“写作危机”的时代,我不去全面解剖危机的范畴与影响,就高校大学生“写作危机”的现状,分析研究“写作危机”的关联性问题。
一、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写作危机中的“教育之忧”
大学生的写作现状可以折射十二年的基础教育,按教育理想与教学目标,大学生本应有足够的独立思考与独立写作能力。但事实告诉我们,大学生整体语文基础差,无良好的阅读习惯,无写作能力,到了学者伤心、教者痛心的程度,但根源不在于此。
中国基础教育中的语文教育是一个违背语文教育规律,脱离生活的应试教育。阅读方面,我们深知中小学生阅读来源绝大数是教科书,教师为“升学”而“教书”,照本而宣文,把一篇美文“撕破”给孩子看。孩子们的书包是沉重的,但可读、有时间读的书十分稀少。写作方面,没有“读书破万卷”,何来“下笔如有神”;写作又需要生活体验,“围墙”禁锢着,也只能制“假作文”。教者形式化教学,学习者不敢去猎奇,怕高考阅卷老师“慧眼不识”。阅卷老师在极短时间内无奈打出“安全分”,即使这样,也免不了出现“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情况。
大学生从这痛苦中走来,必然露出写作的“弱智”。大学是青年人成长关键阶段,他们的素质能反映一个国家整体水平的高低、社会进步的快慢和创新能力的大小。基础教育做得好,大学生素质既然高;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好,就会推动与促进社会进步,树立国家良好形象。语文教育是人的一生教育,基础教育应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回归到“语文”的本源,重视人文素养,追求“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叶圣陶语)的教学目标。学生进入高校在原有水平上更贴近生活学习实用文体,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能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能写工作和学习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但目前各高校重视程度不一,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就产生不同的影响。
人的教育是一个系统,每一个子系统都与各系统关联,违背马克思主义唯物观走形而上学之路,必然要“弄巧成出”,自酿苦酒。大学生的写作危机是中国教育危机的结果,是国家“大语文”构建缺失的结果,是语文教育僵化的结果。如果再不引起重视,我们挽救“写作危机”要比美国花费的时间更长,代价更高。能以前车之鉴,犹未晚矣!所以,要解除写作危机,就必须构建好大、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体系,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教学方法招引人们前行。
二、从事物的内部联系分析写作危机中的“人脑之忧”
写作过程其实也就是人脑对复杂信息的处理过程,通过内化的思维转换成外化的语言,形成物化的作品,写作主体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写作受体可以解读作者的思想和思维运行的路径。这其中,作品质量的优劣,阅读水平的高低,与人的思维能力密切相关。当代大学生写作的危机,其实暴露的也就是“人脑的危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思维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即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思维的器官。孟子云:“心之官则思”,实为“脑之官则思”。大学生不善于运思,不肯作文,已成一种常态。曾国藩说过“至作文则所以瀹此心之灵机也,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如泉在地,不凿汲则不得甘醴……自古名人,虽韩、欧之文章,范、韩(按:指范仲淹、韩琦)之事业,程、朱(按:指程颢、程颐和朱熹)之道术,断无久不作文之理”。(转引:尉天骄,《探索写作的奥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174页)。曾氏告诉我们任何人都需要通过作文开发心智。
面对一届一届的大学生,从谈吐中、在作文里愈感他们的“思维障碍”。将“发散性思维”变成“散乱思维”。思维科学告诉我们,发散性思维,即主体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对一个问题沿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运用假设、推测、联想等形式寻找并生成解决问题的种种方案的思维方式。学生在写作中有时发散不开,想像、联想似乎枯寂;有时发散却收敛不回,材料之间缺少内在的联系。
将“模式化思维”变成“僵硬思维”。所谓模式化思维,即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沿一个方向思考,以重复某种经典或传统的、固定的模式为其特征的思维方式。应用文写作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程式化,要想提高应用写作能力,对各种应用文体都能得心应手,就需要具有模式化思维能力。可是学生在学习中过于机械,不去解读同中有异,有时套用得“依葫芦画不出瓢型”。
将“系统思维”变成“漏洞思维”。系统思维是指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它不同于创造思维或形象思维等本能思维形态。系统思维能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给我们带来整体观。由于学生缺少逻辑思维的训练,考虑问题不缜密,一篇文章整体驾驭不好,禁不住质疑。就是拟草一份简单事项的合同,总留下许多漏洞,若在现实中就不免生发矛盾或引起官司。
要解决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首先要承认学生思维有问题,学生语言表达素养不高。现代大脑科学告诉我们,人脑有无边的潜力和广大的容量,这台令人着迷的机器,它有接受、保持、分析、输出和控制五大功能,我们要学会激活学生大脑,形成奇妙的语言链接。思维科学告诉我们,“思维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一样,与目的、方法有关,与时间、速度有关。思维有一条清晰的脉络,思维—思想—语言—文字—符号,我们就是要训练学生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创作合乎逻辑、文法和修辞的文章。让学生“以身试水”,又如西方写作教学提出“强迫自己写”。有了态度与方法,忧从何来?
三、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写作危机中的“电脑之忧
信息技术时代电脑与网络的使用,为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了莫大的辅助。在写作方面为信息搜集、储存、分类提供极大便利,为文字输入、编辑提供高速。但一切事物总有矛盾,辩证法要求我们要客观的分析事物的两个方面。我们反思在利用电脑与网络时,又失去了什么,是否也隐含许多危机与危害。
电脑与网络的使用对学生的语言素养有何负面影响,事实是十分严峻。手写的能力的下降,带来书写质量、运思、解读汉字等一系列问题。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文章家,强调学者“于看、读、写、作四者,缺一不可”,“写”就是写字。当代许多教育界人士鉴于教育现状呼吁要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书写过程是汉字使用日臻纯熟的过程,是逐渐学会运思的过程,汉字的每笔每划书写伴随着字、词、句的出现也是一个完整思维的过程,电脑无法代替。
网络语言的出现丰富了网络空间,但也严重冲击母语教育和写作训练。网络语言出现诸多类型,数字型、翻译型、汉字替换型、符号性、字母型、臆造词汇型等。这另类的语言表达对传统的语言表达产生不利影响,汉语的规范性被打破,危及语文教育;网络中的语言聊天无思维规则而言,危及作文的严密性;网络语言作品的随意表达,也危及日常表达的健康。
网络“信息爆炸”为我们的喜恶、取舍提供了自主,但也考验着我们的诚信。大学生在完成应用文写作任务和毕业论文时,不自主创作,抄袭他人作品,品德缺失,这对今后发展必然有潜在的负面影响,也为这一代人的诚信担忧。大学生是国家技术进步、自主创新的主力军,无创新之欲望,无创新之成果,要科技兴国、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也需要走一段漫长的道路。
电脑普及的时代合理运用网络无可厚非,但就语言训练、写作实践还是“以我为主”。我们不能将荣为自豪的母语在生活中失去美丽而神奇的尊严,不能让一代大学生在网络中失去做人的尊严,危机的存在就更需要有执着的坚守。
毛泽东谈论过:“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如果我们按照教科书,找到什么是文学、什么是艺术的定义,然后按照它们来规定今天文艺运动的方针,来评判今天所发生的各种见解和争论,这种方法是不正确的。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53页)我们面对“写作危机”就是要从现象分析入手,揭示其危害性,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我们认为要站在国家战略角度构建好学校教育中的语文教育与教学,各层次学校各司其职,将人文素养贯穿其中,以阅读与写作为训练手段,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用好汉语,在语言训练中得到思维训练、人格训练,以语文为载体传承着良好的思想、道德、伦理、信念,养成良好的思维、用语、应用、创新习惯。当写作危机逼进时,我们唯有上下一心,群策群力,总能出台优势政策,运作好的方法化解危机。
参考文献:
[1]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卷
[3]尉天骄,探索写作的奥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4]杨经建,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母语写作危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6期
[5]托尼·巴赞,思维导图,作家出版社,2000年5月版
[作者简介] 刘必千(1961- ),男,江苏盐城人,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系主任、总支书记 ,副教授, 研究方向语言教学与教育管理 (江苏 盐城 22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