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幽忧孤愤意,平仄韵律言

2009-12-17夏继先

大家 2009年9期

摘要: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居四杰之首,以诗文闻名,而后人谈及王勃往往只注重他的诗作而忽略其赋作。其实他的赋体作品同样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春思赋》就是王勃的12篇赋体作品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一篇。本文从《春思赋》的创作动机、创作意图入手,分析了文章的创作意蕴;对于作品的语言形式,主要从具有歌行体诗的意境和平仄用韵两方面分析了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春思赋 创作动机 歌行体 平仄用韵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今山西省河津县人),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唐初名才王绩之侄孙。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太常伯刘公称王勃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 ,求刘祥道表荐。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此时的王勃,才14岁。他和同时代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被称为初唐四杰,他们都是当时“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的作家(闻一多《唐诗杂论》中《四杰》一文)。而王勃以“文章巨丽”而名列“四杰之冠”(《四库简明目录》)。

后人对王勃的研究,大多只重视他的诗歌,而忽略了诗歌以外的文学作品。其实,王勃的文、赋也同样的卓有成就,《唐才子传》记“勃属文绮丽,请者甚多,金帛盈积。心织而衣,笔耕而食。然不甚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人谓之‘腹稿。”王勃著作颇丰,除今存 《王子安集》十六卷外,尚有《舟中篡序》五卷、《周易发挥》五卷、《次论语》十卷、《汉书指瑕》十卷、《合论》十卷等等,由此可见其学识之博、才华之高。关于王勃的赋, 闻一多 先生说:“王杨卢骆都是文章家,四杰这徽号,如果不是专评文而设的,至少它的主要意义是指他们的赋和四六文。谈诗而称四杰,虽是很早的事,究竟只能算借用。”(《唐诗杂论·四杰》),因此,要想全面认识王勃的文学成就,探讨他文名传于世的原因,就不能不重视研究他的辞赋创作。王勃赋现存12篇,其中10篇属于六朝抒情小赋式的作品,而《春思赋》就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篇,共240句1463字,其篇幅之长,成就之高,为初唐赋作之少见。本文拟就此文作一具体分析。

一、 幽忧孤愤意

《春思赋》是王勃在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旅窗巴蜀时所作。此时,正值“贞观之治”之后不久,大唐正处于太平盛世,称得上“明时”“圣代”,王勃正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又正逢大好春色,何以有“殷忧”和“坎壈”之感,去写这篇“颇泄愤懑”的赋呢?翻阅新、旧《唐书》的王勃本传后,答案就一目了然了——原来王勃年少才高,很早就以《乾元殿颂》、《宸游东岳颂》等文章而名震京师,被沛王李贤征为修撰。 王勃本可乘此青云直上,他20岁时却因一篇游戏文章惹出了祸事。唐代贵家子弟盛行斗鸡游戏,王勃因皇子们斗鸡写了一篇檄文,给皇子们斗鸡助兴,以沛王鸡的名义声讨英王鸡。唐高宗得知后觉得王勃挑拨皇子之间的关系,盛怒之下,将其驱逐出沛王府。王勃受了这种打击,没过多久,就带着无奈与委屈从长安入蜀,沿途用时一月。据考,王勃率先至成都,因当时卢照邻在任新都尉,因卢照邻的关系至梓州、九龙县、绵竹县等地拜访朋友。这次入蜀他留下了不少诗文,大抵占其诗文集《王子安集》的三分之一。其主调是委屈、愤懑、怀乡、隐逸等。 入蜀两年后,王勃写了一篇《为人与蜀城父老书》,文中说:“仆一违秦龙,再革炎凉,戒征轴而无因,指归途而有倦”,表明了久客思归的情绪,但无财力北还。这些都说明他在四川游宦生活是过得很不如意。例如王勃来蜀两年后,一次酬和邵令远和卢照邻的诗作时,写了一首《蜀中九日》,其中有两句:“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可以想见他对南中(四川)的厌倦之情。 全身远祸、隐逸山林的想法也在他诗中时有显现,这对刚过二十岁的年轻诗人来说是个不同寻常的举动,也可看出古人在专制制度下,生存之艰难悲苦,即便像王勃这样的天才也不能幸免。王勃在蜀地的日子里,常常是“抚穷贱而惜光阴,怀功名而悲岁月”(《春思赋》),因此“万里将念归”(《山中》)。 而王勃的这种悲凉凄苦之情在《春思赋》中表显得淋漓尽致。 先看其序文:

仆不才,耿介之士才。窃禀宇宙独用之心,受天地不平之气,虽弱植一介,穷途千里,未尝下情于公侯,屈色于流俗,凛然以金石自匹,犹不能忘情于春,则知春之所及远矣,此仆所以抚穷贱而惜光阴,怀功名而悲岁月也。其徙幽官狭路,陌上桑间而已焉。屈平有言曰:“目极千里伤春心,”因作《春思赋》,几乎以极春之所至,析心之去就,云尔。

王勃的这一段话清楚的说明了《春思赋》的写作动机。王勃本是“六岁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旧唐书》王勃本传)的神童,素有干一番惊天动地事业的雄心,而且自视甚高:“拾青紫于俯仰,取公卿于朝夕。”(《上降州上官司马书》)然而,正值他欲在长安实现宏图之志时,却从云端跌入尘埃,被迫流落到巴蜀。因此,当他目睹春色美辰,联想起屈原“目极千里伤春心”的名句时,一种岁月如流,青春易逝的悲凉,一种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不平之气,顿时涌聚在笔端。

由此可知,《春思赋》是王勃政治受挫、仕途失志的产物,他表达的是“幽忧孤愤之情”、“耿介不平之气”(王勃《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从《春思赋》的内容上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春思赋》是以巴蜀早春景色开篇:“蜀川风候隔秦川,今年节物异常年,霜前柳叶街霜翠,雪里梅花犯雪妍。霜前雪里知春早,看柳看梅觉春好。……”接着以“忽逢边候改,遥忆帝乡春”过渡到帝乡长安的春景描写:“昭阳殿里报春归,未央台上看春晖。水晶却挂鸳鸯幔,云母斜开翡翠帏。竟道西园梅色浅,争知北阙柳阴稀。……”又以“忽逢江外客,复忆江南春”转入对江南水乡春景的刻画:“凤凰山上花无数,鹦鹉州中草如积。春江澹容与,春期无处所。春水春鱼乐,春汀春雁举。……”作者的浓墨重彩展现了一幅幅不同地域的春景图画之后,终于卒章显志,揭示了创作此赋的用意:

“自由春花煎别思,无劳春镜照愁容。盛年耿耿辞乡国,长路遥遥不可极。形随朗月骤东西,思逐浮云几南北。春蝶参差命俦侣,春莺绵蛮思羽翼。余复何为此,方春长叹息。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朝升玉署调天际纪,夕憩金闺奉帝纶。长卿未达终希达,曲逆长贫岂剩贫。年年送春应未尽,一旦逢春自有人。”

“春花”唤起的是“别思”,“春镜”映照的是“愁容”,流落他乡,抱志未酬的感喟溢于字里行间。不过,王勃建功立业,一展宏图的雄心不死,他依然企盼象司马相如那样得到汉武帝的赏识,从而“一举绝风尘”、“金闺奉帝纶”。

二、平仄韵律言

《春思赋》在赋体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赋至汉代形成了铺张扬厉、罗列名物的特征;而魏晋以后,又出现了骈俪化倾向,追求属对、声调、用典、藻绘,并以四言句与六言句为篇章的基本句式。王勃的《春思赋》无疑继承、吸收了汉体大赋和魏晋南北朝骈赋的传统技法,同时在艺术构造上又作了重大突破与创新,增加了清新质朴的色调和遒劲有力的气势。其实,《春思赋》在语言形式上的突出成就更引人注目,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赋中大量引进五、七言诗的句式,形成歌行体诗的意境。《春思赋》除了序,本文共204句。其中,七言句114句,五言句51句,四言及六言只有38句,五、七言诗句显然占了八成以上。这些诗句对仗工整,音律和谐,与歌行体诗乃至近体诗的句式几乎无大的差别。七言句诸如:

狂夫去去无穷已,贱妾春眠春未起。自有兰闺数十重,安知榆塞三千里。榆塞连延玉关侧,云间沉沉不可识。

此几句诗细致刻画了思妇怀念征夫的复杂心态,形象逼真,情景交融,几乎令人误认为七言律诗。五言诗诸如:

君到玉门关,何如金陵渚。为何逐春人,年光几处新?

此四句俨然一首韵味悠长的五言绝句。这种在文赋中杂糅诗句的现象,虽说南北朝时已经开始,但是很不普遍,而且诗句在赋中的分量也较少。赋中大量运用五、七言诗句是以“四杰”为开始的。据胡应麟《诗薮·内编·古体下》记载,骆宾王的《荡子从军赋》共54句,其中七言诗有34句,五言诗有8句,所占比例很大。李梦阳就此略作改动,就把它列为七言歌行体了,那么,比《荡子从军赋》更多运用诗句的《春思赋》则更应视为七言歌行体了。

其二,《春思赋》通篇用韵,或隔句押韵,或四句一转,或六句、八句一转,或十句、十二句一转,换韵的第一句亦押韵,并且平仄交替换韵。这样的用韵与歌行体的用韵也没有什么区别。总之,以诗为赋,辞赋与歌行体的用韵互相糅合、渗透,这正是赋体文学在唐代的一大变化,而其发轫之功,当推王勃为首的“初唐四杰”,这种趋势发展到杜甫,他的名作《北征》,诗耶?赋耶?两者浑然一体,难解难分了。

通过如上探讨,我们可知,《春思赋》是王勃政治遭受打击时的作品。它贯注着现实主义传统,抒发了报国无门,耿介不平的情感。同时,它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了王勃的探索、创新的精神,即铺陈事物,词藻华丽;又贴近现实,抒写性灵,为唐代辞赋的繁荣发展开拓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1956

[2]《新唐书》 中华书局2003

[3]《旧唐书》 中华书局1975

[4]蒋清翊《王子安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5]杜晓勤 《初盛唐诗歌的“历史-文化”综合研究》东方出版社 1997

(夏继先,濮阳职业技术学院)